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7)
(7)
1. 吐瀉門(附食積傷食)
小兒吐瀉交作。人皆以為脾胃受寒,不能容飲食,故上則為吐,下則為瀉。此據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於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勢殊無可畏。至於大吐大瀉,一時發越,津液頓亡,面目乍瘦,豈受寒之為病哉。必是平素先傷飲食,鬱蒸作熱,蓄之既久,將發未發,一感外之風勢,勢不可遏,故攻擊臟腑,一齊而至,遂令小兒困憊。當此之時,若以為吐瀉空虛,即投補劑,盡溫熱之藥,立見危亡。
慎之慎之。如有吐而無瀉,或有瀉而無吐者,乃有寒熱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熱也。清痰則非熱矣。瀉臭穢而不可
【立方】
白話文:
小孩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許多人認為是脾胃受寒,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向上則嘔吐,向下則腹瀉。這種說法僅從病症表面來看。其實脾胃受寒,只會造成腹部隱隱作痛,或是輕微腹瀉或吐出痰涎,並無大礙。真正導致小孩大吐大瀉,迅速虛脫,臉色發瘦,絕非單純受寒引起。這一定是孩子平時飲食不當,積累熱氣,久而久之,熱氣將要發作,卻又受到外來的風寒刺激,無法抑制,於是攻擊臟腑,同時引發嘔吐和腹瀉,讓孩子變得虛弱。此時若認為孩子因嘔吐腹瀉而虛弱,就給予溫熱補藥,只會加速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要格外謹慎!如果孩子只吐不瀉或只瀉不吐,則可能是寒熱不同的表現。嘔吐物帶有酸臭味和苦味屬於熱證,而清痰則非熱證。腹瀉帶有臭穢且難以排泄,也是熱證。
藿半散 治小兒吐酸苦者。
黃連(薑汁炒) 半夏(薑制) 藿香(各五錢) 白茯苓 砂仁(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薑湯調下。
安然湯 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 蘇子 藿香(各一錢) 膽星 陳皮(各八分) 生薑五片。不拘時煎服。
白話文:
藿半散用來治療小兒吐出酸苦之物。
黃連(用薑汁炒過)、半夏(用薑處理)、藿香(各五錢)、白茯苓、砂仁(各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辰,用薑湯調服。
安然湯用來治療吐出清痰。
白豆蔻、蘇子、藿香(各一錢)、膽星、陳皮(各八分)、生薑五片,不限時辰煎服。
霞齡散 治小兒吐瀉交作。
木瓜 濃樸 砂仁 藿香(各五錢) 木通 白扁豆 黃連(薑汁炒) 白芍 廣木香(各三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下。
和脾溫胃散 治小兒瀉利清水不止。
陳皮 蒼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防風(各五錢) 肉桂(二錢) 上為末。薑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霞齡散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配方包括木瓜、濃樸、砂仁、藿香、木通、白扁豆、黃連(薑汁炒)、白芍、廣木香,每服二錢,用白滾湯調服。
和脾溫胃散用於治療小兒腹瀉不止,瀉出清水。配方包括陳皮、蒼朮、白朮、白茯苓、甘草、防風、肉桂,每服一錢,用薑湯調服。
消滯調脾飲 治小兒泄出臭穢之極。
陳皮 滑石 黃連(各八分) 神曲 麥芽 白芍 車前子 澤瀉(各六分) 生薑三片。
不拘時煎服。
香橘丸 治吐瀉。或食積所傷。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蟲上行。並皆治之。
橘紅 茯神 青皮 麥芽 濃樸 山楂(各二兩) 砂仁 三棱 神曲 人參 澤瀉(各)甘草(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每服一丸。薑湯化下。
白話文:
消滯調脾飲
功效: 治療小兒嚴重腹瀉,排泄物惡臭。
藥材:
- 陳皮、滑石、黃連(各八分)
- 神曲、麥芽、白芍、車前子、澤瀉(各六分)
- 生薑三片
用法: 不拘時間煎服。
香橘丸
功效: 治療嘔吐、腹瀉,或食物積滯損傷引起的肚子疼痛、脾胃不和,以及蛔蟲上行等症狀。
藥材:
- 橘紅、茯神、青皮、麥芽、濃樸、山楂(各二兩)
- 砂仁、三棱、神曲、人參、澤瀉(各適量)
- 甘草(五錢)
2. 小兒科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可以切而得,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根據,而不至於大誤。若小兒者,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語,又不能指其苦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足,寸關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二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二至為數,依稀仿佛之間而已。
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於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每一部一關,三節為三關,男視在左,女視在右,有筋脈如系,於肉內,仔細觀之。紫則為風,紅則傷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則為慢驚,入掌則為內弔。若三關通度為沉之候。
