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1)
(1)
1. 自貴
吾性吾命,吾愛吾真。彼蒼異我,肩荷匪輕。百爾調攝,衛生有經。然桎梏,胡不自尊。
白話文:
"我主宰我的本性和命運,我珍惜我內在的真理。天地對我有別,責任非同小可。百種調理養生的方法,有其固有的規則。然而,若要獲得自由,何不首先提升自我尊重。"
2. 能斷
我有慧劍.倚天耀雪,水可斷蛟,陸可革。況此情緣,何難斬截,一揮立碎。乃為後以上數款,不假藥石,其用較藥石猶精;無事餌術,其功視餌術更捷。所謂一帖清涼,二豎立瘥。抱者,洵宜置之榻左,永為箴砭焉。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白話文:
我擁有智慧之劍,如同倚天長劍耀雪寒光,能斬斷水中的蛟龍,也能革除陸上的邪祟。何况這段情緣,又有何難斬斷?只要一揮劍,便可粉碎一切。
後面的這些方法,不用藥物,其效力比藥物更精妙;不需餌術,其功效比餌術更快。所謂一帖清涼,二豎立痊癒。持有此文者,應該將它放在床邊,永遠當作箴言和警示。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3. 先天脈鏡敘
夫測意在聲氣之微,幻矣。即究詰感因,亦臆揣耳。若以三指叩五臟,尤在意揣外。軒岐暨叔和已發玄妙,而戴氏尚有刊誤之辨。蓋慎之也。餘不敏,敢附贅疣。顧所得異人秘授,兼之胗候驗證參考,更與先天有三昧焉。豈雲超軼先聖賢,而實有闡先聖賢所未泄者。是亦一畫之系,九疇之衍。奚忍私之。敬公同志,以參所未逮。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白話文:
觀察人的心意,要從細微的聲音和氣息變化中推測,這很玄妙。即使追究感應的根源,也多半是猜測。用三根手指叩擊五臟,更是憑藉經驗推測。軒轅、岐伯和叔和已經揭示了其中的奧妙,戴氏又對其進行了修正和辯駁,可見他們都很謹慎。我能力不足,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得到了一些異人的秘傳,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和驗證,對此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與先天之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不敢說超越了先聖賢人,但確實闡明了他們未曾說過的道理。這就好比在畫上添一筆,在九疇中延伸出一條新的思路,怎能私藏呢?敬請同道中人參考,以彌補不足。
尊生主人 孫文胤 謹識
4. 診脈捷要歌
浮緊弦遲屬風寒,升之散之氣自完。
弦數浮洪風熱認,藥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燥藥宜降潤施。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濕升散加參主。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急取。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
滲潤洪數為濕熱,苦寒藥餌宜用急。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
數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
數而有力熱火功,苦寒之藥正相同。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宜真。
白話文:
脈象浮緊弦遲,屬於風寒,宜用升散之藥,使氣機通暢,病自痊癒。弦數浮洪,屬風熱,宜用收降之藥,使邪氣下降,病自安寧。浮弦小澀如絲線,屬風燥,宜用降潤之藥。浮而平滲,屬風濕,宜用升散之藥,加參為佐。小澀無力,屬寒燥,宜用溫潤之藥。洪盛而澀,乃燥熱,宜用降藥潤藥。平潤革遲,屬寒濕,宜用升燥之藥。滲潤洪數,屬濕熱,宜用苦寒藥。枯澀小澀,乃火燥,宜用滋潤之藥。數而無力,屬寒火,宜用甘補溫藥。數而有力,屬熱火,宜用苦寒之藥。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需仔细辨认。
