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一書,乃明代醫學家孫文胤傾二十年心力所著,於崇禎十年(1636年)問世。這是一部內容廣博、體系嚴謹的綜合性醫學巨著,六卷之中,融會理論精粹與臨床實踐,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誠如清代名醫張璐在《醫學源流論》中所讚譽的:「丹台玉案,為醫學之巨典,其論脈理,精闢無比,其論治法,詳盡無餘。」
從作者孫文胤的自敘中,可見其著書的緣起與心路歷程。孫氏世居新都休邑,少時並非熱衷於醫道,而是苦讀經書,志在仕途。然而,一場重病「二豎為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為了療癒自身,他開始鑽研醫學經典,如《靈樞》、《內景》等。最初,學習醫學的枯燥感與應試的帖括相似,但隨著深入,漸覺其味甘美,並由此治癒了自己的病痛。這段經歷讓他深感「人能殫精,皆可證聖」,悟及醫道之博大精微,雖難窮盡,亦可管窺蠡測。
癒病後,孫文胤曾在京口行醫,屢獲療效,「所投輒治」,問病者絡繹不絕。然而,他天性「不耐紛」,厭倦了奔波應酬的生活,於是移居古吳(蘇州)。古吳之地人士閑雅,山水清靜,讀書論道氛圍濃厚,恰與其性情相合。在濟世活人之外,他得以潛心鑽研醫學,「益肆力於仲景元素諸家之秘旨」,歷經「精思劇解」,最終將所學所悟彙集成這部《丹台玉案》,用以「公同志」,與天下同道分享。他在自敘末尾的勸誡,體現了他對養生哲學的深刻理解,強調「貴五穀而賤金石,寶真氣而陋參」,認為真正的健康與活力源於自身的調養,而非僅依賴藥物,這甚至讓他謙稱其書或可無用,若世人皆能體悟養生之要。
為《丹台玉案》作序的楊卿,時任江寧縣事,與孫氏有「通家」之誼。他同樣推崇「活億萬生靈」的醫者之功,並對孫文胤的醫術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其「知臨,醫獨冠海內」。楊卿的序言印證了孫氏自敘中的經歷——孫氏年少聰穎,本應在經史上有所建樹,後因病轉而學醫,憑藉過人才智,「捷於國士者,移於國手」,其轉變猶如「反掌間」般迅速而順暢。楊卿還駁斥了當時可能存在的一種觀點(或許來自許宗胤?),即認為醫學的精髓特別是脈學,是「不可言傳」的「糟粕」。楊卿認為,孫文胤歷經「二十年苦心,九折臂而證之」,通過這部著作,恰恰將那些看似「不可言傳」的經驗和理論「以言傳」了出來,其功德堪比葛洪抄方濟世,有益於「活億萬世生靈」。序言中,楊卿對孫氏的期許與讚美,不僅是對其個人醫術的肯定,更是對其著書立說、傳承醫道的貢獻的高度認可。
《丹台玉案》的編纂體例,在凡例中亦有詳細說明。全書六卷,乃「集素問靈樞、仲景、河間、丹溪、東垣諸家等書」,刪繁就簡,「摘其精核簡要」,力求「一言可當千萬言」,以便讀者流覽。作者並非閉門造車,而是「質諸賢達,究心於此者,並海內同道諸名公」,虛心求教,避免偏頗。書中結構清晰,卷內設「類」,類下有「論」,論後緊隨「評脈」,最後是「主方」,這種「因、證、脈、治」相結合的論述次序,貫穿於各類病證之中,體現了臨證思維的條理性和完整性。孫氏特別強調,書中內容是其「二十年參訂考較」的成果,非草草而成,且親手校改,力求無誤。凡例中還透露,孫氏尚有另一部專著《螽斯秘寶錄》關於生育繁衍之學,已纂成章,但未及付梓,留待日後補刻,可見其學術研究範圍之廣。
卷之一作為全書的開篇,內容豐富且具有總綱性質。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哲思與養生觀念,如「自貴」和「能斷」等短文,提倡精神內守、斬斷情緣的養生之道,認為這些「不假藥石」的方法,其效用甚至比藥物更為精妙。這與其在自敘中強調「寶真氣」的理念相呼應。
卷一的重點更在於脈學理論。孫文胤特別設立了「先天脈鏡」一章,並為之作敘。他認為診斷疾病,雖有聞聲察氣、詢問病因等方法,但探察五臟奧秘,「以三指叩五臟」,尤為玄妙難測。雖然前賢如軒岐、叔和已有闡發,但仍有未盡之處。他的「先天脈鏡」理論,結合了「異人秘授」與自身的「診候驗證參考」,提出脈象不僅反映當前病變,更能體現人體的「先天」稟賦和後天體質。這種將脈象與先天體質聯繫起來的觀點,是其脈學的獨到之處,他自信能「闡先聖賢所未泄者」,並願意將這一秘學公開,以「參所未逮」。
「先天脈鏡論雲」以下,便是具體的脈學內容。「診脈捷要歌」以歌訣形式,簡明扼要地列舉了多種常見脈象及其所候病證與治療原則,如「浮緊弦遲屬風寒」、「弦數浮洪風熱認」等,涵蓋了對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痰食等病變的脈象辨識與初步治法提示,是脈學實踐的重要參考。緊隨其後的「照脈玄竅訣」,則開始深入探討臟腑的生理活動與其在脈象上的表現,開篇即論述脾臟的運動特性,顯然是要從臟腑生理的層面來闡釋脈象變化的機理。
卷二至卷六,則是《丹台玉案》的臨床部分,涵蓋了傷寒、溫病、溫疫、內科雜病、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口齒科等多個醫學領域的病證。這部分是孫文胤多年臨床經驗的結晶。他將每一病證按照「因、證、脈、治」的框架進行系統論述,從病因、病證表現、相關脈象到具體治療方藥,層層深入。書中選方廣泛,不僅列出主方,還對其適應症、用法以及加減變化做了具體細緻的說明,這對於臨證醫生而言極具實用價值。儘管提供的文字中對具體辨證方法(如傷寒溫病的溫病三焦辨證、內科雜病的六經辨證、婦科的八綱辨證等)的列舉方式顯得有些概括和重複,但可以肯定的是,孫文胤在各科病證的論治中,靈活運用並綜合了當時主流的辨證體系,如外感病的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雜病的臟腑辨證或六經辨證等,並結合八綱、氣血津液等基礎理論,融會貫通於其「因、證、脈、治」的臨床思路中。
總而言之,《丹台玉案》是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著作。它不僅匯集了前代醫學大家的理論精華,更融入了作者孫文胤個人的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體例清晰,論述精闢,特別是其獨特的「先天脈鏡」理論,為中醫脈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書中對各科病證的系統論述和詳盡的方藥指導,使其成為一部高度實用性的臨證參考書。孫文胤的自敘與楊卿的序言,不僅展現了作者從仕途轉向醫道、矢志濟世的心路歷程,也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對其成就的肯定與期許。這部著作的出版,標誌著明代中醫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次重要發展,其深遠的影響,使其無愧於「醫學之巨典」的盛譽,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學史和學習臨床醫學的寶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