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類萃》~ 卷之九·吐瀉門 (3)
卷之九·吐瀉門 (3)
1. 諸吐治法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而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
○冷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
○積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醙氣或宿食並出。兒小哯乳不化者是也。以烏犀散主之。
○傷乳吐者,才哺乳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乳,投三稜散治之。
白話文:
小兒嘔吐的情況有很多種,難以一一列舉,大致可分為冷吐、熱吐、積食吐和傷乳吐。朱奉議認為治療應以半夏、生薑為主。嘔吐也可能與食積、心肺功能有關,食物或邪氣無法下行而反向上吐出。
冷吐的症狀是,吐出的奶塊沒有消化,吐的次數多但量少,脈搏沉緩微弱,臉色蒼白、眼神呆滯、呼吸緩慢、精神昏沉,額頭會冒汗。這是因為風寒侵入胃部,或吃了生冷食物,或因積存的乳汁未消化,導致胃虛無法容納而吐出。治療上應溫暖胃部、祛除風寒、清除積冷的食物。適合使用理中湯、定吐飲。如果這些藥方無效,則可使用參香飲治療。
熱吐的症狀是,臉色發紅、嘴唇紅潤,吐的次數少但量多,吐出的奶塊已消化且顏色偏黃,全身發熱嚴重。這可能是因為暑氣停留在胃部,或是吃了過熱的食物。精神雖不呆滯但容易煩躁。這是屬於熱吐,適合用去除桂枝的五苓散和香薷飲來治療。
積食吐的症狀是,眼瞼浮腫,臉色微黃,腳冰冷、肚子發熱,白天症狀較輕,夜晚較重。年紀稍大的孩子脈象沉緩。這是因為積冷的食物停滯在脾胃,所以吐出黃色的酸水,或帶有清痰。脈象有力且滑,表示是食積所傷,吐出的會有酸腐味或是未消化的宿食。年紀小的嬰兒會吐出未消化的奶塊。適合用烏犀散來治療。
傷乳吐的症狀是,剛餵完奶就吐,或是過一會兒才吐。這是因為餵奶或飲食沒有節制,脾氣虛弱,不能運化食物,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就像小容器裝滿東西,滿了就會溢出來一樣。更應該節制餵奶,服用三稜散來治療。
2. 諸瀉治法
○泄瀉之源,有寒瀉、熱瀉、傷食瀉、暑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寒瀉者,乃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下,宜理中湯。如四肢厥冷,寒極者,加附子、官桂之類。
○熱瀉者,糞色赤黃,肛門焦痛,小便不利,心煩口燥,食乳必粗,宜五苓散,吞下香連丸。
○傷食瀉者,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故大便不聚,臭如敗卵,宜理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下積丸。有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半錢,痛者更加木香三分,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三分。
○暑瀉者,因中暑熱,宜胃苓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或六和湯亦好。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寒瀉、熱瀉、傷食瀉、暑瀉等等,各種情況都不同,下面會分別說明。
寒瀉是因為寒氣侵入腹部,導致腹痛如刺,拉肚子拉出清稀的水便,肚子裡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連米湯都喝不下,應該服用理中湯。如果四肢冰冷,寒氣非常嚴重,可以再加入附子、肉桂等藥材。
熱瀉的特徵是大便顏色偏紅黃色,肛門有灼熱疼痛感,小便不順暢,心煩口渴,喝奶也會吐出來,應該服用五苓散,再搭配香連丸一起吞服。
傷食瀉是因為吃太多東西,損傷了脾胃功能,導致腹瀉,所以大便不成形,味道像壞掉的雞蛋,應該服用理中湯,再加入砂仁少量,或者服用下積丸。有因為吃了麵食而腹瀉的情況,應該服用養胃湯,再加入炒過並磨成粉的蘿蔔子少量,如果肚子痛可以再加入木香少許,拉肚子拉很嚴重的話,可以去除藿香,加入炮薑少許。
暑瀉是因為中暑引起的,應該服用胃苓湯,或是五苓散,再加入少量車前子粉末,效果很好,或者服用六和湯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