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二十四·諸汗門

2. 論小兒諸汗

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氣血平則寧,偏則病。經云:「陰虛陽必湊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小兒血氣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溫暖,熏蒸臟腑,臟腑生熱,熱搏於心,為邪所勝,故液不能內藏,熏出肌膚,則為盜汗也。又或傷於冷熱,冷熱交爭,陰陽不順,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

其間有虛實之證。虛者謂諸病後大汗後,血氣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為骨蒸疳勞也。丹溪云:「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出,汗出方其睡熟也,濈濈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亦是心虛,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白話文:

汗是心所主宰的,在身體內部是血,發散到體外就變成汗。汗可以說是心所產生的液體,所以人的氣血平和就會安寧,如果氣血偏頗就會生病。《黃帝內經》說:「陰虛時陽氣會來湊合,就會發熱而自己流汗;陽虛時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就會虛脫而自己流汗。」這些都是因為陰陽失衡所導致的。小孩子的氣血比較虛弱,皮膚的腠理還不夠緊密,如果穿太厚的衣服,過於保暖,會使得內臟受到蒸騰,內臟產生熱,熱氣衝到心臟,被邪氣壓制,所以液體不能儲存在體內,就被蒸發到肌膚外面,就成了盜汗。又或者因為受涼或受熱,冷熱交替,造成陰陽不協調,津液外洩,也會導致睡覺時自己流汗。

這裡面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虛證是指生病後大出汗,氣血還很虛弱,液體外溢而自己流汗,或者有時發熱,有時怕冷,發過汗之後,身體涼了反而還自己流汗,時間久了會讓人變得面黃肌瘦,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變成骨蒸疳勞(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丹溪說:「盜汗是指睡覺時流汗,不睡覺就不流汗,汗是在睡熟時才出的,汗水不斷地流出,醒來就停止不再流了。」這也是因為心虛,應該收斂心氣,滋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正常,汗自然就會停止。

錢氏說:「從頭到脖子都出汗,這是屬於六陽虛的虛汗,不需要治療。」

3. 諸汗治法

錢氏云小兒睡而汗自出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脾虛泄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則有此候,大虛急當補脾,宜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之類。

肺虛自汗,其候右臉色多㿠白,肺脈按之無力,蓋久因咳嗽連聲不已,痰少不治,乃肺經氣上壅致令汗出,宜補肝散、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

慢驚自汗,遍體俱有,其冷如冰,此證已危,金液丹、固真湯主之。

有實證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或厚衣臥而額汗出也,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止汗散主之。

小兒無疾,但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幹,此名積證盜汗,脾冷所致,宜三稜散,次益黃散主之。

有時時冷汗漸出,發根如貫珠,面額上濈濈然,此為驚汗,宜鎮驚丸、琥珀抱龍丸及茯神湯加麻黃根取效。有病困睡寐中而身體汗流,此因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瘦瘠,心氣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湯加黃耆與之。

白話文:

錢乙說,小孩睡覺時自己流汗,是因為肌肉虛弱,用止汗散來治療;全身都流汗,用香瓜丸來治療;汗只到胸部,下到肚臍,這是胃虛,應當補脾,用益黃散來治療。

脾虛導致腹瀉又伴隨自汗,全身冰冷地流汗,有時候腹瀉時就不流汗,腹瀉過後又開始流汗,這種情況是身體非常虛弱,要趕快補脾,可以用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之類的藥。

肺虛導致自汗,這種情況的症狀是右邊臉色多半蒼白,按壓肺脈會覺得無力,通常是因為長期咳嗽不止,痰少沒有治療,導致肺經的氣往上壅塞,造成流汗,應該用補肝散、藿香飲來調理脾胃,這也是所謂「益母救子」的道理。

慢驚風導致自汗,全身都會流汗,而且冷得像冰一樣,這種情況已經很危險,要用金液丹、固真湯來治療。

有實證的自汗,是因為外感風邪,發燒不斷,昏睡時也一直流汗,或者穿著厚衣服睡覺時,額頭會流汗,應該要發散體表的風邪,用百解散、止汗散來治療。

小孩沒有生病,但是睡覺時全身像水一樣流汗,醒來後很久汗都不會乾,這種情況稱為積證盜汗,是脾胃虛冷所造成的,應該用三稜散,其次用益黃散來治療。

有時候會慢慢流出冷汗,汗珠從髮根流出,就像一串串的珠子,額頭上濕漉漉的,這是驚嚇造成的汗,應該用鎮驚丸、琥珀抱龍丸以及茯神湯加麻黃根來治療。有病的時候,在睡覺中身體流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造成的,如果很久都這樣,會使人消瘦,這是因為心氣不足,導致津液不正常地流出,可以用茯神湯加黃耆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