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十五·傷寒門 (3)
卷之十五·傷寒門 (3)
1. 傷寒不治證
凡陽病熱不退,反見陰脈,凶。○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肢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汗出潤,喘不休者,肺先絕也。○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先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汗出,肝先絕也。○環口黧,虛汗發黃,脾先絕也。○三部脈緊盛,大汗出熱,不解者死。
○寸尺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身熱喘粗,見陽脈而燥者死。○逆冷脈沉細者死。
白話文:
凡是陽性疾病發熱不退,反而出現陰性脈象,這是凶險的徵兆。
脈象浮滑,全身汗如油一般,喘息不停,水和漿都喝不進去,肢體麻木沒有知覺,時而安靜時而喘息的,會死亡。
汗水淋漓濕潤,喘息不止的,是肺的功能先衰竭。
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眼睛直視、頭部搖動的,是心臟的功能先衰竭。
嘴唇和嘴角呈現青色,四肢汗出不止,是肝臟的功能先衰竭。
嘴巴周圍發黑,虛汗且呈現黃色,是脾臟的功能先衰竭。
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呈現緊張而強盛,大汗淋漓且發熱,如果無法解除,就會死亡。
寸脈和尺脈的陰陽兩脈都虛弱,發熱不止的,會死亡。
身體發熱、喘息粗重,出現陽脈而且乾燥的,會死亡。
四肢冰冷、脈象沉細的,會死亡。
2. 傷寒陰毒灸法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穴在臍下一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以上,三穴治陰厥,脈微欲絕,囊縮,遺尿,腹痛,腹滿,腸鳴皆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易老曰煩滿囊縮者,宜灸此穴。
凡脈微弦,小腹痛,厥陰也宜灸歸來關元各數壯。
凡脈沉臍腹痛,少陰也宜灸中脘五七壯。
白話文:
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地方,石門穴在肚臍下方一寸的地方,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以上的地方。這三個穴位可以治療陰厥,像是脈搏微弱快要停止、陰囊萎縮、小便失禁、腹痛、腹脹、腸鳴等症狀,都有效果。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的地方,古代醫家易老說,如果煩躁腹脹、陰囊萎縮,應該要灸這個穴位。
如果脈象微弱而細長,小腹疼痛,這是屬於厥陰病,應該要灸歸來穴和關元穴,每個穴位灸幾壯。
如果脈象沉在下,肚臍周圍腹痛,這是屬於少陰病,應該要灸中脘穴五到七壯。
3. 傷寒諸方
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七枚)
上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麻黃湯 治足太陽經,標熱則合為發熱,又謂之拂拂而熱者,其熱自皮膚之上,如羽毛之所拂,明熱在表也。其脈浮數,或浮緊,或頭疼身痛,腰疼骨節痛,惡風無汗而喘者,以此湯汗之。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去上沫,濾清,乘熱服之,以衣被蓋暖,取汗漐漐,遍至手足心則止,不必再服之也。如須臾汗未出者,宜歠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汗出則止。如又汗未出,再煎一劑與之,仍前溫覆取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若表證仍在者,須再作一劑煎。
桂枝湯 治傷寒發熱,汗出而惡寒者,為表虛,以此湯和之,不可發汗也。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一鍾,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去滓,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體痛,惡寒發熱,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者,以此汗之。
麻黃(三錢) 桂枝(一錢) 甘草(半錢) 杏仁(七分,湯泡去皮尖) 石膏(二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一個)
上水一鍾,煎取六分,去滓,通口服,以衣被溫覆取汗則愈。
羌活沖和湯 治太陽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亦頭痛惡寒發熱,通宜此湯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之神藥也。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蒼朮(一錢半) 黃芩(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一兩) 細辛(五分) 川芎(一錢)