白話文:
男子婦女的疾病,可以詢問了解,可以把脈診斷,判斷生死,辨別輕重,審查病情,都有依據,不至於犯大錯。然而,小孩子則不同,在懷抱中,即使生病,也無法言語,即使學會說話,也無法準確指出病痛之處。想要診脈,卻因為骨骼短小,氣血不足,寸關尺三部難以區分,浮沉難以確定,雖然有「一指滾取二部」的说法,但始終無法準確掌握脈位。況且,小孩子心跳急促,更難以細心辨別。大致來說,八九次為正常,五六次為慢,十一二次為快,只能依靠模糊的判断。
所以,啞科治療的難度,是成人治療的十倍,尤其需要谨慎。唯有虎口之脈稍可作為診斷依據。虎口之脈位於食指外側,每一部一關,三節為三關,男性看左側,女性看右側,有筋脈如系,位於肉內,仔细观察。紫色的脈象為風寒,红色的脈象為伤寒,青色的脈象為驚嚇,白色的脈象為疳積,黃色的脈象為脾胃虛弱,青黑色的脈象為慢驚,脈象入掌則為內傷。若三關通度皆為沉脈,则预后不佳。
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幼科之治病,當多方求之,豈可執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於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消之地。如小兒呵欠連綿,乃小兒臟腑受邪,病之漸也。
若面赤則知其風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驚風,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口中氣熱則知其為傷風,而疏風之劑可以先服。皆當隨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而後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
小兒眼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嚙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者,三不治也。臍風撮口,鎖肚弔腸者,四不治也。風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腫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
白話文:
孩童的疾病,需要多加觀察,不能只憑脈象來診斷。應該在疾病尚未顯露時就留意,才能預先防治。比如,孩子不停打哈欠,就是臟腑受邪,疾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臉色發紅,就代表風熱,可以先服用瀉肝藥物;臉色發青,則代表驚風,可以先服用治驚藥物;臉色發黃,代表脾虛,可以先服用補脾藥物;睡覺時間過長,代表內熱,可以先服用清熱藥物;口氣發熱,代表傷風,可以先服用疏風藥物。凡此種種,都應該根據孩子的症狀,及早治療,不要等到發病才用藥。
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療的,更要特別注意。比如,孩子眼上有紅色的血管,囟門腫脹或凹陷的,都是無法治療的。還有,嘴巴張開,呼吸急促,咬人,或者冷汗直流,痰熱不退,臍部有風,嘴巴抽搐,腹部疼痛,肚子像繩子一樣拉緊,風邪侵犯下巴和頸部,嘴唇和頸部腫硬,鼻子上有黑色的東西,咳嗽氣喘,心痛,四肢腫脹,胸部隆起,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
五軟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症,即當去矣。苟不如幾,而復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於我,我亦何辭於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飲食不知節,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聞響易動,故驚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積,而易感風熱,故痰病常多。
治兒之病,審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參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種,雖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應手,不可以言求也。
白話文:
五個軟弱的症狀和五個強硬的症狀,十種情況都無法醫治。遇到這些症狀,就應該離開病人,不要再治療。如果勉強嘗試治療,結果病人死了,即使不是我造成的,我也無法向病人交代。
一般來說,小孩子的病症有固定的模式,大多數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就會容易生氣哭鬧,所以肝病比較常見。飲食不知節制,即使飽了還想吃,所以脾病也常見。心神不穩定,容易被聲音驚嚇,所以驚嚇的病症常見。孩子喜歡吸吮乳汁,喜歡吃甜食導致積食,容易感染風熱,所以痰病也常見。
治療小孩子的病,要仔細觀察他們常發生的症狀,根據症狀選擇治療方法。要以自己的理解,參照病人的情況,這樣才能夠用藥準確。這幾種病症雖然經常出現,但是肝脾的疾病尤其多見。要用心體會,就能夠明白這些道理,運用自如,無法用言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