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2)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2)
1. 論小兒陰腫
全嬰方云:小兒陰腫核腫者,由兒啼怒氣逆不順,乘虛而行,陰核偏大,又因甘肥不節,生冷過度,致生疳氣,氣結不行,流入陰中,或傷暑毒,或觸風邪,使血氣與邪氣相搏,停結不散,則成陰腫也。仁齋云:夫若腎經氣虛,或坐石不起,冷氣凝之,或近地經久,風邪濕氣傷之,不為陰腫幾希矣。間有啼叫怒氣閉繫於下,結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亦能發為此疾。
治用桃仁丸主之。丹溪謂:脫囊腫大墜下不收,用紫蘇莖葉為末,水調荷葉包之。一人傳此方,用野白紫蘇為末,濕則摻之,干則香油調敷,雖皮潰子墜皆有神效。此用紫蘇,蓋亦同功也。
白話文:
小兒陰囊腫大,像是長了核狀腫塊,通常是因為嬰兒哭鬧時,怒氣上衝,導致氣機不順暢,趁著身體虛弱時,氣就跑到陰囊,使陰囊一邊腫大。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吃太多油膩甜食、生冷食物,導致體內產生疳積之氣,氣結在體內無法順利運行,就流到陰囊中。或是因為受到暑邪、風邪的侵襲,使得體內的血氣和邪氣相互搏鬥,停留在陰囊無法消散,就形成了陰囊腫大。
另一種說法是,腎經氣虛,或是久坐於冰冷的石頭上,受到寒氣凝結,或是長期接近地面,受到風邪濕氣的侵擾,這些情況也很容易造成陰囊腫大。有時候,嬰兒哭鬧時,怒氣鬱結在下方,無法消散,加上排尿不順暢,也可能引發這個疾病。
治療上,主要使用桃仁丸。朱丹溪認為,陰囊腫大下墜,無法收回時,可以用紫蘇的莖葉磨成粉末,用水調和,用荷葉包敷。有人傳授一個方子,用野生的白紫蘇磨成粉,濕的時候就直接灑在患處,乾燥的時候就用香油調和敷上,即使皮膚潰爛、陰囊脫垂,也都有很好的效果。這裡使用紫蘇,應該也是有相同療效。
2. 論小兒尿床遺溺
原病式云遺尿不禁者為冷,內經云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里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稚腸散主之。亦有熱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挺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此又不可不知。
白話文:
原本的醫書說,尿床、無法控制小便,是因為身體虛寒。內經也說,無法約束小便就叫作遺溺。仁齋說:小便,是身體津液剩餘的部分,腎臟掌管水分,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當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又受到寒氣侵襲,就不能控制水分排出,導致小便無法控制,這就叫遺尿。睡覺時自己流出來的,就叫尿床。這些都是因為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又帶有寒氣所造成的。可以用稚腸散來治療。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熱邪侵入腎臟部位,影響到足厥陰肝經,導致排尿的孔道堵塞,氣血無法順暢運行,就會造成痿痹,精神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體液滲入膀胱,接著小便就流失,無法控制。這個情況也要知道。
3. 論小兒尿白便濁
仁齋曰:小兒尿白如米泔狀,由乳哺失節,有傷於脾,致令清白不分而色白也,久則成疳。此亦心膈伏熱兼而得之。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朴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可也。
白話文:
仁齋說:小孩子的尿液像洗米水一樣呈現白色,是因為餵食母乳或食物不當,傷害了脾胃,導致清濁不分,尿液才會變成白色,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疳病。這也可能是因為心口部位潛藏著熱氣所引起的。
《全嬰方》說:小便剛出來時稍微帶紅色,過一會兒才變成混濁白色,這是熱性疳病的邪氣導致的。如果小便剛出來時是黃白色,過一會兒才變成混濁白色,這是寒性疳病的症狀。如果是寒性疳病,用益黃散治療;如果是熱性疳病,用牛黃丸治療;如果是寒熱夾雜的疳病,用蘆薈丸治療;如果是單純的尿白濁,用厚朴丸治療。因為身體失去津液、快要形成疳病而小便變白,可以用茯苓散來治療,也是可以的。
4. 論小兒疝證
內經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皆沉為疝證,心脈弦滑急為心疝,肺脈沉弦為肺疝。蓋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腹臍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疝所傷,榮衛不調,二氣虛弱,風冷入腹而成。故脈經云:急者緊也,緊則為寒,為實,為痛血。
為寒泣則為瘕,氣為寒聚為疝。仁齋曰:㿗疝者陰核氣結腫大而吊痛也。多因小兒啼怒不止,傷動陰氣,故陰氣下結聚而不散,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亦變此候。惟是不得流行,加以風冷入焉,血水聚焉。故水氣上乘於肺,先喘急,以後疝痛。其狀有如桃核者,亦有稀軟者,亦有外腎腫大者,亦有木硬者,臍下痛楚,皆不能忍。
用藥行心氣,逐腎邪,利其大小便,更無補法。並用五苓散、當歸散、川楝散主之。
白話文:
《內經》說:腎脈呈現又大又急且沉的脈象,肝脈呈現又大又急也沉的脈象,這些都屬於疝氣。心脈呈現弦滑而急的脈象,是心疝;肺脈呈現沉而弦的脈象,是肺疝。疝氣的產生是因為寒氣在體內聚集,所以會導致腹部和肚臍絞痛。
隋朝的巢元方認為:各種疝氣都是因為陰氣積聚在體內,又被寒邪所傷,導致營衛之氣失調,正氣虛弱,風寒之氣乘虛進入腹部所造成的。所以《脈經》說:脈象呈現急的狀態,就代表脈象緊,緊代表有寒,代表邪氣旺盛,也代表有疼痛和血瘀。
因為寒氣的凝聚而形成瘕(腹部腫塊),氣的寒邪凝聚則形成疝氣。仁齋說:㿗疝是指陰囊裡面的氣結聚腫大,而且會往下墜痛。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小孩哭鬧不停,傷到陰氣,所以陰氣下結聚而不散所造成的。或是因為孕婦哭泣過度,導致胎兒出生後小腸氣閉塞,也會變成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氣血不得順暢運行,又加上風寒入侵,以及血水積聚。所以水氣往上侵犯到肺部,會先出現喘急,之後才開始疝痛。它的形狀有的像桃核,有的鬆軟,有的外陰腫大,有的則堅硬如木,肚臍下方疼痛難忍。
用藥原則是要疏通心氣,驅除腎臟的邪氣,使大小便順暢,不宜用補法。可以選用五苓散、當歸散、川楝散等方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