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三·初生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2)
1. 灸法
小兒初生三四日、七日內口噤不吮乳、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膂嘬。灸承漿一穴,取法在唇稜下宛宛中是穴。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在耳下曲頰骨後是穴。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三四天或七天內,如果出現嘴巴緊閉、無法吸吮乳汁、而且哭鬧不停的情況,這是因為外來的風邪侵入肚臍,然後順著經絡流竄到心經和脾經,導致舌頭僵硬、嘴巴難以張合。這時可以灸承漿穴,取穴的位置在嘴唇下方的凹陷處。接著灸頰車穴,左右兩邊各灸七壯,取穴的位置在耳朵下方彎曲的頰骨後方。
2. 胎疾諸方
3. 治胎熱之劑
木通散。主小兒上膈熱,小府閉,諸瘡丹毒,母子同服。
木通、地蓄萹(各半兩)、大黃、甘草、赤茯苓(各三錢)、瞿麥、滑石、山梔子、車前子、黃芩(各二錢半)。
上水一鍾,燈心三莖或入薄荷同煎。
釀乳法。宜與乳母服。
豬苓(去黑皮)、澤瀉、赤茯苓(去皮)、天花粉、茵陳、生甘草、生地黃、山梔(去殼)。
上銼散,用水煎,食後令乳母捏去宿乳,卻服此藥。
甘豆湯。治小兒胎熱。
甘草(一錢)、黑豆(二錢)、淡竹葉。
上㕮咀,用水一鍾,入燈心七莖煎,不拘時候服。
四聖散。主芽兒胎受熱毒,生下兩目不開。
燈心、黃連、秦皮、木賊、棗子(各半兩)。
上水一鍾煎,澄清去渣,無時起洗兩目自開後服。
地黃膏。治胎熱。
山梔仁、綠豆粉(各一兩半)、粉草(六錢)。
上為末,用生地黃爛杵一兩半,和好蜜一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銚中,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藥末,同在乳缽內再研勻,芡實大,每以半丸,麥門冬湯化服。
白話文:
木通散:主要治療嬰幼兒胸膈發熱、小便不通暢、各種瘡瘍和丹毒等症狀,母親和嬰兒都可以服用。 藥材包含:木通、地蓄(萹蓄)、大黃、甘草、赤茯苓、瞿麥、滑石、山梔子、車前子、黃芩(各藥材的比例都有標示)。 將以上藥材加一碗水和三根燈心草一起煎煮,也可以加入薄荷一同煎煮。
釀乳法:這個方法適合讓哺乳的母親服用。 藥材包含:豬苓(去除黑皮)、澤瀉、赤茯苓(去除外皮)、天花粉、茵陳、生甘草、生地黃、山梔(去除外殼)。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在飯後讓哺乳的母親服用。服用前,先將乳房中殘留的乳汁擠掉,再服用此藥。
甘豆湯:治療嬰幼兒的胎熱。 藥材包含:甘草、黑豆、淡竹葉。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碗水和七根燈心草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四聖散:主要治療嬰兒出生時因為胎毒導致眼睛睜不開。 藥材包含:燈心草、黃連、秦皮、木賊、棗子。 將以上藥材加一碗水煎煮,去除藥渣,用澄清的藥汁隨時清洗嬰兒的雙眼,待眼睛睜開後再服用。
地黃膏:治療胎熱。 藥材包含:山梔仁、綠豆粉、粉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搗爛的生地黃和蜂蜜,用瓦器盛裝,放入銅鍋中煮成稀糊狀的膏狀。待冷卻後,將之前的藥粉末加入膏中,一起在乳缽中研磨均勻,製作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取半丸,用麥門冬湯化開後服用。
4. 治胎寒之劑
當歸散 治芽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泄瀉並宜服之
當歸 官桂(去皮) 川芎 白姜炮 香附子 木香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調下,日二服,看大小加減服之。
白芍藥湯 治胎寒腹痛,乳母同服
白芍藥(一錢半) 澤瀉(一錢) 甘草(三分) 薄荷(一分)
上水一鍾,姜三片,釣藤一錢,如乳母服宜大劑,勻氣散。
當歸散
桔梗 陳皮(一錢)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白姜(二分半) 粉草(四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空心沸湯調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茯苓 粉草 白朮 白扁豆 山藥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錢) 蓮子肉(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棗湯調服,或溫米湯亦好。
白話文:
當歸散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嬰兒在胎中受到寒氣影響,導致臉色青白、腹痛、腹瀉的狀況,可以服用。
藥材包含:當歸、桂皮(去除外皮)、川芎、炮製過的乾薑、香附子、木香、甘草(每種藥材的份量都一樣)。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約一錢,古時候的計量單位),用母乳調和後服用,一天服用兩次。劑量可根據嬰兒的體型大小做調整。
白芍藥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胎寒引起的腹痛,哺乳的母親也可以一同服用。
藥材包含:白芍藥(一錢半)、澤瀉(一錢)、甘草(三分)、薄荷(一分)。
將上述藥材加入一碗水,再加入三片薑、釣藤一錢,一起煎煮。如果哺乳的母親要服用,劑量應該加大。同時可以服用一些能行氣的藥物(勻氣散)。
當歸散(另一方)
藥材包含:桔梗、陳皮(一錢)、砂仁、茴香(各五分)、乾薑(二分半)、甘草粉(四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約一錢),在空腹時用燒開的水沖泡後服用。
參苓白朮散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甘草粉、白朮、白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錢)、蓮子肉(半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約一錢),用紅棗湯調和後服用,也可以用溫熱的米湯沖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