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台玉案》~ (6)

回本書目錄

(6)

1. 火門

芒硝 石膏

2. 三消門

消者,易消之謂也。邪火內鑠,真陰枯竭,善渴善飢,不能滋養肌膚。飲食入胃,頃刺消盡。

消,曰消中;小便頻數,曰消腎。乃心脾與腎三經之火症也。而心脾二經之熱,又皆由於腎虛。蓋腎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養乎脾,而上交於心,何至有乾枯消渴之病乎?惟腎水一虛,則無以制餘火,火旺不能撲滅煎熬臟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乾。陽盛陰衰,構成此症,而三消之患始劇矣。其根源非本於腎耶?

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為病者。如心經既虛,邪火乘之,而又內擬心火。心火與邪火一時騰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乾舌燥,咽喉如燒。引飲雖多,而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短少,所謂消渴是也。

脾經既虛,邪火乘之,而內灸脾土。脾家為火所爍,胃火亦從而起,倉廩之官失職,中宮之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飢,飲食大倍於平日,肌肉漸瘦,小便如泔。雖甚煩渴,而飲不多,所謂消中者是也。

腎經既虛,邪火乘之。水本能勝火,而今反為火勝,一杯之水易乾,車薪之火方熾,則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盡。由是骨髓皆枯,肢節瘦細,腿膝酸疼,唇烈火燥。渴而引飲,飲雖不多,而便溺時下,不能收攝,所謂消腎者是也。三焦雖自為病,而其本總歸腎經。真水一虛,而二病從之。醫者可以求其原矣。

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愛服丹砂金石之藥,而成之。蓋好酒則熱易積,好色則火難制。喜食炙爆則津液耗亡,愛服丹砂金石腸胃燥烈,而火症起矣。能食者必生癰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滿鼓脹也。慎之。

【脈雲】

脈訣雲:消渴脈數大者生,虛小病深厄難治。

【立方】

生津散 治上焦之病,渴而飲水。

黃柏、天花粉、黃連、山梔(各一錢),白扁豆、生地、麥門冬、知母(各一錢五分),茯苓、乾葛(各八分)。加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清心降火湯 治消渴小便不利。

黃連、天花粉、麥門冬(去心)、滑石(各二錢),五味子、木通、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三黃丸 治男婦消渴,不生肌肉,飲水無度,口燥咽乾,小便短澀。

春三月:大黃(二兩),黃連(四兩),黃芩(四兩)。

夏三月:大黃(一兩),黃連(一兩),黃芩(六兩)。

秋三月:大黃(二兩),黃連(二兩),黃芩(六兩)。

冬三月:大黃(五兩),黃連(三兩),黃芩(三兩)。 上三味,根據時加減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 治消渴,形容漸瘦,精神倦怠。

白話文:

"消"指的是容易消耗的情況。當邪火在體內燒灼,導致體內的真正陰氣枯竭,會讓人產生極度的口渴和飢餓感,無法滋養身體肌膚。食物進入胃部後,很快就消耗殆盡。

我們稱之為"消中"的情況,會讓人頻繁小便。而"消腎"則是心、脾、腎三條經絡的火熱症狀。而心、脾兩經的熱象,大多是由腎虛引起。腎臟主要控制的是水,如果真正的水分充足,自然能夠滋養脾臟,並且向上交換到心臟。這樣就不會有乾燥、口渴的問題。然而,一旦腎水虛弱,就無法控制過剩的火氣,導致火氣旺盛,煎熬著內臟。火氣因為水分的枯竭而更加熾烈,水分也因為火氣的熾烈而更乾涸。陽氣旺盛,陰氣衰退,形成這種病症,三消的困擾也就開始劇烈了。這一切的根源,不就是腎臟嗎?

但若分別來看,也有各自獨立的病因。例如心經虛弱,邪火趁機入侵,同時內心的火氣也被煽動,心火和邪火同時升高,無法抑制,蒸騰上焦,導致口乾舌燥,咽喉像被燒灼,即使喝再多水,煩渴仍然不會停止,小便頻繁且量少,這就是所謂的消渴。脾經虛弱,邪火趁機入侵,內部的脾土被火氣灼傷,胃部的火氣也隨之升起。脾臟失去功能,中宮的位置已經空虛,讓人吃得多卻容易餓,飲食比平時大增許多倍,肌肉逐漸消瘦,小便像米湯,雖然非常煩渴,但是喝水不多,這就是所謂的消中。腎經虛弱,邪火趁機入侵,水本來應該能剋制火,但現在反而被火剋制,一杯水很容易乾涸,而一堆柴火正在熾烈燃燒,先天的真正精氣必然被煎熬殆盡。因此,骨髓都枯竭,四肢瘦削,腿膝痠痛,嘴脣乾裂,口渴想喝水,但喝水不多,尿液卻頻繁排出,無法控制,這就是所謂的消腎。雖然三焦各有各自的病因,但根本上還是歸結於腎經。腎臟的真水一旦虛弱,其他兩種病症就會跟隨。醫生可以從這裡尋找病因。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過度飲酒、縱欲、喜歡吃烤炸食物、愛服用丹砂金石等藥物引起的。過度飲酒會讓熱氣積累,縱欲則讓火氣難以控制,喜愛吃烤炸食物會讓津液消耗,服用丹砂金石會讓腸胃燥烈,然後火氣的症狀就出現了。能吃的病人可能長出膿包,不能吃的病人則可能面臨中滿鼓脹的問題,要小心。

[脈雲]

脈訣說:消渴症,脈搏頻數且大的人,病情較輕,容易治療;脈搏虛弱且小的人,病情嚴重,治療困難。

[立方]

生津散:用於治療上焦疾病,口渴想喝水。

清心降火湯:用於治療消渴,小便不順。

三黃丸: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的消渴,肌肉不長,喝水無度,口燥喉乾,小便短澀。

神效散:用於治療消渴,體形漸漸消瘦,精神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