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15)
(15)
1. 瘡瘍科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則瘡瘍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為外科者,以形症在外,非若之乎。瘡瘍之中,癰疽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於癰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癰者,十活其八九。惟毒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然何以辨其癰疽大疔哉?亦視其腫之高下,地之廣狹,脈之浮沉而已。
蓋癰者,壅之義也。氣血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發而為癰。其初發之時,必灑淅惡寒,而身微熱,多生於背與頂。在背之上部,或左或右,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為正發。生於腦後者,為對口。比之上下搭手,尤為毒也。凡癰皆掀然熱而腫高,其勢易大,其根不甚深,從乎陽也。
白話文:
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因此瘡瘍的疾病,並非從外界得來的。古人將其歸類為外科疾病,是因為症狀顯現於外,並非因為其他原因。瘡瘍中,癰疽最嚴重,而大疔的毒性更甚於癰疽。因此治療大疔的,十個病人能活一兩個就算不錯了,治療疽的,十個病人能活五六個,治療癰的,十個病人能活八九個。只是毒性有深淺之分,所以治療難易也就不一樣。那麼如何辨別癰疽和疔呢?就看腫脹的高低、範圍的廣狹、脈象的浮沉就可以了。
癰,是壅塞的意思。氣血被毒素阻塞瘀積,無法流動,所以就發作成癰。它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感到寒涼惡寒,身體微熱,多發生在背部和頭頂。在背部的上部,可能在左側或右側,稱為上搭手。在背部的下部,則可能是正中發作。發生在腦後面的,稱為對口。比起上下搭手,對口更毒。所有的癰都呈現熱腫,腫脹很高,蔓延速度快,但根部不深,屬於陽性病症。
疽者,沮之義也。氣血為毒所阻滯而不行,故發而為疽。其初發之時,亦灑淅惡寒,先覺麻癢如 之狀,按之內實,手推不能動,多發於背腰肩隅之間,及小腹胸傍。其發股足之間者,名附骨疽。凡疽皆腫不甚高,勢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發於背心及股者,為至重,乃五臟所發,從乎陰也。
疔者,丁之似也。猶釘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搖之不能動,其根至深,其毒至甚,其頭至硬。其初發之時,反不知痛癢,但覺麻木。外雖如麻,里則如瓜。及其勢甚,則痛苦異常,應心入膽,而不可忍。乃五臟六腑所發之火,煉已久,併合於一處,而生疔者,多見於面部骨節之間。
白話文:
疽是一種阻塞的意思。氣血被毒素阻礙,無法流動,所以才會發作成疽。剛開始發作時,會有發冷發熱、先感覺麻癢,像是被針刺一樣的感覺,按壓時感覺裡面實實的,用手推也推不動,多發生在背部、腰部、肩膀的角落,以及小腹、胸部旁邊。如果發生在股部和腳之間的,就叫做附骨疽。所有疽的腫塊都不太高,形狀也不容易變大,但是根部反而很深。只有發生在背心和股部的,才是最嚴重的,這是五臟發出來的,屬於陰性的病症。
疔是一種像釘子一樣的東西。就像釘子釘在木頭上,拔也拔不出來,搖也搖不動,根部很深,毒性很重,頭部很硬。剛開始發作時,反而沒有疼痛或癢的感覺,只感覺麻木。外觀雖然像麻疹,但內部卻像瓜一樣。當病情加重時,就會感到非常疼痛,像心痛一樣,深入膽囊,讓人無法忍受。這是五臟六腑發出的火,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聚集在一個地方,才形成疔,多發生在臉部和骨骼關節之間。
而究其毒之所從來,多由於飲食服餌之中。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凡肥甘濃味,炙爆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勞之以色。脾土於是乎燥烈,腎水於是乎枯竭。積之既久,留於五臟,布於六腑,火鬱而不散,乘其氣血所虛之處,而發之。根抵於內,而煩熾於外。
