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四·驚風門 (2)
卷之四·驚風門 (2)
1. 論治驚當分三因
錢氏曰:小兒驚搐,因傷風后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煩悶,手足動搖,當發散,大青膏主之。小兒本怯多此病也,因傷食後得之,身體溫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主之。惟瘡疹能發搐,風火相爭故也,治當瀉心肝補其母。
白話文:
錢氏說:小孩子得驚風,是因為傷風後得來的,嘴巴一直呼出熱氣,打呵欠,感到煩悶,手腳不停地動,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使用大青膏治療。小孩子本就體弱,這種疾病很多,因傷食後得之,睡覺較多,或吐了以後不想吃奶而發搐,應該先平定搐,搐退後服下白餅子,之後服用安神丸治療。只有瘡疹能引起搐,這是因為風火相爭的緣故,治療應該瀉心肝,補益其母。
按:小兒因傷風而得以上證者,同大人傷風寒之類,當辨有汗無汗陰陽二證,用大青膏,仲景小續命之類,開發則愈。因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病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白話文:
提示:小兒因傷風而得以上症狀者,與大人傷風相同的,應區分有無汗的陰陽兩種證狀,用大青膏、仲景小續命湯等藥物,令發汗後就會痊癒。因傷食而發生的抽搐,是沒有其他病症而突然發生抽搐,這是由於飲食過度導致損傷脾胃,因此會出現多睡或吐出食物不想要吃奶的情況,脾胃虛弱後引動肝風,於是就會抽搐,應當先停止其抽搐,加入羌活、防風煎服後,再服用瀉青丸,然後要用白餅子送服藥物,食物逐漸以調中丸調理,同時異功散治療脾胃。
因斑疹而得之者,蓋疹為脾虛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勢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故也,斑為心所生,心主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故發搐也,宜瀉心肝補其母,導赤散,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因麻疹而引起的(抽搐),麻疹是脾虛而引起的,脾虛而剋制肝臟,木來勝土,勢氣相擊動於心神,內熱心生歡喜,神氣不安所以抽搐,麻疹由心所生,心主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所以發抽搐,宜瀉心肝補其母,導赤散、地黃丸為主。
2. 丹溪先生治急慢驚風大法
小兒驚風有二:急驚屬痰熱,宜涼瀉。一云用降火下痰丸,養血藥作湯下之。慢驚屬脾虛所主,多死,宜溫補。一云當養脾,用硃砂安神丸,清米湯下,更於血藥中求之。世以一藥通治之,甚妄。急驚風發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赤小豆苦參末。
白話文:
小兒驚風有兩種:急驚風屬於痰熱,宜用涼藥瀉下。有一種說法是,使用降火化痰丸,配以養血藥煎成湯服下。慢驚風則屬於脾虛主導,這種病大多導致死亡,宜用溫補藥物治療。有一種說法是,應當養脾,服用硃砂安神丸,用清米湯送服,並在補血藥中尋找治療方法。世人用一種藥通治驚風,這是非常荒謬的,急驚風會發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應同時使用發散藥物治療。嚴重時,使用瓜蒂散;輕微時,使用赤小豆苦參末。
須用酸齏汁調服之。候少定,用通聖散、蜜丸服之。間以桑樹上桑牛陰乾為末,調服以平其風。又以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白殭蠶、辰砂各一錢,全蠍二枚,豬牙、皂角、槐角各五分為末,燈心湯和乳汁灌之。角弓反張,目直視,因驚而致,宜南星、半夏入薑汁、竹瀝灌之,更灸印堂。
白話文:
需要用酸梅汁來調整身體。等待情況稍微穩定後,服用通聖散和蜜丸。用曬乾的桑樹上的桑牛製成粉末,與藥物一起服用以平息風氣。另外,取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白殭蠶、辰砂各一錢,全蠍二枚,豬牙、皁角、槐角各五分,研磨成粉末,用燈心湯和乳汁沖服。發生角弓反張、眼神直視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引起的,可以使用南星、半夏加入薑汁、竹瀝灌服,並在印堂穴處進行灸療。
頻吐瀉,將成慢驚,用錢氏白朮散加山藥、扁豆、炒肉豆蔻麵煨各一錢,入薑一片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去梢,白附八分麵煨。驚而瀉,用參苓、芍藥、酒炒白朮、薑煎。夏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服之。
白話文:
腹瀉多次,即將變為慢性驚風病,可用錢氏白朮散加上山藥、扁豆、炒過的肉荳蔻粉,各一錢,加入一片生薑來煎藥服用。如果慢性驚風病已經形成,再加入細辛、天麻各一錢,三個全蠍尾去掉毒刺,白附子八分研成粉末。如果因受到驚嚇而腹瀉,可用人參、茯苓、芍藥、用酒炒過的白朮與薑來煎煮藥服用。在夏天,可以再加入黃連、生甘草和竹葉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