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台玉案》~ (49)

回本書目錄

(49)

1. 吐瀉門(附食積傷食)

小兒吐瀉交作。人皆以為脾胃受寒,不能容飲食,故上則為吐,下則為瀉。此據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於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勢殊無可畏。至於大吐大瀉,一時發越,津液頓亡,面目乍瘦,豈受寒之為病哉。必是平素先傷飲食,鬱蒸作熱,蓄之既久,將發未發,一感外之風勢,勢不可遏,故攻擊臟腑,一齊而至,遂令小兒困憊。當此之時,若以為吐瀉空虛,即投補劑,盡溫熱之藥,立見危亡。

慎之慎之。如有吐而無瀉,或有瀉而無吐者,乃有寒熱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熱也。清痰則非熱矣。瀉臭穢而不可

【立方】

藿半散 治小兒吐酸苦者。

黃連(薑汁炒) 半夏(薑制) 藿香(各五錢) 白茯苓 砂仁(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薑湯調下。

安然湯 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 蘇子 藿香(各一錢) 膽星 陳皮(各八分) 生薑五片。不拘時煎服。

霞齡散 治小兒吐瀉交作。

木瓜 濃樸 砂仁 藿香(各五錢) 木通 白扁豆 黃連(薑汁炒) 白芍 廣木香(各三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下。

和脾溫胃散 治小兒瀉利清水不止。

陳皮 蒼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防風(各五錢) 肉桂(二錢) 上為末。薑湯調下一錢。

消滯調脾飲 治小兒泄出臭穢之極。

陳皮 滑石 黃連(各八分) 神曲 麥芽 白芍 車前子 澤瀉(各六分) 生薑三片。

不拘時煎服。

香橘丸 治吐瀉。或食積所傷。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蟲上行。並皆治之。

橘紅 茯神 青皮 麥芽 濃樸 山楂(各二兩) 砂仁 三棱 神曲 人參 澤瀉(各)甘草(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每服一丸。薑湯化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兒童同時出現嘔吐與腹瀉的情況。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脾胃受涼,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上吐下瀉。然而,事實上脾胃受涼通常只會引起腹部輕微疼痛,或是稍微的腹瀉和噁心,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如果出現嚴重的嘔吐和腹瀉,短時間內就大量流失體液,孩子迅速消瘦,這就不僅僅是脾胃受涼了。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平常過度進食,食物在體內積累過久,產生熱氣,正要爆發之際,外界的風寒引發,使病情突然惡化,影響臟腑運作,讓孩子非常虛弱。此時,如果誤判為單純的虛弱,使用溫補藥物,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務必要小心。

接著,作者指出,只有嘔吐沒有腹瀉,或是隻有腹瀉沒有嘔吐,這兩種情況是有區別的。嘔吐物帶有酸臭味和苦澀感,表示體內有熱;如果是清澈的痰,那就不是體內有熱的表現。腹瀉物如果異常臭穢,也表示有熱。

接下來,作者提供了幾個方劑來應對這些症狀:

  1. 藿半散:用於治療兒童嘔吐且帶有酸苦味。成分包括薑汁炒黃連、薑製半夏、藿香、白茯苓和砂仁。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薑湯送服。

  2. 安然湯:用於治療兒童嘔吐清澈痰液。成分包括白豆蔻、蘇子、藿香、膽星和陳皮。不限時間煎煮服用。

  3. 霞齡散:用於治療兒童同時嘔吐和腹瀉。成分包括木瓜、濃樸、砂仁、藿香、木通、白扁豆、薑汁炒黃連、白芍和廣木香。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滾湯送服。

  4. 和脾溫胃散:用於治療兒童腹瀉不止且排出清水。成分包括陳皮、蒼朮、白朮、白茯苓、甘草和防風。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湯送服。

  5. 消滯調脾飲:用於治療兒童腹瀉且排出異常臭穢的物質。成分包括陳皮、滑石、黃連、神曲、麥芽、白芍、車前子和澤瀉。不限時間煎煮服用。

  6. 香橘丸: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或是因過度進食引起的肚子疼痛和脾胃不和。成分包括橘紅、茯神、青皮、麥芽、濃樸、山楂、砂仁、三棱、神曲、人參、澤瀉和甘草。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龍眼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