有見表滯里表實,此脈莫把熱認之。
分明寒鬱熱難發,發散寒邪熱自驅。
又有表數里無力,陰盛格陽正此期。
溫內更加斂表藥,陰陽和時脈自如。
積滯之脈自沉伏,流註如珠或結芤。
血積有形按不散,氣積按有尋卻無。
按滑如苔名痰積,食積惟在右關係。
氣口緊盛食積新,關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氣口滑,食不化兮氣口滯。
大凡痛脈多屬陰,陽脈即散痛難成。
亦有火熱來作痛,外由陰郁故來侵。
白話文:
如果表面症狀像是表寒裡熱,脈象不要誤判為熱證。其實是寒邪鬱積在裡,熱氣難以發散,只要驅散寒邪,熱氣自然就會消退。
還有,如果表面症狀很多,但裡頭卻無力,這是陰盛格陽的狀態。这时候应该溫暖內部,同時收斂表邪,等到陰陽調和,脈象就會恢復正常。
積滯的脈象會沉伏,摸起來像珠子一樣滾動,或者像結節一樣。血積有形狀,按壓不會散開;氣積按壓時感覺有東西,但摸不到形狀。
摸起來像苔藓一樣滑的脉象,叫做痰積;食積則主要出现在右手部位。
如果气口紧实,说明食积是新的;如果气口像是隐藏起来,则说明食积已有多日。
如果食不下,氣口滑利;如果食不化,氣口滞澀。
一般來說,疼痛的脈象多属于阴证,阳脉散开,疼痛不容易形成。
但也有一些情況,是因为火热入侵导致疼痛,实际上是外由阴郁而来的。
5. 照脈玄竅訣
夫人身之有五臟六腑.俱靜而不能自動.惟脾一臟.時時能動.磨掣水谷.以司變化.
故五臟六腑之繫於脾者.由萬物稟育於土也.若脾有病.則不能以養百脈.凡各臟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乾累於脾.凡各臟腑有病.內則病氣乾於脾之臟.外有脈氣見於脾之部.故有諸中.必形諸外.形諸外.則有所據.是以看脾為之關鑰.凡診脈稍有疑難.隨將脾部下指.看是甚體.真切一照.即知病脈見.於某部遂將這部移指去尋.又當體認.十八脈狀響應如神.世莫如此.實玄竅也照法參究.抄錄於後.
右手錶里圖形(圖缺)
白話文:
人體有五臟六腑,它們都靜止不動,只有脾臟能持續運作,不斷磨碎消化食物,掌管著身體的變化。
因此,五臟六腑都依靠脾臟,就像萬物都依靠土壤生長一樣。如果脾臟生病,就不能滋養全身的經脈,各臟腑生病時,也會連帶影響脾臟。當各臟腑生病時,內在的病氣會影響脾臟,外部的脈氣也會表現於脾臟部位。所以,內在的病變一定會反映到外在,外在的病變就會有跡可循。因此,觀察脾臟是診病的關鍵。當脈象難以判斷時,可以將手指放在脾臟部位,仔細觀察,就能清楚地知道病脈在哪個部位。接著,再根據這個部位,移動手指去尋找其他脈象。同時要了解,十八脈的脈象相互呼應,精妙無比,世上沒有比這更精妙的了。這都是精妙的診病方法,應該仔細研讀和參悟。以下附上右手錶里圖形的脈象圖示。
表三焦手少陽經 表胃脈足陽明經 表大腸手陽明經里命門(又半表半里心包絡厥陰絡具右尺)
里脾脈(當作三層看診足太陰脾經)
里肺脈手太陰肺經
右手經絡訣
寸表大腸手陽明經
寸里肺脈手太陰經
關表胃脈足陽明經
關里脾脈足太陰經
尺表三焦手少陽經
尺半表半里心包絡厥陰經
尺里命門
左手錶里圖形(圖缺)
表膀胱脈足太陽經 表膽脈足少陽經 表小腸脈手太陽經
寸表小腸手太陽經
白話文:
右手經絡訣:寸口脈,表是大腸手陽明經,里是肺脈手太陰經;關脈,表是胃脈足陽明經,里是脾脈足太陰經;尺脈,表是三焦手少陽經,尺中是心包絡厥陰經,尺後是命門,也兼表裏兼顧。左手尺脈,表是膀胱脈足太陽經,里是膽脈足少陽經,表是小腸手太陽經。寸口脈,表是小腸手太陽經。
寸里心脈手少陰心經
關表膽脈足少陽膽經
關里肝脈足厥陰肝經
尺表膀胱足太陽膀胱經
尺里腎脈足少陰腎經
里心脈手少陰心經
里肝脈足厥陰肝經
里腎脈足少陰腎經
詳症脈照圖(圖缺)
假如.經脈者.若十二月也.絡脈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孫脈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時也.人亦如一小天地.於此則可見矣.
