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台玉案》~ (3)

回本書目錄

(3)

1. 食積

外症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噯噎嘔逆,為異耳。甚者,用滾鹽湯調皂莢末五分探吐,復用加味平胃散。頭痛身亦痛者,謂之夾食傷寒,加味治中湯。如表症多,藿香正氣散。里症多,小承氣湯。

加味平胃散

蒼朮 濃樸 陳皮(各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八分) 乾薑(一錢) 山楂 神曲 草果(各三錢) 黃連(二錢) 枳實(一錢半) 薑臨服入木香磨汁調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實,去渣、曲、果、薑,加大黃。

白話文:

外感風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属于伤寒范畴。但如果身体不痛,却有心腹饱胀、嗳气吞酸、呕逆等症状,就与一般的伤寒不同了。严重者,可用滚盐汤调和皂荚末五分催吐,然后服用加味平胃散。如果头痛同时伴有身体疼痛,则称为夹食伤寒,需要服用加味治中汤。若表症明显,可服用藿香正气散;若里症明显,可服用小承气汤。

加味平胃散方剂:苍术、浓朴、陈皮(各二钱)、白朮(一钱)、甘草(八分)、乾薑(一钱)、山楂、神曲、草果(各三钱)、黄连(二钱)、枳实(一钱半)。临服用时加入木香磨汁调服。如果腹痛,加桃仁。如果大便不通,则去掉渣、曲、果、薑,加用大黄。

加味治中湯

陳皮 枳實 青皮 濃樸(各一錢) 白朮(八分) 甘草(五分) 蒼朮(一錢五分) 乾薑(五分) 草果 砂仁(各一錢二分)

熱甚,去白朮,加柴胡。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甘草、白朮,加枳實。腹痛甚者,加芍藥、大黃,去乾薑、白朮。

白話文:

加味治中湯

藥材:

  • 陳皮、枳實、青皮(各一錢)
  • 白朮(八分)
  • 甘草(五分)
  • 蒼朮(一錢五分)
  • 乾薑(五分)
  • 草果、砂仁(各一錢二分)

加減法:

  • 熱症嚴重,去白朮,加柴胡。
  • 嘔吐,加薑汁炒半夏。
  • 胸部飽脹悶痛,去甘草、白朮,加枳實。
  • 腹痛嚴重,加芍藥、大黃,去乾薑、白朮。

註解:

  • 以上藥材用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 3.75 公克。
  • 此方藥材選用和加減方法,均應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進行調整。

2. 夾痰症

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上攻沖,頭不昏疼,項不強者,是也。自熱者,芎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加味導痰湯。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桔二陳湯。有痰上隱隱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患者怕冷發熱,怕風且容易出汗,胸口鬱悶,氣往上衝,頭部不昏沉,脖子也不僵硬,就是這種症狀。如果患者本身體熱,可以用芎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治療。若患者沒有發熱,可以用二陳湯、溫膽湯,或加味導痰湯。如果有痰積在胸口,可以用鶴頂丹、枳桔二陳湯。如果痰往上走引起隱隱頭疼,可以用瓜蒂散把它吐出來。

加味二陳湯

甘草(八分)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朮 黃連

去痰。後服此藥。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各五錢)

為末鹽湯調服。服後宜卧片時,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

藥材:

  • 甘草(八分)
  • 半夏(一錢)
  • 茯苓(一錢)
  • 陳皮(一錢五分)
  • 南星
  • 枳實
  • 黃芩
  • 白朮
  • 黃連

功效:

去痰。

服用方法:

服用此藥後,需稍作休息。

瓜蒂散

藥材:

  • 瓜蒂
  • 赤小豆(各五錢)

製作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鹽湯調和服用。

服用方法:

服用後,應平躺休息一段時間,並忍耐想要嘔吐的感覺。等一段時間後,可以用手指探查喉嚨。

3. 虛煩

外亦發熱。有類傷寒初症,但頭身不痛,不惡寒,脈不緊數,但浮而無力,慎不可攻熱。去則寒生。

人參竹葉湯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七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淡竹葉(四片) 粳米(一撮) 水煎入薑汁二匙服。

如氣弱大渴,加倍人參。汗多加黃 。痰。加貝母。泄。加白朮。澤瀉。陰虛夜煩。加知母。黃柏。生地。芍藥。嘔吐。去石膏。加陳皮。茯苓。

白話文:

病人表面也發熱,症狀類似傷寒初期,但頭身不痛,也不怕冷,脈象不緊也不數,只是浮而無力,要謹慎,不能用攻熱的方法治療。如果用攻熱的方法,反而會導致寒邪入侵。

可以用人參竹葉湯: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七分、麥門冬一錢五分、淡竹葉四片、粳米少許,水煎後加入薑汁兩匙服用。

如果病人氣虛且口渴,可以加倍人參;如果出汗過多,可以加黃芪;如果痰多,可以加貝母;如果腹瀉,可以加白朮和澤瀉;如果陰虛夜間煩躁,可以加知母、黃柏、生地、芍藥;如果嘔吐,可以去掉石膏,加入陳皮和茯苓。

