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五·諸疳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諸疳門 (1)

1. 脈法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脈紋白色者為疳。」

2. 論疳之由

丹溪曰: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太下必亡津液。

白話文:

丹溪說:小孩子臟腑嬌嫩,如果吃太飽容易受傷;母乳餵養和飲食,稍有不正常,沒得疳病的很少。這都是因為飲食不均衡,過度吃甜食和肥膩食物引起的。或者嬰幼兒缺乏母乳,粥飯餵養太早,損害了形體和元氣,那麼疳病的根源就產生了,延續到幾年,五疳病就形成了。錢氏說:疳病都是脾胃受損,津液虧損引起的。所以小兒臟腑柔弱,有疾病不能猛烈攻治,攻治過度一定會損傷津液。

凡有可下,宜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致為疳也。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臥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腹肚脹滿,耳鼻生瘡,頭髮作穗,腳弱項小,肌瘦飲水者,皆其候也。

白話文:

凡是能夠治療的疳病,應該依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治療方法,這樣就不會成為疳病。如果患者出現眼睛乾澀,或長白膜,嘴脣發紅,身體發黃,喜歡睡在涼爽的地方,喜歡吃泥土,腹瀉和痢疾不固定,腹部和肚子脹滿,耳鼻生瘡,頭髮像稻穗一樣立起來,腿腳無力、脖子細小,肌肉瘦弱且喜歡喝水等症狀,都有可能得了疳病。

3. 論五疳

曾氏曰:小兒疳證有五,心、肝、脾、肺、腎是也。其咬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赤,喜伏眠於地,名曰心疳。目生眵淚,髮際左臉多青,或目睛微黃,瀉痢夾水,或如苔色,名曰肝疳。愛吃泥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髮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軟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名曰脾疳。鼻下黑襴,手足枯細,口有腥氣,或作喘嗽,右腮㿠白,名曰肺疳。

白話文:

曾氏說:小兒疳證有五種,分別是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

  1. 心疳:咬牙切齒、舌頭伸出口外、舌頭長瘡、喜歡喝冷水、嘴脣紅潤面色發赤、喜歡伏地而眠。

  2. 肝疳:眼睛生眵淚、髮際和左臉多青色、或眼睛微黃、腹瀉帶水、或如苔色。

  3. 脾疳:喜歡吃泥土和冷的食物、飲水無度、身體和臉部都發黃、頭髮稀疏、頭頂像穗子、大脖子小肚子發脹、腳軟、偶爾腹瀉、肌肉消瘦、眼睛無神、白天涼爽時感到熱,晚上炎熱時感到冷、不想吃奶。

  4. 肺疳:鼻下有黑色的斑點、手腳瘦細、口中有腥味、或有喘咳、右臉頰發白。

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名曰腎疳。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食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矣。

白話文:

耳朵內外長膿瘡、腳像鶴膝一樣彎曲、頭縫閉合不良,也有可能不會走路、牙齒生長遲緩、齒縫腐爛發臭,這些通稱為走馬疳之類,也稱腎疳。一般來說,疳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過度飲食所致,脾臟積聚了未消化的食物,傳播到其他臟腑造成五疳的疾病。如果脾臟的病治好了,那麼其他臟腑都會安康。

按潔古曰: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過轉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肚脹滿,利色無常,漸加瘦瘠,久不痊疴,是腸胃有風積。法當用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白話文:

按潔古說:疳病是小兒的常見疾病,有的孩子長期出現嘔吐、腹瀉,醫生胡亂使用過量的瀉藥,小孩子容易虛實相兼,導致胃虛津液虧損,內熱產生,外肌肉消瘦。一個臟腑虛弱,則其他臟腑都虛弱,症狀是眼皮腫,肚子脹滿,大便顏色不定,逐漸消瘦,長久不癒,這是腸胃有風積。治療方法應該先用宣風散導滯,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針對虛弱的臟腑進行補益。

4. 疳證當分冷熱虛實

錢氏曰: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冷瘦疳。熱疳多在外,鼻下臭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下著痂,漸繞耳生瘡。冷疳多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至瘦削,是也。楊氏曰:肝之受病,皆虛使然。耳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

白話文:

錢氏說:一般而言,疳病應該辨別冷熱肥瘦,最初發病的是肥熱疳,長久患病的是冷瘦疳。熱疳多半在外,鼻子下面發出臭味,自行揉搓鼻頭會出瘡,並結成痂,慢慢地繞耳朵長瘡。冷疳多半在內,眼睛腫脹肚子脹,大便顏色不固定,有時青白色,逐漸消瘦,就是這情況。楊氏說:肝臟生病,都是虛弱導致的。耳朵發熱,是身體虛弱引起的熱;寒冷,是身體虛弱引起的冷。

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過補。況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濕,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誠此而勿誤。

白話文:

治療發燒不可一昧地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發汗退燒,治療感冒不可驟然使用溫熱、滋補的藥物來溫補。尤其小兒容易虛實夾雜,脾虛不耐寒濕,吃寒涼藥物會導致病情加重,吃溫補藥物會導致體內生熱。一定要慎重對待,不能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