輸經絡孫圖(圖缺)
白話文:
寸里是心經,關表是膽經,關里是肝經,尺表是膀胱經,尺里是腎經。經脈就像一年十二個月,絡脈就像一年三百六十天,孫脈就像一年四千三百二十個時辰。人就像一個小天地,由此可見。
6. 照脈口訣
脾經見浮脈.其病受在肺.與大腸經(其肺與大腸相表裡)見芤脈.其病受在五臟.與六腑無干.
.見弦脈.其病受在肝.與膽二經.見緊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洪脈.其病受在心.
與膀胱腎三經.見微脈.其病受在三焦命門.見沉脈.其病受在腎一經.見緩脈.其病受在本經之脈也.(若太緩太急其病在胃經)見澀脈其病受在肺與腎.見濡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弱脈.其病受在腎與命門.見遲脈.其病受在大腸一經.
見伏脈.其病受在三道之內.(氣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門)見虛脈.其病受在心胞絡.(其數脈六部未嘗缺也)
若諸部俱無犯.成病脈.單在脾經見.又作脾經受病.
白話文:
脾經脈象浮,病症在肺,與大腸經(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脈象芤,病症在五臟,與六腑無關。
脾經脈象弦,病症在肝,與膽經;脈象緊,病症在膀胱經;脈象洪,病症在心,
與膀胱、腎三經;脈象微,病症在三焦命門;脈象沉,病症在腎經;脈象緩,病症在本經脈。 (若太緩或太急,病症在胃經)脈象澀,病症在肺與腎;脈象濡,病症在膀胱經;脈象弱,病症在腎與命門;脈象遲,病症在大腸經。
脈象伏,病症在三道之內(氣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門);脈象虛,病症在心包絡(脈象六部皆不可缺)。
若各部脈象皆無異常,而病症脈象僅出現在脾經,則可判定為脾經受病。
7. 三焦照六腑
六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無差。
8. 脾照五臟
五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無差。
脾見浮脈,肺亦有浮脈,即斷肺有風。
三焦見浮脈,大腸亦有浮脈,即斷大腸有風。
脾見芤脈,五臟相應,與三焦無干。
脾見滑,脯亦滑。
三焦見滑脈,胃亦滑。
脾見實脈,心亦實。
三焦見實脈小腸亦實。
脾見弦脈,肝亦弦。
三焦見弦脈,膽亦弦。
脾見緊脈,腎亦緊。
脾見洪脈心亦洪。
三焦見洪脈,小腸亦洪。
白話文:
如果五臟出現病症,脈象難以辨別,可以觀察脾臟的脈象,如果脾臟的脈象與其他臟器相似,就可以判定其他臟器也存在相同的病症。
當脾臟出現浮脈,肺臟也出現浮脈,就可以判斷肺臟有風邪。
當三焦出現浮脈,大腸也出現浮脈,就可以判斷大腸有風邪。
當脾臟出現芤脈,其他五臟也可能出現相應的脈象,但與三焦無關。
當脾臟出現滑脈,肺臟也出現滑脈。
當三焦出現滑脈,胃臟也出現滑脈。
當脾臟出現實脈,心臟也出現實脈。
當三焦出現實脈,小腸也出現實脈。
當脾臟出現弦脈,肝臟也出現弦脈。
當三焦出現弦脈,膽臟也出現弦脈。
當脾臟出現緊脈,腎臟也出現緊脈。
當脾臟出現洪脈,心臟也出現洪脈。
當三焦出現洪脈,小腸也出現洪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