2. 小兒科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可以切而得,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根據,而不至於大誤。若小兒者,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語,又不能指其苦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足,寸關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二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二至為數,依稀仿佛之間而已。

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於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每一部一關,三節為三關,男視在左,女視在右,有筋脈如系,於肉內,仔細觀之。紫則為風,紅則傷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則為慢驚,入掌則為內弔。若三關通度為沉之候。

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幼科之治病,當多方求之,豈可執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於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消之地。如小兒呵欠連綿,乃小兒臟腑受邪,病之漸也。

若面赤則知其風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驚風,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口中氣熱則知其為傷風,而疏風之劑可以先服。皆當隨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而後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

小兒眼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嚙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者,三不治也。臍風撮口,鎖肚弔腸者,四不治也。風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腫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

五軟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症,即當去矣。苟不如幾,而復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於我,我亦何辭於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飲食不知節,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聞響易動,故驚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積,而易感風熱,故痰病常多。

治兒之病,審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參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種,雖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應手,不可以言求也。

白話文:

[兒童科]

對於成人疾病,我們可以透過問診和把脈來瞭解病情,判斷生死、病勢的輕重和病情的進展,有依據可循,不容易出現大的誤診。但對於兒童,特別是嬰兒,他們即使感到不舒服,也無法表達,等到會說話了,又無法準確指出痛楚的位置。想要診斷他們的脈搏,但他們骨骼短小,氣血未足,寸、關、尺如何區分,浮、中、沉如何確定,雖然有一指按兩處脈搏的說法,但最終還是難以確定具體位置。更不用說他們脈搏跳動頻率快,要詳細檢查更是困難。大約每分鐘89次是正常的,56次為慢,112次為快,這只是一個模糊的參考。

因此,兒童疾病的治療比成人難上十倍,必須更加小心。只有通過觀察虎口(食指外側)的脈搏才稍微有些參考價值。男性看左手,女性看右手,每節代表一個關卡,三節為三個關卡。仔細觀察,紫色表示風邪,紅色表示感冒,青色表示驚嚇,白色表示消化不良,黃色表示脾虛,青黑色表示慢性驚嚇,脈紋延伸到手掌表示內部問題。如果三個關卡都有脈紋,表示病勢深沉。

然而,治療兒童疾病,需要多方面考量,不能僅僅依靠虎口脈診,就認為可以解決所有兒童的疾病。在疾病未顯現時,就應該仔細觀察,這樣才能提前預防。例如,兒童如果一直打哈欠,可能就是臟腑受到邪氣,這是疾病的開始。

如果臉色紅潤,就知道是風熱,可以先服用清肝的藥物;臉色蒼白,知道是驚嚇,可以先服用安神的藥物;臉色黃,知道是脾虛,可以先服用補脾的藥物;睡眠過多,知道是內熱,可以先服用清熱的藥物;口腔氣息熱,知道是風邪,可以先服用祛風的藥物。應根據症狀提前治療,不要等到病情發作再用藥。有些無法治療的疾病,也需要了解。

如果兒童眼睛上方有紅色脈絡,囟門腫脹或凹陷,一不可治;口氣粗重,咬牙切齒,二不可治;冷汗如雨,痰熱不退,三不可治;口歪眼斜,肚子緊縮,腸胃疼痛,四不可治;面部和頸部腫脹僵硬,五不可治;鼻子有黑色,六不可治;咳嗽氣喘心痛,七不可治;四肢浮腫,八不可治;胸部高突,九不可治;五軟五硬,十不可治。看到這些症狀,應立即處理。如果不及時治療,病人死亡,雖然不是我的責任,但我又如何向他們解釋呢?

通常兒童的疾病有其特點,得不到滿足容易生氣哭泣,所以肝病常見;不知節制飲食,即使飽了還想吃,所以脾病常見;心神不定,容易被聲音嚇到,所以驚嚇病常見;喜歡吸吮母乳,甜食積聚,容易感受風熱,所以痰病常見。

治療兒童疾病,應考慮常見的病症,適量用藥,以自己的判斷,結合病情,這樣才能避免用藥失誤。然而,這些疾病雖常見,但肝脾疾病更為普遍。如何靈活運用,全靠個人經驗,熟練操作,無法單純用語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