《幼科類萃》~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論服下部熱藥求子遺患之誤
丹溪云:鄭憲使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青而蒼。意其父必因服下部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大曬極乾,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下二百丸,食物壓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張子中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合許而安。
白話文:
丹溪說:鄭憲使的兒子,十六歲,生下七個月後,得了淋病,每五七天發作一次,發作時十分疼痛,每次排尿像漆和粟合在一起的一杯才停止。脈搏輕時覺得澀,重時覺得緊。看他的形體瘦長,面色青黃。我想他的父親必定因為服用了下部的藥物,遺熱在胎裏,遺留在兒子的命門而引起的。就用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和曬得非常乾的桔梗、木通各半兩,又排出很多後平穩下來。
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書此以證紅絲瘤之事。東垣云:李叔和問,中年以來得一子,一歲之後,身生紅絲瘤,不救,後四子皆病瘤而死。何緣致此疾?翌日思之,謂曰:汝乃腎中伏火,精氣多有紅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汝試觀之。果如其言。
白話文:
如果父親患有燥熱之病,那麼很有可能將此病遺傳給兒子,更何況是母親患有這種疾病呢?我把這個案例記錄下來,以此來證明紅絲瘤的發病原因。
東垣先生說:李叔和問我,他從中年開始就有了一個兒子,一歲之後,身上長滿了紅絲瘤,無法醫治,後來的四個兒子也都患上了這種瘤疾而死亡。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疾病?第二天,我思考了這個問題,對他說:你是腎中伏火,精氣中有許多的紅絲,這些紅絲通過氣息傳給了你的兒子,因此他患上了這種疾病。民間稱這種疾病為胎瘤。你可以去觀察一下。結果正如我所說的那樣。
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補真陰之不足,忌酒、辛熱之物。其妻以六味地黃丸以養陰,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朮作散與五七服後,生子。三歲前證不復作,今已壯。噫!合觀以上所論,則知其警戒深矣。
白話文:
於是給他服用滋腎丸好幾次,以瀉出腎中的火邪,補益腎中不足的陰液,並且忌食酒以及辛熱的食物。他的妻子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陰液,懷孕五個月後,服用黃芩、白朮製成的散劑,五天後,生下了一個兒子。之後,直到三歲都沒再出現風熱痰夾瘀積證的症狀,如今已經長大。唉!綜觀以上所論,就可以知道這些戒規的深意了。
2. 護養論
小兒生長必欲人襁褓之。襁褓之道必須得宜。如春夏之月,乃萬物生長之時,宜教令地臥,使之不逆生長之氣。如秋冬之月,乃萬物收藏之時,宜就溫暖之處,使之不逆收藏之氣。然後血凝氣和,則百病無自而入矣。大抵衣不可太暖,暖則汗出表虛,風邪易入。乳不可太飽,飽則胃弱而易傷,積滯難化。
白話文:
新生兒必須在襁褓中養育。襁褓的方法必須適當。例如在春夏兩季,是萬物生長的時節,應該讓嬰兒平躺在地板上,使他不違背生長的氣機。像秋冬季節,是萬物收藏的時節,應該讓嬰兒在溫暖的地方,使他不違背收藏的氣機。這樣他的氣血就能凝固,身體和諧,則各種疾病就無從侵入。總的來說,嬰兒的衣服不要太暖,太暖的話就會出汗,表虛的現象就會較易遭到風寒的侵襲。嬰兒喝奶不要太飽,太飽的話就會使胃變弱而容易受傷,而且積滯難以消化。
格致餘論云:童子不衣裘帛。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得溫暖則陰暗消。是以下體不與帛絹夾厚之服,恐妨陰氣。又小兒血氣俱盛,食物易消,腸胃尚脆而窄。若稠黏乾硬,酸鹹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亦禁絕。婦人無知,畏其啼哭,無所不與,積成痼疾,雖悔何及。
白話文:
《格致餘論》中說:幼童不要穿裘皮、絲綢等衣物。下半身主陰,受寒涼則陰氣容易增長,受溫暖則陰氣消退。因此,下半身不穿絲綢、皮毛等厚重的衣物,以免妨礙陰氣。另外,小兒血氣都旺盛,食物容易消化,腸胃還很脆弱狹窄。如果吃濃稠黏膩、乾硬、酸鹹辛辣、各種魚肉水果、濕面、燒烤、煨炒等,都是容易發熱難消化的食物,都應該禁止食用。有些婦人無知,擔心孩子哭鬧,就什麼都給孩子吃,結果積成了痼疾,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富貴驕養,有子多疾。何者?蓋富貴之家,久藏於幃帳之內,重裀疊被,令兒筋骨緩弱。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少有堅實者也。誠非保育之法。而田舍嬰兒,未嘗愛護,終日暴露,或飢或寒,絕無他病者。此皆見風日著地氣之力也。豈貴賤之理有異哉?明乎此則護養之道得矣。
白話文:
因此,富貴人家嬌生慣養,養育出來的子女容易生病,原因是什麼呢?由於富貴人家的孩子,長期生活在帳子裡面,堆疊著厚厚的被褥,身上的筋骨沒辦法得到鍛鍊,變得軟弱無力。這種情況就像陰暗地方的草木,見不到風和日照,因此很難生長得堅固挺立。這絕對不是養育子女的正確方法。然而農村的嬰兒,雖然沒有得到精心呵護,整天在戶外風吹日曬,甚至飢餓寒冷,卻很少生病。這是因為風和日曬、接地氣的好處。可見富貴與貧賤的養育之道沒有本質區別。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護養子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