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六·諸熱門 (3)
卷之六·諸熱門 (3)
1. 熱證諸方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生地黃 木通 甘草(皆等量)
上為粗末入竹葉同煎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一兩)
上為末水調二三分大小與之
瀉青丸 治肝熱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粗粉,與竹葉一同煎煮。 瀉心湯,用於治療心熱。 黃連(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約二三分大小的丸狀服用。 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熱。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大黃 羌活 防風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龍膽草:清熱燥濕、洩肝膽火、明目退翳。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行氣活血。
山梔: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黃疸退翳。
大黃:瀉火通便、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通絡止痛。
防風: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痺證
上為末蜜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瀉白散 治肺熱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
瀉黃散 治脾熱口臭咽乾
白話文:
上方製成粉末,與蜂蜜混合做成丸劑,每次服用一丸或半丸。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熱。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熱引起的口臭和咽喉乾燥。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白話文:
藿香(7錢) 山梔(1兩) 石膏(0.5兩) 甘草(3兩) 防風(4兩)
上為末同蜜酒拌微炒香每服一錢
滋腎地黃丸 治腎熱
黃柏(二錢) 知母(一錢) 桂(一分半)
上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合前百沸湯下
白話文:
上方材料研磨成粉末,與蜜酒混合後稍微炒香,每次服用一錢。 滋腎地黃丸,用於治療腎熱。 黃柏(二錢)、知母(一錢)、桂(一分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熟水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配合前面提到的百沸湯服用。
2. 潮熱之劑
人參芎歸散 治小兒虛勞內熱潮熱或遍身瘡
白話文:
人參芎歸散,用於治療小兒虛弱勞損、體內發熱、潮熱,或是全身長瘡。
北參 當歸 遠志(浸取肉薑製焙) 北前胡 柴胡 地骨皮 防風 北桔梗 枳殼(制)半夏曲(各一錢半) 川芎 赤芍藥 茯苓 麥門冬(去心各二錢) 甘草(三錢焙)
白話文:
北參:黨參,有助於補氣健脾。
當歸:當歸,有助於補血活血。
遠志:遠志,有助於益智寧心。
北前胡:北前胡,有助於清熱化痰。
柴胡:柴胡,有助於疏肝解鬱。
地骨皮:地骨皮,有助於清熱涼血。
防風:防風,有助於祛風解表。
北桔梗:北桔梗,有助於宣肺止咳。
枳殼(制):枳殼,有助於理氣化痰。
半夏曲:半夏曲,有助於化痰止咳。
川芎:川芎,有助於活血化瘀。
赤芍藥:赤芍藥,有助於活血化瘀。
茯苓:茯苓,有助於健脾利濕。
麥門冬(去心):麥門冬,有助於養陰潤肺。
甘草(三錢焙):甘草,有助於補益脾胃,調和藥性。
上銼細每服二錢水小盞薑三片紫蘇葉三四葉發瘡者兼服豬肚黃連丸方見疳門別作小丸不惟治瘡治渴其發熱而脹者可與服二十丸
大柴胡湯 治小兒潮熱脈實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以小盞水加上三片生薑和三、四片紫蘇葉。如果是長瘡的人,還要服用豬肚黃連丸(詳細做法,請參考疳門別作小丸)。這個方劑不只可以治療瘡,還可以解渴。如果有發熱和脹氣的人,可以服用20丸。
柴胡 黃芩 芍藥 大黃 半夏 枳實 甘草(等分)
上水一鍾薑三片煎服
百解散 治小兒潮熱脈虛浮數用此微汗
白話文:
柴胡、黃芩、芍藥、大黃、半夏、枳實、甘草(各等份)
乾葛(二兩半) 升麻 赤芍藥(各二兩) 黃芩(一兩) 麻黃(七錢半) 薄桂(二錢半) 甘草(一兩半)
上水一鍾薑三片蔥一根煎
十味人參散 治潮熱身體倦怠
白話文:
乾葛(100公克) 升麻 赤芍藥(各80公克) 黃芩(40公克) 麻黃(30公克) 薄桂(10公克) 甘草(60公克)
柴胡 甘草 人參 茯苓 半夏 白朮 黃芩 當歸 芍藥 葛根
上㕮咀水一鍾薑三片煎服
白話文:
柴胡:味苦、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肝退熱、解痙止痛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微溫,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半夏:味辛、苦,性溫,具有化痰散結、除濕利尿、消腫止痛的功效。
白朮:味苦、辛,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瀉止汗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血、止咳平喘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芍藥:味酸、苦,性寒,具有養血調經、活血止痛、斂陰潛陽的功效。
葛根:味甘、辛,性微寒,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