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十五·傷寒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傷寒門 (2)

1. 論小兒傷寒夾驚夾食瘡疹各異

傷寒蘊要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一,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必偎人藏身引衣,鼻塞多涕,是為表證,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寒而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是為里證,宜疏利之大柴胡湯、四順飲、洗心散之類。

白話文:

《傷寒蘊要》說:凡是兒童患上傷寒,就會怕冷、全身拘急、發高燒,這三種症狀同時出現。而且這些症狀在白天和晚上都不會停止,一直要到出汗後才會緩解。患者會非常怕冷,喜歡躲在別人懷裡、藏在被子裡、緊緊地裹著衣服。還會鼻塞流涕。這些都是表證,應服用微汗解肌湯、蕭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既怕冷又有內熱的,一定是頭露出來、面孔顯露出來,手舞足蹈,掀開衣服,呼吸粗重。這些都是裡證,應服用大柴胡湯、四順飲、洗心散之類的藥物來疏利。

若頭額冷,手足涼,口氣冷,面色黯淡,瀉利青白,是謂陰證,宜與溫之五積散、理中湯之類,重者四逆湯主之。夾驚者,因驚之時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致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主血脈,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搐也。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人參羌和散之類,甚者抱龍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額頭和前額髮冷,四肢和手腳也發冷,氣息寒冷,臉色無光,腹瀉時排出青白糞便,這叫做陰證。應給予溫補五臟的藥物如溫之五積散、理中湯等。嚴重者服用四逆湯治療。夾驚是指受驚時又受到寒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致熱到極點生風,這是熱乘於心,而心主血脈,心神容易激動,被熱所乘所以發搐。謹慎不要給予治療驚嚇的藥物,應該服用疏解的王氏薄荷散、人蔘羌和散等藥物。嚴重者服用抱龍丸治療。

夾食者,或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醙,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則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不解者加軟苗、柴胡、芩連之類,如不愈,以大柴湯下之。

白話文:

夾食:是指飲食積滯所引起的病證。

夾食的原因:可以是先受了寒邪,然後又吃了不消化的食物,也可以是先吃了不消化的食物,然後又受了寒邪。

夾食的症狀: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臭等。

夾食的治療:首先要消散積滯,然後再用消導的方法。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攻下法。

具體藥物:首先使用敗毒散,然後使用藿香正氣散,加入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等。如果患者有內實證,則加入枳實、青皮。如果患者有不解證,則加入軟苗、柴胡、芩連等。如果以上方法無效,則可以使用大柴湯治療。

其瘡疹發熱,又與正受傷寒不同,但見腮赤、煩躁、多嚏呵欠、煩悶、悸動、昏倦、耳鼻尖冷、手足俱冷者是也。其傷寒發熱,自表達里,瘡疹發熱,從里出外,宜行溫平之劑,有大熱宜解毒葛根湯、參蘇飲之類。湯氏曰:大凡小兒傷寒治法,周歲以前熱輕者,服惺惺散。周歲以後,急須解表,微汗為妙,須在一晝夜得熱退方保無虞。

白話文:

這種瘡疹發熱,和正常的傷寒感冒有所不同。症狀包括臉頰發紅、煩躁、頻繁打噴嚏、咳嗽、煩悶、心跳不規律、疲倦昏睡、耳朵和鼻子尖發冷、手腳冰冷等。傷寒感冒的發熱,是從身體內部開始的;而瘡疹的發熱,則是從身體內部擴散到外部的。如果是症狀嚴重發熱的患者,宜使用一些能解毒清熱的藥物,比如葛根湯、參蘇飲等。湯氏說:一般來說,小兒傷寒感冒的治療方法,周歲以前,如果發熱症狀較輕,可以服用惺惺散。周歲以後,需要立即發汗來解表熱,最好能讓患兒在一天一夜內退燒,這樣才能保證患兒的安全。

今之醫士多不表汗,致令五六日不除,入於經絡,搏於血氣,傳變多證,或生驚風,漸至危篤,傷生害命,可不慎乎?

白話文:

如今的醫生大多不讓病人發汗,導致五六天都治不好,以後就會侵入經絡,衝擊血脈,引起各種併發症,或者可能會出現驚風,逐漸走向危重,甚至有傷及生命之虞,難道這可以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