上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解肌湯 治瘟病,天行頭痛壯熱,春感風邪發熱而渴,不惡寒。
葛根(一錢) 桂枝(一錢) 黃芩(半錢) 芍藥 麻黃(七分) 甘草(半錢)
上水二鍾,棗一枚,煎服,以不解,再取汗。
敗毒散 治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疼痛,增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弦拘急。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人參 甘草
上各等分,水一鍾,如常煎一服。
升麻湯 治傷寒中風,頭痛增寒壯熱,四肢疼痛,發熱惡寒,鼻中幹,不得臥,兼治寒喧,不時人多疾疫,下寒脫著,及暴熱之頃,忽然變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
升麻 甘草 葛根 芍藥
上每服三四錢,煎如常法服。
五積散 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感冒寒邪。
肉桂 人參 川芎(各二錢) 厚朴 半夏 芍藥 當歸 麻黃 乾薑(各五錢) 甘草(二錢) 枳殼(五錢,炒) 桔梗(一兩二錢
白話文:
傷寒諸方
將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七枚,煎煮至剩六分,溫熱服用。
- 麻黃湯 治療足太陽經的疾病,症狀表現為體表發熱,這種發熱感覺像羽毛輕輕拂過皮膚一樣,明顯是體表熱。脈象呈現浮數或浮緊,伴隨頭痛、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痛,怕風但無汗且有喘息的症狀,就用此方發汗治療。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煮沸後去除浮沫,濾去藥渣,趁熱服用。服藥後用被子蓋暖身體,使身體微微出汗,當汗液到達手心和腳心時停止服藥。如果短時間內不出汗,可以喝一碗熱稀粥來幫助藥效發揮,出汗後就停止。如果仍不出汗,再煎一劑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觀察,如果表證還在,則需再煎一劑服用。
- 桂枝湯 治療傷寒發熱,出汗且怕冷,這是表虛的症狀,用此方調和,不可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桂枝二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去渣,溫熱服用。
- 大青龍湯 治療傷寒,脈象浮緊,伴隨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熱、不能出汗、煩躁不安的症狀,用此方發汗治療。
麻黃三錢、桂枝一錢、甘草半錢、杏仁(湯泡去皮尖)七分、石膏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一次性服用,用被子蓋暖身體,出汗後病就好了。
- 羌活沖和湯 治療太陽經無汗發熱、頭痛怕冷、後背僵硬,脈象浮緊。也可用於非冬季時節,突然遭受寒氣侵襲導致的頭痛、怕冷發熱。此方可代替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經疾病的良藥。
羌活一錢半、防風一錢、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白芷一錢、甘草一錢、生地黃一兩、細辛五分、川芎一錢。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溫熱服用。
- 解肌湯 治療瘟疫、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春天感受風邪導致的發熱口渴,但不怕冷。
葛根一錢、桂枝一錢、黃芩半錢、芍藥、麻黃七分、甘草半錢。
將上述藥材加水兩碗,加入大棗一枚,煎煮後服用,如果沒有好轉,再次取汗。
- 敗毒散 治療傷風、瘟疫、風濕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疼痛、怕冷發熱、脖子僵硬、眼睛疼痛,以及一般風寒引起的經絡拘緊。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人參、甘草,各等量。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碗,像平常一樣煎煮服用。
- 升麻湯 治療傷寒中風,伴隨頭痛、怕冷發熱、四肢疼痛、鼻乾燥、無法入睡,也可用於治療寒暄(指忽冷忽熱),以及疾病流行時,或因下焦虛寒導致的脫症,以及在突然變熱時,身體忽然變冷、頭重如石、全身疼痛的情況。
升麻、甘草、葛根、芍藥。
每次取上述藥材三四錢,像平常一樣煎煮服用。
- 五積散 治療陰經受寒、脾胃不和、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
肉桂、人參、川芎(各二錢)、厚朴、半夏、芍藥、當歸、麻黃、乾薑(各五錢)、甘草(二錢)、枳殼(炒)五錢、桔梗(一兩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