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十二·水腫門 (1)
卷之十二·水腫門 (1)
1. 論水腫
錢氏曰: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克退脾土,上勝心火,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或問心刑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一者腎水氣上行,傍侵於肺,故令大喘也。此皆為難治。
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焉,而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者,喘咳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古方有十種論證。
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下虛上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泄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諸家只知治濕多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殊不知脾極虛損。
雖劫目前。水氣復來。縮手待斃矣。
按內經云:腎者至陰也。至陰者腎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腹腫大。復上為呼喘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
肺為逆不得臥,下焦溢為水,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故諸有水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白話文:
錢氏說:腎臟的熱傳到膀胱,熱氣太盛反而逆流到脾胃,導致脾虛弱而無法控制腎水,反而去剋制脾土,脾臟隨著水到處流竄,脾主管四肢,所以水氣流走造成全身和臉部都腫起來。如果呼吸急促,那就更嚴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腎水太強而剋制脾土,向上又剋制心火,又去剋制肺,肺被心剋制,所以就會喘。有人問,心去剋制肺本來是虛的表現,現在為何是實證的喘呢?答: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肺本身的喘,這是五臟的氣逆亂所致;另一種是腎水之氣向上走,侵犯到肺,所以造成呼吸急促。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
丹溪說:是因為腎虛而不能運行水液,脾虛而不能控制水液,胃與脾相合,而且胃是水穀之海,因為虛弱而不能運化,腎水就氾濫,反而侵入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阻塞,水滲入皮膚,注入肌肉而發生水腫。水腫的狀況是眼皮上下稍微浮腫,四肢沉重,會喘氣、咳嗽、心悸,大腿內側冰冷,小便澀黃,皮膚薄而發亮,用手按壓會出現凹陷,手一放開就恢復原狀。古代醫書有十種關於水腫的論證。
認為呼吸短促而無法平躺是心水。兩脅緊痛是肝水。大便像鴨子大便一樣稀溏是肺水。四肢沉重是脾水。腰痛腳冷是腎水。口苦咽乾是膽水。下面虛弱上面強實是大腸水。腹部急迫肢體消瘦是膀胱水。小便閉塞或失禁是胃水。小腹急迫脹滿是小腸水。許多醫家只知道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濕氣,只堅持這個方法,用很多去水藥物,常常導致病人死亡。卻不知道脾臟已經極度虛弱損傷,即使暫時消除了水腫,水氣又會復發,最終只能坐以待斃。
《內經》說:腎是至陰之臟,至陰是指腎水。肺是太陰之臟,少陰是冬季的脈象。所以水腫的根本在腎,而表現於肺,都是因為積水。黃帝問:為什麼會積水而生病呢?岐伯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水就會積聚並順著水性蔓延。水液上下溢於皮膚,所以肚子腫大。再向上侵犯造成喘息而無法平躺,這是標本都生病的表現。所以肺負責喘息,腎負責水腫。
肺負責喘息不能平躺,下焦水液溢出造成水腫,肺寒傳給腎,叫做湧水。所以凡是有水腫,最早會先在眼睛下方出現輕微的腫脹。
2. 水腫治法
丹溪雲水之為病不一。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治水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宜上。腰以下腫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先五皮散,次四磨飲加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主之。
陽水病兼陽證者,脈必沉數;陰水病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用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如腹脹,少加厚朴佐之。氣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調之。又有小兒初中便覺痰嗽喘急,正屬脾胃所主,宜先解表散,次投商陸丸。內經曰:「開鬼門潔淨府,正此謂也。
」
白話文:
丹溪說水腫這種病,成因各不相同。賈洛陽認為水腫若沒治好,一定會變成難以根治的疾病,即使是扁鵲這樣的高明醫生也束手無策,由此可知水腫的危險和嚴重程度不是其他疾病可以比擬的。治療水腫的原則應該是補養脾胃、排除體內濕氣和利尿。凡是有發熱情況的水腫,表示水氣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沒有發熱情況的水腫,表示水氣在體內,應該用提升氣機的方式治療。腰部以下的腫脹,應該用利尿的方式治療;腰部以上的腫脹,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是張仲景重要的治療方法。
如果全身腫脹,且伴隨口渴煩躁、小便顏色赤黃且排尿不暢、大便不通等症狀,這屬於陽水,應該先用五皮散,接著用四磨飲加入生枳殼,情況嚴重的話就用疏鑿飲。如果全身腫脹,但不覺得口渴煩躁,且大便稀溏、小便量少、顏色不黃且排尿不難,這屬於陰水,應該用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來治療。
陽水病如果同時有陽證的症狀,脈象必定是沉而數;陰水病如果同時有陰證的症狀,脈象必定是沉而遲而且氣虛。如果水腫導致身體下陷,可以用二陳湯加入升提的藥物,就能使大便順暢且小便增多。如果腹脹,可以稍微加入厚朴來輔助。如果氣機不順暢,可以加入木香和木通來調整。
另外,有些小孩剛開始發病就出現痰多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狀,這主要是脾胃功能失常所引起的,應該先用解表的藥物來發散,接著再用商陸丸。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打開汗孔、清理小便」,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