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序
序
1. 序
餘嘗謂經濟莫論出處,活億萬生靈為大,而活億萬世生靈為彌大。是故良醫賢良相,先王父暨名噪起。江以南,奇沉瘵,非兩大人末能下手。民無告,則捐餌療之。餘從帙括暇,亦不忌箕裘,頗於中探採。以是與術家言,悉知其伎倆,良畢照,不為庸流蒙。乙醜冬司鐸當湖,士子爭以文相質,讀易誦詩,不倦。
顧欲訪一二異人謀養生事,缺然無聞。越歲遇孫君對薇,與語語輒奇,試技技輒效。察以九竅,參以五臟,處虛實之分,定順逆之節,知臨,醫獨冠海內。對薇卜築在茲,應出尋常。地靈之驗,信然乎。曰否。北固豈人∶對薇。人不傑,地亦不靈。對薇少而穎敏,治經史,舉不凡,自謂取青紫如拾芥,竟以孱質罹疾。
於是棄墳典,乞靈素難,以是捷於國士者,移於國手,真不啻反掌間。非僅僅恃北固靈耳。令伊芳道大行,轉盼活億萬生靈不淺,而對薇猶未滿志,乃所出手披一集,俱從靈樞黃庭內景叔和河間以訖東垣丹溪諸篇,細為刪訂,參以獨解,生平伎倆,具在茲編。或詰餘曰。人問許宗胤何不著書。
宗曰。人病在心意之巧,而知變脈之深趣,不可言傳。孫氏茲編,無寧糟粕。餘答之曰。二十年苦心,九折臂而證之。不可言傳者,能以言傳,非孫氏不能有是書。昔葛洪抄金匱方百卷,肘後急要方四卷,亦寧好事。活億萬世生靈,對薇其有遐心耶。先王父暨先大人,頗稱世德。
餘不敏,譾勞承乏,兩作吏,未審活人幾許,然一片婆心,寧柔克,無剛克,寧失出,無失入,以副聖明如天之仁,養國家數百季元氣,私心爾爾。閭父老,竊為世德有根。餘滋愧焉。憶孫勝於處,孫氏其昌於後。餘言是券。時崇禎戊寅仲秋承德郎知江寧縣事苕水通家侍教生楊卿拜書於雨花之木末亭。
白話文:
我曾經說過,治理國家無論方法出處,能夠救助億萬生命是大事,而能延續億萬世的生命更是大事。因此,好的醫生和賢能的宰相一樣,都是先王和名聲響亮的人。江南一帶,對於一些難以治癒的疾病,如果不是這兩位大人物,其他人無法處理。當人民無處求助時,他們會捐贈藥物來治療他們。我在閒暇時,也會研究醫學,從中學習了很多。因此,對於醫生們的技術,我都知道他們的手段,對他們的行為瞭若指掌,不會被普通人欺騙。乙丑年的冬天,我在當湖擔任官職,學子們爭相以文章來求教,我閱讀易經和詩歌,從不疲倦。
然而,我想要找到一些異人來討論養生之道,但始終沒有聽聞。過了一年,我遇到了孫對薇先生,和他交談,他的話總是令人驚奇,試驗他的技術,總是很有效。他以九竅觀察,以五臟參考,確定虛實的分界,設定順逆的規律,知道如何臨牀,他的醫術在國內首屈一指。孫對薇先生選擇在此地定居,應該是出於平凡的理由。這是地靈的驗證,是真的嗎?他回答不是。他說:“北固山並不是人。”他指的是自己,他說:“如果人不傑出,地也不會靈。”孫對薇先生年輕時聰敏,研究經史,舉止非凡,自認為取得功名如同拾起草芥,但最終因為體質弱小而患病。
於是,他放棄了經典,向《黃帝內經》尋求靈感,他將原本用於科舉的才智,轉移到醫學上,這並不是僅僅依靠北固山的靈氣。現在,他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挽救了億萬生命,但他仍然不滿足,於是將自己的經驗編纂成一本書,內容涵蓋了《靈樞》、《黃庭》、《內景》、《叔和》、《河間》以及《東垣》、《丹溪》等篇章,經過仔細的修訂,融入了自己的獨特理解,他一生的才華都凝聚在這本書裡。有人問我:人們問許宗胤為什麼不寫書,許宗胤回答說:人的病在於心思的巧妙,以及瞭解脈搏深層的趣味,這些無法用語言傳達。孫氏的這本書,不過是皮毛罷了。
我回答說:孫氏花了二十年的苦心研究,經歷了九次挫折,最終將無法言傳的知識,用語言傳達出來,如果不是孫氏,不可能有這本書。過去,葛洪抄錄了《金匱方》一百卷,《肘後急要方》四卷,這並不是為了好玩。為了拯救億萬世的生命,孫對薇先生是否有遠大的抱負呢?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有很好的世德。
我雖然愚鈍,但勤奮努力,做了兩次官員,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但我的心意是善良的,寧願溫柔地去幫助他人,也不願強硬地控制他人,寧願失之寬厚,也不願失之嚴厲,以此來符合聖明如天的仁慈,培養國家數百年的元氣,這是我的私心。鄉親們私下認為,我們家族有深厚的世德,我感到非常慚愧。回憶孫先生的優秀品質,孫氏家族將會在未來興旺。我以此為證。當時是在崇禎戊寅仲秋,承德郎擔任江寧縣知縣,我是苕水通家的侍教生楊卿,在雨花之木末亭寫下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