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2. 論小兒諸淋證治

原病式云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巢氏病源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至水下入小腸,通行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膏淋者,見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於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水,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慄也。熱淋者,是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同來者也。血淋者,乃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流而滲入於胞,則為血也。石淋者,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

蓋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砂石從小便出,甚至寒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五淋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腑,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腑,氣通於胃,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澀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似豆汁、膏血,並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白話文:

原本的病理描述說,淋病是指小便時感到阻塞疼痛。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使氣機鬱結,無法順利排泄。巢元方在《病源論》中說,各種淋病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腎臟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器官,水液向下進入小腸,再流經膀胱,最後經由陰道排出形成尿液。腎氣暢通,才能使水液順利下流。

淋病有五種名稱,分別是膏淋、冷淋、熱淋、血淋和石淋。膏淋的症狀是,小便中有像脂肪一樣的油脂漂浮在上面,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水液,使得脂肪液體下流的緣故。

冷淋的症狀是,小便前會先感到寒冷顫抖,這也是因為腎虛,導致下焦受寒。寒氣侵入膀胱,與體內的正氣互相抗爭,所以小便阻塞而且感到寒顫。熱淋的症狀是,下焦有熱,熱氣傳到腎臟,再流到膀胱,小便會呈現黃色而且排尿不順暢,有時還會伴隨鮮血。血淋是因為熱邪過盛,心臟主導血液,血液運行於經絡和臟腑。當熱邪過盛時,血液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軌道。由於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血液就會向下流動,滲入膀胱,形成血淋。石淋的症狀是,腎臟主管水液,當水液凝結就會形成結石。

通常是因為腎臟受到熱邪侵襲,當小便時會感到陰莖疼痛,無法順利排出,疼痛會牽引到下腹部,然後砂石會從小便排出。嚴重時,疼痛會讓人感到昏迷,全身冒汗後才會清醒,這是疼痛造成的。五淋雖然說是腎虛造成的,但是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器官,它的氣機與膀胱相通。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它的氣機與胃相通。當其他部位的水液代謝不暢,向下流動受阻時,都歸因於腎氣不足。熱邪侵入膀胱,使得水道阻塞不通,排尿次數增加,臍腹部會感到絞痛,有時小便會像豆汁、膏血一樣。可以用局方的五淋散治療,再輔以龍腦雞蘇丸自然就會痊癒。也可以用香芎丸、補腎地黃丸來疏導和補益腎氣,這樣效果更好。

3. 論小便閉塞不通

曾氏曰:嬰兒小便閉而不通者,有陰陽二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熱熨臍四圍,並投五苓散入靈砂末,溫鹽湯空心調服,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澀而不通,名曰陽閉。又有癃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

」蓋癃者,乃內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澀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並以㕮咀五苓散加車前子、燈心之類,及投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姜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並與萬安飲尤妙。

白話文:

曾氏說:嬰兒小便堵塞不通,有陰證和陽證兩種情況。陰證的閉塞,是因為寒冷潮濕之氣趁虛侵入體內,導致小便不通,這叫做陰閉。可以用白芍藥湯加入南木香來治療,同時用炒過的鹽用絹帕包好,趁熱敷在肚臍周圍,並服用五苓散加入靈砂末,用溫鹽水在空腹時調服,這樣效果會更快。陽證的閉塞,是因為突然受到熱邪侵襲,小便澀滯不通,這叫做陽閉。

另外,癃閉與淋證是不同的。《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說:「膀胱功能不利叫做癃。」所謂的癃,是因為內臟氣虛,受到熱邪壅塞阻滯,氣機不能宣發運行,既不澀痛也不疼痛,只是小便閉塞不通,腹部脹滿。可以將五苓散稍微搗碎,加入車前子、燈心草等藥材來治療,也可以服用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等,這些都適用。或者將薑豉餅貼在肚臍上也能有效,不論是陰證或陽證,都可治療。同時配合萬安飲,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