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台玉案》~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香港腳

惡寒發熱,全類傷寒,但新起腳膝軟弱赤腫為異耳。此濕熱之所聚在肌膚流註於腳膝。

祛溫湯

治熱氣留於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緩其氣上行,至心即死。

蒼朮 黃柏 赤茯苓 牛膝 木瓜 木通 檳榔 甘草 黃連 烏藥 防己(各三錢)

量輕重治之。水煎空心服。

又方 敷紅腫處。朴硝大黃。寒水石牙皂。為末。以雞子清調敷。甚效。

又方 人中黃為末。芭蕉水調敷甚妙。

白話文:

[香港腳]

病症表現為惡寒與發燒,症狀類似傷寒,但新發病時會有腳膝部無力、紅腫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濕熱之氣聚集在皮膚肌肉間,並流向腳膝所致。

祛溫湯

用於治療熱氣滯留在肌肉中的情況,應盡快治療。若稍微延誤,熱氣可能向上蔓延,一旦到達心臟就會致命。

藥方包括:蒼朮、黃柏、赤茯苓、牛膝、木瓜、木通、檳榔、甘草、黃連、烏藥、防己(每種藥材各三錢)

依據病情輕重調整藥量,用水煎煮後,在空腹時服用。

另一個外用方法是將紅腫部位敷上藥膏。取朴硝、大黃、寒水石、牙皁,磨成粉末,再用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效果非常好。

還有一個方法,是將人中黃研磨成粉,用芭蕉水調和後敷在患處,效果極佳。

2. 食積

外症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噯噎嘔逆,為異耳。甚者,用滾鹽湯調皂莢末五分探吐,復用加味平胃散。頭痛身亦痛者,謂之夾食傷寒,加味治中湯。如表症多,藿香正氣散。里症多,小承氣湯。

加味平胃散

蒼朮 濃樸 陳皮(各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八分) 乾薑(一錢) 山楂 神曲 草果(各三錢) 黃連(二錢) 枳實(一錢半) 薑臨服入木香磨汁調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實,去渣、曲、果、薑,加大黃。

加味治中湯

陳皮 枳實 青皮 濃樸(各一錢) 白朮(八分) 甘草(五分) 蒼朮(一錢五分) 乾薑(五分) 草果 砂仁(各一錢二分)

熱甚,去白朮,加柴胡。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甘草、白朮,加枳實。腹痛甚者,加芍藥、大黃,去乾薑、白朮。

白話文:

[食物消化不良]

外在症狀表現爲頭疼、發熱與怕冷,這些症狀很像感冒。但不會全身疼痛,而是感到心腹脹滿不適,有噯氣、打嗝或嘔吐的現象,這是其不同之處。嚴重時,可使用滾燙的鹽水調和皂莢粉末五分之一茶匙催吐,之後再服用加味平胃散。如果頭痛同時身體也痛,這稱爲夾雜消化不良的感冒,這時應服用加味治中湯。若表面症狀較多,可選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內臟症狀較重,則應服用小承氣湯。

加味平胃散配方

蒼朮、厚朴、陳皮(各約8克),白朮(約4克),甘草(約3克),乾薑(約4克),山楂、神曲、草果(各約9克),黃連(約6克),枳實(約5克)。服用時加入生薑和木香的汁液一同調服。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增加桃仁。若便祕,去掉神曲、山楂、乾薑,加大黃。

加味治中湯配方

陳皮、枳實、青皮、厚朴(各約4克),白朮(約3克),甘草(約2克),蒼朮(約5克),乾薑(約2克),草果、砂仁(各約4克)。熱度過高,去掉白朮,增加柴胡。有嘔吐現象,加入薑汁炒過的半夏。胸部飽脹不適,去掉甘草和白朮,增加枳實。腹部劇痛,增加芍藥、大黃,同時去掉乾薑和白朮。

3. 夾痰症

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上攻沖,頭不昏疼,項不強者,是也。自熱者,芎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加味導痰湯。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桔二陳湯。有痰上隱隱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加味二陳湯

甘草(八分)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朮 黃連

去痰。後服此藥。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各五錢)

為末鹽湯調服。服後宜卧片時,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白話文:

【病症:夾痰症】

症狀表現爲:畏寒高熱,怕風且自汗,胸口感到滿悶,氣上衝,但頭不昏沉、頸部也不僵硬,這些都屬於夾痰症的症狀。

如果患者有發熱的情況,可用芎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沒有發熱,則可以使用二陳湯和溫膽湯,也可選擇加味導痰湯。

若痰積在胸部,可用鶴頂丹或枳桔二陳湯。

若有痰導致隱隱的頭痛,可用瓜蒂散使其嘔吐。

加味二陳湯

藥方成分包括:甘草8分,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5分,南星,枳實,黃芩,白朮,黃連。

服用此藥可幫助清除體內的痰。

瓜蒂散

藥方成分包括:瓜蒂和赤小豆各5錢。

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後,用鹽水調和服用。服用後應躺下休息片刻,即使想嘔吐也要忍耐,過一段時間後可用手指刺激喉嚨,引發嘔吐。

4. 虛煩

外亦發熱。有類傷寒初症,但頭身不痛,不惡寒,脈不緊數,但浮而無力,慎不可攻熱。去則寒生。

人參竹葉湯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七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淡竹葉(四片) 粳米(一撮) 水煎入薑汁二匙服。

如氣弱大渴,加倍人參。汗多加黃 。痰。加貝母。泄。加白朮。澤瀉。陰虛夜煩。加知母。黃柏。生地。芍藥。嘔吐。去石膏。加陳皮。茯苓。

加減補中益氣湯

勞力傷寒。頭疼發熱惡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軟無力。此內傷氣血。外感風寒故也。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薑棗蔥。水煎溫服。

如元氣不足。加升麻少許。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細辛。加芍藥。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生地。甘草。黃 。白朮。加枳殼。桔梗。痰盛。去防風。細辛加栝蔞仁。貝母。腹痛。去 術。加芍藥。乾薑。

白話文:

[虛煩]

患者外部也會發燒,這種情況很像剛開始得傷寒的症狀,但是不會頭痛和身體疼痛,也不怕冷,脈搏雖快但力量弱,千萬不能輕易地去消退熱情,否則可能導致體內寒氣增加。

人參竹葉湯

配方包含:石膏5錢、人參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5分、淡竹葉4片、粳米一小撮。用清水煎煮後加入兩匙薑汁服用。

如果患者氣力虛弱且非常口渴,可以加倍使用人參。若出汗過多,可加入黃耆。若有痰,可加入貝母。若出現腹瀉,可加入白朮和澤瀉。若為夜晚因陰虛而煩躁,可加入知母、黃柏、生地和芍藥。若出現嘔吐,則不應加入石膏,而改加入陳皮和茯苓。

加減補中益氣湯

過度勞累後受寒,會出現頭痛、發燒、畏寒的症狀,但只會輕微口渴並自發出汗,全身乏力。這是因為體內氣血受損,同時又受到外界風寒影響。

配方包含:人參、黃耆、當歸、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細辛、羌活、防風、白朮,以及薑棗蔥。用清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元氣不足,可以加入少量升麻。若咳嗽,則可加入杏仁。若汗流不止,應去除細辛,加入芍藥。若胸口煩熱,可加入山梔和竹茹。若乾嘔,則可加入薑汁炒半夏。若胸部飽脹悶悶,則應去除生地、甘草和黃耆、白朮,改加入枳殼和桔梗。若痰多,應去除防風和細辛,改加入栝蔞仁和貝母。若腹痛,應去除白朮,改加入芍藥和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