加減補中益氣湯

勞力傷寒。頭疼發熱惡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軟無力。此內傷氣血。外感風寒故也。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薑棗蔥。水煎溫服。

如元氣不足。加升麻少許。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細辛。加芍藥。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生地。甘草。黃 。白朮。加枳殼。桔梗。痰盛。去防風。細辛加栝蔞仁。貝母。腹痛。去 術。加芍藥。乾薑。

白話文:

勞累後受寒,出現頭痛發熱、畏寒、輕微口渴、自汗、四肢酸軟無力,這是因為內傷氣血,又外感風寒所致。

用人參、當歸、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細辛、羌活、防風、白朮、生薑、紅棗、蔥,水煎溫服。

如果元氣不足,加少量升麻;咳嗽,加杏仁;汗出不止,去掉細辛,加芍藥;胸中煩熱,加山梔子、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掉生地、甘草、黃芪、白朮,加枳殼、桔梗;痰多,去掉防風、細辛,加栝樓仁、貝母;腹痛,去掉白朮,加芍藥、乾薑。

4. 蓄血症

外症寒熱往來,但脈芤澀,日輕夜重,蓄於上焦,則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脅腹皆滿痛,譫語昏憒,謂之血結胸中,用犀角地黃湯。蓄於中焦,則頭汗,發渴,發黃,用桃仁承氣湯。蓄於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脹,按之則痛,用抵當湯丸,或用犀角地黃丸,加青皮,大黃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梔子茵陳,一切血症藥。

白話文:

外在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脈象細澀,白天輕微,晚上加重,如果病邪停留在上焦,則會出現鼻出血、健忘、咳嗽不嚥、胸脅腹疼痛、神志不清等症狀,稱為血結胸中,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如果病邪停留在中焦,則會出現頭部出汗、口渴、皮膚發黃,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如果病邪停留在下焦,則會出現精神恍惚如狂,大便黑、小腹脹痛,按之則痛,可以用抵當湯丸或犀角地黃丸,加青皮、大黃治療。此外,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入桃仁、生地、梔子、茵陳等藥物,治療一切血症。

此皆治法不易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傷損症,亦類傷寒。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牡丹皮(各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生地(三錢)

一方有當歸錢半。如表熱,加柴胡黃芩。鼻衄,加山梔。內熱甚,加黃連。腹脹,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紅花,大黃。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薑三片。臨服入藕節汁三匙,調下。

白話文:

這些都是治療方法,不易傷寒。有些用承氣湯大瀉後症狀不見好轉,反而更能吃飯,這是瘀血所致。所以打撲傷損的症狀,也類似傷寒。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牡丹皮(各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生地(三錢)

一方加當歸錢半。若有表熱,可加柴胡黃芩。鼻出血,可加山梔。內熱嚴重,可加黃連。腹脹,或瘀血未排泄,可加桃仁紅花,大黃。小腹急痛,可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薑三片。臨服時加入藕節汁三匙,調勻服用。

紫雪

治發斑,譫語,蓄血,三陽症,煩躁,作狂,氣喘。

赤金(十兩) 升麻(六錢) 寒水石 石膏(各四兩八錢) 犀角 羚羊角(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 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錢) 甘草(八錢)

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諸藥再煎至一升濾去滓,投朴硝三兩二錢,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白話文:

紫雪方可治療發斑、譫語、蓄血、三陽症、煩躁、狂躁和氣喘。 以赤金、升麻、寒水石、石膏、犀角、羚羊角、玄參、沉香、木香、丁香和甘草,加水五升,先將赤金與升麻一起煮至三升,去除赤金,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一升,濾去藥渣,加入朴硝三兩二錢,以微火熬煮,即製成紫雪。

桃仁承氣湯

大黃(四錢) 桃仁(三錢) 桂枝 芒硝(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煎溫服。血盡為度,未盡再服。陶氏加枳殼,青皮,當歸,芍藥,柴胡,薑三片臨服入蘇木一錢,煎二沸熱服。

如傷寒犯內傷,食積蓄血,大便硬脹,不能言語神思盡脫,兩目直視,手足僵僕,難以下藥者。將紫蘇煎湯,用手巾泡熱,絞乾擁肚腹,及小腹上,輕輕探運。手巾漸冷即換熱者,連連探運,待宿糞硬塊,或積血下,才可用藥。如糞門結用蜜導法。

白話文:

大黃四錢、桃仁三錢、桂枝和芒硝各二錢、甘草一錢,加水煎煮溫服,血排完為止,若未排完可再次服用。陶氏在此方基礎上加枳殼、青皮、當歸、芍藥、柴胡,臨服前加入薑三片和蘇木一錢,煎煮兩沸後熱服。

若患傷寒,內傷、食積導致血瘀,大便乾燥堅硬、腹脹難言,神志昏迷,雙眼直視,手腳僵硬無力,難以下藥,則可先用紫蘇煎湯,用熱毛巾浸泡後擰乾,敷於腹部和小腹上,輕輕按摩,毛巾冷了就換熱的,反覆按摩,直到宿便或積血排出後再用藥。若肛門閉塞,可以用蜂蜜灌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