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十九·痞癖門 (1)
卷之十九·痞癖門 (1)
1. 痞癖證論
仁齋云: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腰脅之內,於是榮衛不得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或時發為壯熱是也。癖者血膜包水,癖側於脅傍,時時而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熱,惟癖為能生寒熱。故瘧脈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後結癖,寒熱之不已者,以此。
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膈,以致水漿停滯,腸胃不得宣行,冷氣搏之,於是結聚而成癖也。
白話文:
痞,指的是阻塞不通;結,指的是實質的聚積。當熱氣鬱積在胸膈之間,或是有停滯的痰飲積聚在腰脅之內,就會導致體內氣血無法順暢運行,臟腑也無法正常通暢。腹部脹滿,進而形成痞結,這是必然的趨勢。這屬於實熱的證候,有時會發高燒就是這個原因。
癖,指的是血液和液體被包膜包裹住,積聚在脅肋兩側,會時不時地感到疼痛。只有癖會引起像潮水一樣發作的發熱,也只有癖會產生忽冷忽熱的現象。所以,患瘧疾的病人,中脘穴(胃部)常常積聚黃色的液體,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癖,寒熱症狀持續不斷的原因就在這裡。
小孩子的臟腑功能平和,氣血運行順暢,那麼體內的津液自然就能流通,即使喝再多的水也不會生病。只有因為餵養不當,導致三焦關節阻隔,使得水液停滯,腸胃無法正常運行,如果再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因此結聚形成癖。
2. 癖積治法
錢氏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之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而成疳矣。輕者,用仁齋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痞結甚者,用聖惠甘露散主之。
羅謙甫云:一小兒病癖,積在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水減少,病甚危篤。太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砂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五換服,至月餘,其癖減半,未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也。
白話文:
錢氏說:肚子裡有積塊,導致不吃飯,只喝奶,就是這種情況。應該慢慢用白餅子這種藥來幫助消化排泄。小孩子生病有積塊,是因為乳母的奶水或食物消化不良,積存在肚子裡,時而感覺冷,時而感覺熱之類的狀況,如果不及早治療,一定會變成疳病。因為有積塊,所以導致小孩不吃飯,使脾胃虛弱而發熱,因此喝水過多,反而沖刷腸胃,導致津液喪失,脾胃無法運化水穀,脈象會呈現沉細的狀態,更加不吃飯,脾胃虛衰,四肢無力,各種邪氣就會產生而變成疳病。症狀輕微的,用仁齋木香丸;症狀嚴重的,用取癖丸;積塊嚴重阻塞的,用聖惠甘露散來治療。
羅謙甫說:有一個小孩生病有積塊,積在左邊脅肋下,硬得像反蓋的手,肚子腫大,青筋暴露,發燒,肌肉消瘦,咳嗽,自汗,尤其在下午更加嚴重,有牙疳,口臭難聞,牙齦出血,四肢困倦,喝水減少,病情非常危急。太醫劉仲安先生治療這個小孩,大約一百天可以痊癒。先給他服用一次沉香海金砂丸,排泄出兩三次穢物。隔天接著服用塌氣丸十天,之後再用沉香海金砂丸來幫助排泄,然後又服用塌氣丸,這樣更換服用五次,到一個多月後,積塊就減少了一半,還不到一百天,就完全康復了。近年來有很多這種疾病,將治癒的案例記錄下來,是為了幫助未來有這種疾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