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5)
(5)
1. 附:黃汗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兼發熱,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黃如柏汁染者,脈來沉細。此症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時入水而浴,病從毛孔中入得也。
桂酒 治黃汗。
黃 白芍(各一兩) 桂枝(三錢)
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
黃柏 黃 (各一錢) 棗仁 人參 牡蠣 黃連 白朮(各一錢五分)
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附:黃汗】
黃汗這種病症,會出現身體浮腫並伴隨發燒,出汗且口渴,汗水沾濕衣物後呈現出像柏樹汁一樣的黃色,脈搏呈現沉細的特徵。這種病是怎麼來的呢?當人在大量出汗後立即進入水中沐浴,病原便會透過張開的毛孔進入體內。
桂酒 用於治療黃汗。
所需藥材:黃白芍、桂枝(分別為一兩和三錢),加上半碗的醋,一碗的水,煎至剩八分水量,空腹服用。
另一個處方:
所需藥材:黃柏、黃耆(各一錢)、酸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朮(各一錢五分)。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2. 火門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慘。何者?蓋緣燔灼焚焰,飛走狂越,一動便傷元氣偏寒遺害他經。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展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實熱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游之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
要分內外虛實,外因邪鬱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之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醉飽之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悲哀之火,起於肺,則氣鬱喘息;房勞之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至腹者,虛之極也。
若壯實之人有此,是濕鬱成熱之候也。不可不辨。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湯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
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能緩急,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脈雲】
經曰。脈來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腎與命門火。
【立方】
黃連解毒湯 治實火躁亂,煩渴蓄熱內盛。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仁(各二錢)
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 治陰虛火動,火起於涌泉穴此補坎水降離火。
當歸 川芎 知母 白芍(各一錢二分) 生地 黃連 人參 熟地(各一錢) 龜板(二錢) 丹皮 杜仲(各八分)
棗二枚。煎服。
葆膈散 治一切鬱火。
連翹 黃芩 山梔 薄荷(各一錢二分) 大黃(三錢) 甘草(五分) 芒硝(二錢)
加薑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荊芥。酒毒加黃連,乾葛,淡竹葉。咳而嘔,加半衄血。加當歸,赤芍,生地。小便淋瀝,加滑石,茯苓。風眩加防風,川芎,石膏。斑疹,加乾葛,荊芥,赤芍,防風,天花粉。咳嗽,加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譫語發狂。
加黃連。目生翳瘴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
益元散 治火不流通。(方見傷寒門)
碧雪 治積熱不行,口舌生瘡,心煩喉閉,並痰火神效。
白話文:
標題:[火門]
火作為疾病的原因,其危害極大,其變化迅速,其症狀明顯,其結果慘烈。為什麼呢?因為火能迅速蔓延,一旦發作便傷害身體的根本,且留下寒性的後遺症,影響其他經絡。在《黃帝內經》中的十九條病機中,有五條屬於火病。劉河間將五行理論應用於疾病,認為肝病是由風火引起;脾胃病是由濕痰火引起;心肺病是由實熱火引起;腎病是由虛火引起;火分散在各個經絡,進入氣分的是遊走之火,進入血分的是無根之火,消磨陰氣潛藏之火,所以說各種病症都可能與痰火有關,痰火能導致多種不同的症狀。
要區分內外虛實,由外界邪氣鬱結於經絡,積熱於臟腑,這是有餘之火;由飲食、情慾等內部因素引起,氣盛如火,這是表面上有餘實際上不足的情況,陰虛火動,這是不足之火。另外,還有因大怒引起的肝火,會導致手抖目眩;醉飽引起的胃火,會導致脹滿;悲哀引起的肺火,會導致呼吸困難;房事勞累引起的腎火,會導致潮熱。氣從左邊起是肝火;氣從肚臍下起是陰火;熱從腳下開始直到腹部,是極度虛弱的表現。
壯實的人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濕氣鬱結成熱。必須加以辨別。實火內外皆熱,患者會感到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不通;虛火潮熱間歇性,口乾但不渴。虛火可以通過補充來治療,實火則需排泄,輕微的可以抑制,嚴重的則需順應其性質提升。對於正統的火,可以用濕潤來控制,用水來熄滅,或者直接抑制。對於相火,不能用水或濕潤來抑制,只能順應其性質來控制。例如,實火發狂可用三黃湯治療;虛火發狂,先用薑湯,然後補充陰氣,火自然會降低。
對於火旺的人,不能突然使用大量冷藥,必須先用酒炒過,或者配合溫和的藥物,這樣才能緩解緊張,防止火氣亂動。心動是火動的源頭,"靜"這個字,代表著心中的水吧。
【脈象】
經典提到,脈搏來勢急促無力是虛火;強大有力是實火;洪大的脈象出現在左手寸部是心火;出現在右手寸部是肺火;出現在左手關部是肝火;出現在右手關部是脾火;出現在兩尺部位是腎與命門的火。
【方劑】
黃連解毒湯 治療實火躁動,煩渴,內熱旺盛。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仁(各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加入大黃,則成為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 治療陰虛火動,火從湧泉穴升起,此方能補充坎水,降低離火。
當歸、川芎、知母、白芍(各一錢二分)、生地、黃連、人參、熟地(各一錢)、龜板(二錢)、丹皮、杜仲(各八分)
加入兩顆棗子,煎煮服用。
葆膈散 治療所有鬱火。
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各一錢二分)、大黃(三錢)、甘草(五分)、芒硝(二錢)
加入三片薑煎煮服用。如果咽喉疼痛,可加入桔梗和荊芥。如果酒精中毒,可加入黃連、乾葛和淡竹葉。如果咳嗽並嘔吐,可加入半夏。如果小便不暢,可加入滑石和茯苓。如果風眩,可加入防風、川芎和石膏。如果出現斑疹,可加入乾葛、荊芥、赤芍、防風和天花粉。如果咳嗽,可加入桑皮、杏仁、桔梗和款冬花。如果出現譫語或發狂,可加入黃連。如果眼睛出現翳障或流淚,可加入菊花、木賊和生地。
益元散 治療火氣無法流通。(該方在傷寒門中有詳細介紹)
碧雪 治療積熱不散,口舌生瘡,心煩,喉嚨閉塞,以及痰火,效果顯著。
芒硝、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