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21)
(21)
1. 諸虛門
諸虛先要辨陰陽,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惟久虛,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虛症必食少神昏,遺精潮汗,痰嗽腰背胸脅筋骨痛。但見一二症,便是陽損。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而毛落。二損於心,則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
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於胃,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辛甘。若淡於胃,則不可治矣。陰損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於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酸苦。若咸過脾則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
肝腎損而形瘁,汗多者為陰虛。經雲。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古庵雲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肺脾也。
要之陰陽損傷,皆水火不濟。火降則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或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以補和心腎為主,兼養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生矣。
【脈雲】
虛人脈多弦。弦濡大而無力者,為氣虛。沉微無力,為氣虛甚。多在右手上見。脈弦數而無力,為血虛。脈澀而微,為血虛甚。此多在右手上見。或寸微尺大而緊者血虛有火。
【立方】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並病後虛極者。
人參 黃 茯苓 白朮(各二錢) 芍藥 當歸 川芎 熟地(各一錢五分) 甘草 肉桂(各一錢) 棗二枚。薑三片。煎服。
八珍湯 治氣虛血少,四肢無力。
生地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二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一錢) 棗二枚。煎服。
黃 湯 治五臟虛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澀,津液不通脈氣微弱。
黃 白朮 人參(各三錢) 生薑(五錢) 附子 肉桂(各二錢) 棗十枚。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勞倦傷脾四肢乏力,飲食少進,久泄不止。
當歸 黃 人參(各二錢) 白朮 陳皮 柴胡(各一錢二分) 升麻 甘草(各八分) 棗薑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血虛火盛朝涼晚熱,精神減少睡卧不穩。
當歸(三錢) 知母 麥門冬 天門冬 地骨皮 丹皮(各二錢) 棗仁 柴胡 天花粉 人參(各一錢) 燈心三十莖。食遠服。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弱,脾經不和一切損傷,虛煩骨蒸。
白話文:
[虛弱綜合症]
各種虛弱病症首要判斷陰陽失衡,血液屬陰而氣屬陽。突然虛弱但無重大損傷的情況容易恢復,若有長期虛弱及損耗,也能通過補益來改善。然而,若是長期虛弱,且氣口脈搏微弱者,生命垂危;反之,脈搏強健則仍有生存機會。女性患者長期患病,人迎脈強健可望康復,若脈弱則預後不佳。
虛弱症狀通常包括食慾減退、意識模糊、遺精、潮熱盜汗、咳嗽、腰背胸脅及筋骨疼痛。出現以上一兩種症狀,即顯示陽氣受損。從上至下,首先肺部受損,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接著心臟受損,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
婦女月經不調。再者胃部受損,飲食難以消化吸收,皮膚失去滋潤。應食用辛甘食物。若胃部對清淡食物難以消化,則病情難以逆轉。陰虛從下至上,首先腎臟受損,骨骼無力,無法下牀。其次肝臟受損,筋絡鬆弛,無法自我控制。再者脾臟受損,飲食消化不良。皮膚失去滋潤,應食用酸苦食物。若過度鹹食,則病情難以逆轉。主要的原則是,心肺受損,面色憔悴,多汗者為陽虛。
肝腎受損,形體疲憊,多汗者為陰虛。古籍記載:肺部受損,應增強氣力;心臟受損,應補充血液;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適應冷暖;肝臟受損,應緩解內在壓力;腎臟受損,應增強精氣。肺和脾主管氣力,肺怕冷,脾怕濕,因此溫暖祛寒、燥濕的藥物能補肺脾,同時抑制心腎。心和腎主管血液,心怕熱,腎怕燥,因此清熱潤燥的藥物能補心腎,同時抑制肺脾。
總之,陰陽失衡,都是因水火失調所致。火氣下降則血脈和暢,水氣上升則精神充沛。可能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主要以調和心腎為主,兼顧脾胃養護,如此飲食改善,精神氣血自然生成。
【脈象】
虛弱者脈象多為弦象。弦象柔弱、大而無力,為氣虛。沉微無力,為嚴重氣虛,多出現在右手脈象。脈象弦數而無力,為血虛。脈象澀而微弱,為嚴重血虛,多出現在右手脈象。或寸脈微弱,尺脈大而緊,表示血虛有火。
【處方】
十全大補湯 治療氣血雙虛,特別適用於病後極度虛弱者。
人參、黃芪、茯苓、白朮(各6g)芍葯、當歸、川芎、熟地(各4.5g)甘草、肉桂(各3g)大棗2個,薑3片。煎煮服用。
八珍湯 治療氣虛血少,四肢無力。
生地、當歸、川芎、芍葯(各6g)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3g)大棗2個。煎煮服用。
黃芪湯 治療五臟虛寒,四肢消瘦皮毛枯燥,津液不通脈氣微弱。
黃芪、白朮、人參(各9g)生薑(15g)附子、肉桂(各6g)大棗10個。煎煮服用。
補中益氣湯 治療中氣不足,勞累過度傷脾,四肢乏力,飲食減少,長期腹瀉不止。
當歸、黃芪、人參(各6g)白朮、陳皮、柴胡(各3.6g)升麻、甘草(各2.4g)大棗、薑煎煮服用。
滋陰抑火湯 治療血虛火旺,早晚發燒,精神萎靡,睡眠不穩。
當歸(9g)知母、麥門冬、天門冬、地骨皮、丹皮(各6g)酸棗仁、柴胡、天花粉、人參(各3g)燈心30莖。飯後服用。
六味地黃丸 治療腎氣虛弱,脾經不和,一切損傷,虛煩骨蒸。
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