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1. 卷之六·諸熱門
2. 脈法
脈經曰: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清冷也。○難經曰: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脈訣啟蒙曰:小兒脈八至九至為發熱。○浮大數為風熱。
白話文:
小兒的脈象如果摸起來沉在裡面又跳得很快,表示骨頭之間有熱,可以用手按壓腹部使其清涼。熱病時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會浮在表面,浮取時感覺滑利,沉取時則感覺散亂而澀滯。小兒的脈搏一息之間跳八到九次,就表示發燒了。脈象浮在表面、脈體寬大且跳動很快,表示是風熱。
3. 論熱因諸臟所發
全嬰方論云凡人之熱必乘陽邪而發,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邪正分爭,客搏於皮膚,或恍惚而啼叫,或悶亂而喘粗,其變多端,或在表,或在裡,或似實,或似虛,或半表而半里,或半實而半虛。蓋小兒氣稟純陽,臟腑生熱,陰陽氣變,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
夫肝熱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腑秘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長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口作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汁。至於五臟蘊蓄風熱毒氣,則令面赤如緋,五心煩熱,四肢溫壯,痰涎壅盛,目澀多渴。
若上衝咽喉,則與氣血相搏,結聚壅盛,而成喉閉,危在頃刻也。內經刺熱篇云:脾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上先赤,肺熱病者鼻上先赤,肝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間先赤。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五臟所主熱各不同,是不可以概論也。大抵熱則生風,風則生悸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人發熱一定是受到外來的陽氣邪氣侵襲而引起的。《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邪氣才會停留不走。這時,身體就會出現正氣和邪氣互相鬥爭的情況。邪氣如果停留在皮膚,就會讓人感到精神恍惚、哭鬧,或者煩悶、呼吸急促。發熱的變化很多,有時在體表,有時在體內,有時看起來像實證,有時看起來像虛證,有時是半表半裡,有時是半實半虛。
小孩天生陽氣旺盛,臟腑容易產生熱,陰陽之氣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向外蒸騰,導致身體發熱。
如果肝臟有熱,就會出現兩眼紅腫疼痛、流淚、怕光,甚至長出眼翳。心臟有熱,就會口內生瘡、小便赤黃、腫脹、排尿不順暢。肺臟有熱,就會流鼻血不止、大便秘結。脾臟有熱,就會口水多、不停流出口外。心脾都有熱,就會長出重舌或木舌。胃有熱,就會口臭。腎臟有熱,就會耳聾或耳朵流膿。如果五臟積蓄了風熱毒氣,就會臉色紅得像深紅色,手心、腳心、胸口感到煩熱,四肢溫熱有力,痰液很多,眼睛乾澀,容易口渴。
如果熱氣向上衝到咽喉,就會與氣血搏擊,結成阻塞,形成喉嚨腫痛閉塞,情況非常危急。內經《刺熱篇》說:脾臟有熱的人,左邊臉頰會先變紅;心臟有熱的人,額頭會先變紅;肺臟有熱的人,鼻子上會先變紅;肝臟有熱的人,右邊臉頰會先變紅;腎臟有熱的人,下巴會先變紅。即使沒有出現臉色發紅的情況,也要先進行治療,這叫做「治未病」。每個臟腑發熱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發熱容易引起生風,而生風則容易引起心悸。
4. 論表虛熱
病機式要云: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發而為熱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溫藥而為熱者;有惡寒戰慄而熱者。蓋諸熱之屬心火之象也。治法: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
故內者治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其熱不治而自愈也。
白話文:
疾病的機制大概是這樣說的:有表證(身體表面)卻發熱的,稱為表熱;沒有表證卻發熱的,稱為裡熱;有突然發作而發熱的,是因為長時間氣機不通暢導致的;也有因為服用溫熱藥物而發熱的;有怕冷發抖之後反而發熱的。這些發熱的現象,大概都屬於心火旺盛的表現。
治療方法:對於稍微的發熱,可以用涼性的藥物來調和;對於比較嚴重的發熱,可以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對於非常嚴重的發熱,就要用發汗的方法使之散發出去;如果發汗不徹底,就要用相反的方法來抑制;如果抑制的效果還是不好,就要找出發熱的根本原因,使之衰退。苦味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五臟的疾病,五臟屬陰,位在身體內部;辛味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六腑的疾病,六腑屬陽,位在身體外部。
所以,對於內部的問題就要治療內部,外部的問題就要發散出去。同時也應該注重滋養血液和陰液,這樣的話,熱證不用刻意去治療,也會自己痊癒。
5. 辨論諸熱
楊氏曰: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食熱、疳熱、壯熱、煩熱、積熱、風熱、虛熱、客熱、癖熱、寒熱、血熱、瘡疹熱,十六者,大同而小異。熱之始發,必有所因也。
其潮熱發歇,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多發,旦止;餘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疳熱,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痰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辰巳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諸證得之,各有所歸。
其間或有三兩證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
白話文:
楊氏說:小兒的疾病多以發熱為主。發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食熱、疳熱、壯熱、煩熱、積熱、風熱、虛熱、客熱、癖熱、寒熱、血熱、瘡疹熱,這十六種,大致相同但有些微差異。發熱的開始,一定有其原因。
潮熱是發作有間歇,有時會伴隨驚熱,出現胡言亂語、精神恍惚的狀況;夜熱多在晚上發作,早晨停止;餘熱是寒邪還沒完全消除;食熱是從肚子開始發熱;疳熱會有骨蒸、盜汗的症狀;壯熱是一直持續發熱;煩熱是內心煩躁不安;積熱會臉頰發紅、口舌生瘡;風熱是出汗而且身體發熱;虛熱是感到疲倦、沒有力氣;客熱是發熱的時間不固定;痰熱是會流口水、咳嗽、想喝水;寒熱是發熱的樣子像瘧疾一樣;血熱是在上午七點到十一點之間發熱;瘡疹熱是耳朵、鼻子尖端會冰冷。這些症狀出現,各有其歸屬的原因。
其中,有時會出現兩三種症狀交互出現的情況,應該根據症狀的輕重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