其毒甚於鳩鳥。試割其肉,以飼雞犬,立見其斃。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夫似疔而非疔者,則俱以腫毒治之,而無大害。然三者之脈,何以辨之?蓋浮而數者毒瓦斯在表,故知其為癰。沉而數者,毒瓦斯在里,故知其為疽。若沉而又滑,數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見者,雖其治有難易,猶可因其症而施之。
白話文:
其實,疔瘡的毒素大多來自於飲食。古書記載:「吃太多肥肉,容易長出大疔瘡。」所有油膩、濃郁的食物,以及燒烤、煎炸的食物,最容易助長體內的熱氣。愛吃美食的人,放縱口腹之慾,又常飲酒作樂,縱慾過度。脾胃因此變得乾燥而熾熱,腎臟的精華也因此枯竭。長期積累下來,毒素就會留在五臟六腑,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散去。當身體氣血虛弱時,毒素就會趁虛而入,從而引發疔瘡。疔瘡的根源在內,症狀卻表現在外。
疔瘡的毒性比毒鳥的毒性還要厲害,用疔瘡的肉餵食雞狗,馬上就會毒死牠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疔瘡患者會死亡的原因。至於那些看似像疔瘡,但其實不是疔瘡的腫毒,可以用治療腫毒的方法來治療,不會有太大的危害。不過,要如何區分這三種疾病呢?只要觀察脈象就能辨別。脈象浮而數的,表示毒氣在體表,這就是癰。脈象沉而數的,表示毒氣在體內,這就是疽。如果脈象沉而滑,又數而弦急,就一定是疔瘡。這些症狀都是可以看得見的,雖然治療難度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根據症狀來施治。
至於腸癰,腹癰,肺癰之類,皆為內癰。其狀與瘕痞癖無異。苟或以為內科之症,而進以削堅破結之劑,所治非其所忍,幾何而不殞人之命也。大法瘡瘍之在外者,初發無如一灸。艾煙一透,其毒立效。若延至六七日,則不可灸矣。毒之淺者點之,毒之深者決之,毒之尤深而針刀所不及者,則烙之。
未成毒膿,則用化毒。既成膿,則用托里。此外在人之臨症機變矣。
白話文:
腸癰、腹癰、肺癰等都是內癰,症狀和瘕痞癖差不多。如果誤以為是內科疾病,用消堅破結的藥物治療,就會適得其反,很容易危及性命。治療外在瘡瘍,初期最好用艾灸,艾煙一透,毒氣就能消除。如果拖延到六七天,就不能灸了。毒氣淺的可以用藥點,深的就要切開,更深的針刀也無法觸及的,就要用烙鐵。
還沒化膿的,就用化毒藥,化膿了就用托里藥。其他的就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了。
2. 發背門
陰發難治,陽發易醫。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隨其虛實寒熱,而調治之。又當辨其五善七惡。如痛息自寧,飲食有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腫自消,色鮮不臭,三善。神彩光明,聲音清朗,四善。體氣平和,為之五善。腹痛而渴,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
膿大潰掀腫猶甚,臭敗莫近,二惡。喘粗氣促。恍惚嗜卧,三惡。毒瓦斯攻心,藥食嘔逆,四惡。聲嘶色脫,面目如垢,唇青鼻黑,四肢浮腫小便不通,煩燥時咳,六惡。四肢沉重,未潰先黑陷下為之七惡。
【立方】
神授衛生湯 治發背,並腦疽對口,諸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藥性平和。功羌活 防風 白芷 穿山甲 沉香 紅花 連翹 石決明(各六分) 金銀花 皂角刺當歸尾 甘草節 天花粉 乳香(各八分) 大黃(酒炒二錢) 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陰性病症難以治療,陽性病症容易醫治。治療方法,可以疏散、消毒、針灸烙灼、內托、外消或瀉下。根據患者虛實寒熱的不同,進行調治。還要辨別五善七惡。例如,疼痛減輕、自覺舒適,飲食有味,為一善;大便通暢、排泄正常,為二善;膿腫自行消退,顏色鮮亮不臭,為三善;精神煥發、聲音清晰,為四善;體氣平和,為五善。腹痛且口渴,瀉利不止,小便如淋,為一惡;膿腫巨大,潰爛後腫脹更加嚴重,臭味難聞,為二惡;呼吸急促,神志恍惚,嗜睡,為三惡;毒氣攻心,服用藥物或食物就嘔吐,為四惡;聲音嘶啞,面色蒼白,面容如垢,嘴唇青紫,鼻子發黑,四肢浮腫,小便不通,煩躁咳嗽,為六惡;四肢沉重,尚未潰爛就出現黑色,陷下,為七惡。
【立方】
神授衛生湯:主治發背,以及腦疽對口,各種惡毒病症,尚未形成者即消退,已形成者即潰爛。藥性平和。方藥:羌活、防風、白芷、穿山甲、沉香、紅花、連翹、石決明(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當歸尾、甘草節、天花粉、乳香(各八分)、大黃(酒炒二錢)。水煎服,飯後服用。
