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九·吐瀉門 (2)
卷之九·吐瀉門 (2)
1. 錢仲陽吐瀉治法
夏至後十日吐瀉身壯熱,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大暑節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立秋後七日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有因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君臣藥,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
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有因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悶亂,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有因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昏睡露睛,此傷風荏苒,經曰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多於春秋也。
○又云:凡瀉黃赤黑皆熱毒也。豆蔻香連丸主之。瀉青白,穀不化者,胃冷也。理中丸主之。吐瀉乳不化者,傷食也。消積丸下之。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白朮散主之。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玉露散主之。吐瀉乳不化者,傷食也。消積丸下之。
按: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詳夫此理乃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則自然活潑潑地。
白話文:
夏季夏至後十天左右,如果孩子出現上吐下瀉,並且身體發熱,這通常是由於孩子體內臟腑積熱,十分中佔了九分熱。有時是因為吃了過熱的乳食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腹瀉,大便呈深黃色,這時候可以用玉露散來治療。
大暑節氣之後,如果孩子上吐下瀉,身體摸起來溫熱,這表示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寒。可能會嘔吐,消化不良,拉出黃白色的稀便,可能感到口渴,也可能不想吃東西。在餵食前可以少量服用益黃散,餵食後則多服用玉露散。
立秋後七天左右,如果孩子上吐下瀉,身體溫熱,這表示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寒。孩子可能不想喝奶,總是睡覺、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打嗝、睡覺時眼睛半睜、嘴唇發白、經常打呃,想大便,但不會口渴。餵食前多服用益黃散,餵食後少量服用玉露散。
秋分後如果孩子上吐下瀉,身體冰冷,沒有陽氣,不想喝奶,乾嘔,拉出青色水便,這是脾虛的表現,需要用益黃散來補脾,不可以用瀉下的藥物。也有因為感冒而導致上吐下瀉,身體時冷時熱,嗜睡,呼吸粗重,大便呈黃白色,嘔吐,消化不良,有時咳嗽。更複雜的情況是五臟都有症狀,需要根據情況加入適當的藥物,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果之前已經瀉過,或者沒有瀉的症狀,就不要再用瀉藥了。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脾肺受寒,不能正常進食。也有因為感冒導致上吐下瀉,身體發熱,嗜睡,但能吃東西,煩躁不安,不停喝水,吐痰,大便呈黃水狀,這是胃虛有熱導致的口渴和上吐下瀉,應當生發胃中的津液來止渴。止渴後用發散的藥物,多服用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也有因感冒導致上吐下瀉,身體發涼,吐白沫,拉出青白色稀便,煩躁不安,不口渴,呼吸急促、打嗝,昏睡時眼睛半睜,這是感冒拖延導致的,經書上說:身體虛弱導致上吐下瀉。應該先補脾再發散,補脾用益黃散,發散用大青膏。這兩種情況在春秋兩季比較常見。
另外一種說法是:凡是拉出黃色、紅色或黑色的糞便,都屬於熱毒。可以用豆蔻香連丸來治療。如果拉出青白色,並且食物沒有消化,這是胃寒,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如果吐瀉物中有未消化的乳汁,這是因為傷食,可以用消積丸來瀉下。吐瀉時昏睡且眼睛半睜,這是胃虛有熱,可以用白朮散治療。吐瀉時昏睡但不睜眼,這是胃實熱,可以用玉露散治療。吐瀉物中有未消化的乳汁,這是傷食,可以用消積丸瀉下。
根據以上描述,吐奶並拉出黃色稀便,是吃了過熱的乳汁導致;吐奶並拉出青色稀便,是吃了過冷的乳汁導致,都應該瀉下。仔細分析這些理論,其實都屬於逆向治療的方法,不如直接用藥:如果因為過熱導致,就用五苓散來導引逆氣;如果因為過冷導致,就用理中湯來溫暖中焦,效果反而自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