消腫托里散 治發背,不拘上下左右,並一切癰疽腫毒。
人參 赤茯苓 白朮 滑石 桔梗 金銀花 荊芥 山梔 當歸 川芎 黃 (各一錢)赤芍 蒼朮 麻黃(各七分) 大黃(三錢) 黃芩 防風 甘草 薄荷 連翹(各八分) 石膏芒硝(各一錢五分) 水酒各一鐘煎服。
白話文:
消腫托里散
功效: 治療發背(背部瘡瘍),不論發在背部的上下左右位置,以及各種癰疽腫毒。
組成:
- 人參、赤茯苓、白朮、滑石、桔梗、金銀花、荊芥、山梔、當歸、川芎(各一錢)
- 赤芍、蒼朮、麻黃(各七分)
- 大黃(三錢)
- 黃芩、防風、甘草、薄荷、連翹(各八分)
- 石膏、芒硝(各一錢五分)
用法: 水酒各一鐘(約200毫升),煎煮服用。
灸法 如發背初起時,背上微有紅腫重墜,即是發背,以此法立時消散,屢屢效驗。
用河邊水中泥,先挖去一尺許,再取一大塊,同人糞杵極熟,做一餅,如碗大,頂上以針通一細孔,放在患處,外用艾火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住。
熏發背奇方 治發背七日後,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不腐潰者即腐。雄黃 硃砂 血竭 沒藥(各二錢) 麝香(五分)
白話文:
灸法
如果長了背瘡,剛開始背上出現微紅腫脹且有沉重感,這就是背瘡。用這個方法可以立刻消散,屢試不爽。
方法是:取河邊的泥土,先挖去一尺左右,再取一大塊泥土,加入人糞,用力搗碎至極度柔軟,捏成一個碗口大小的餅,在餅的頂端用針穿一個小孔,放在患處,然後用艾草點燃熏灸。如果感覺疼痛,就一直熏灸到不痛為止;如果已經不痛了,就再熏灸到感覺疼痛停下為止。
熏發背奇方
治療背瘡七天后,未成熟的會自然消散,已經成熟的會自然潰爛,沒有發作的會立刻發作,沒有潰爛的會立刻潰爛。
配方:雄黃、硃砂、血竭、沒藥各兩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尺許,以麻油潤透,照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遭徐徐照之。初用三條,加至五條,候毒勢漸消漸減。
散毒飲 治發背三五日間,身上灑淅惡寒,疼痛急脹,如未成膿即消,已成即潰。調氣血,和脾胃,使毒不攻心。
乳香 沒藥 天花粉 黃 防風(各一錢) 當歸 白芷 桔梗 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皂角刺 連翹 陳皮 金銀花 牡丹皮 川芎(各八分) 水煎食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三分,用棉紙包裹成細條狀,長約一尺,用麻油浸透。將藥條靠近瘡口半寸,從外往內,慢慢地圍繞著瘡口照射。一開始使用三條藥條,逐漸增加到五條,觀察毒素消退的情況。
散毒飲可用於治療發背,發病三到五天,身體發冷,疼痛、腫脹,尚未化膿即可消退,已經化膿則潰爛。散毒飲可以調和氣血,和胃健脾,避免毒素侵犯心臟。
配方如下:乳香、沒藥、天花粉、黃芪、防風(各一錢)、當歸、白芷、桔梗、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皂角刺、連翹、陳皮、金銀花、牡丹皮、川芎(各八分)。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蠟礬丸 治發背癰疽並一切腫毒服之能護心膜,毒瓦斯不能攻心。
黃蠟(一斤) 明礬(八兩研末) 硃砂(八錢研細)
先以蠟熔開,入明礬末,攪和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百丸。白滾湯
生肌丸 治一切發背疽毒,服此
白話文:
蠟礬丸 用來治療發背、癰疽以及其他所有腫毒,服用它可以保護心臟膜,防止毒素對心臟造成侵襲。
- 黃蠟(一斤)
- 明礬(八兩,研磨成粉末)
- 硜砂(八錢,研磨成細粉)
首先將黃蠟熔化,加入明礬粉末,充分攪拌後倒入水中,用手捏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再用硝砂包裹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一百顆,用沸騰的白開水送服。
生肌丸 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發背、癰疽等傷口感染,服用此藥物可以促進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