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2)
(2)
1. 瘧疾門
夫瘧者,殘虐之意也。從病從瘧,故名曰瘧。是病者,多發於秋。因夏傷於暑,故至秋而發也。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
先寒後熱者,先得於寒。先熱後寒者,先得於熱。又雲先熱者為血虛,先寒者為氣虛。單寒無熱者內傷必重,單熱無寒者內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合而言之不專於外傷客邪亦平日飲酒不節,及七情六欲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交固。
流聚於少陽之分。少陽位,人身之中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里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發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成瘧母,藏於脅下。脅下者少陽之分也。
治此病者,以引經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調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之發,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近也。冬傷於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後發者,則三日一發之瘧也。三日一發者,受病或一年。
間日一發,受病或半年。一日一發,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遠近,為所發之日期也。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則知其得於寒,當以辛溫之藥散之。見其間日一發,則知其得於暑,當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又必見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發瘧疾者,皆言謂之胎瘧。
蓋莫敢服藥。若瘧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發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氣血兩虛,肝邪日旺,脾經受克,以至四肢消瘦,飲食少進,面黃膚腫,才議用藥。如體濃者還可救療,體弱者竟無救矣。既然有胎瘧,亦有胎傷寒,胎痢疾之說。何獨瘧疾有胎,而他疾無胎乎。
此言大謬之甚。如此幫助,後人諒不再朦蔽,以至誤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發再發,但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則散風,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神而明之,則存乎人也。
【脈雲】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代散則死。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
弦小者生。
【立方】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茯苓(去皮) 青皮(醋炒) 濃樸(薑制) 草果(去皮) 半夏(各六分薑礬制) 白朮(土炒) 黃芩(酒炒) 柴胡(各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桂枝芍藥湯 治瘧大作戰動。陽盛陰虛。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桂枝(一
白話文:
[瘧疾篇]
瘧疾,字面上的意思是殘酷與苛刻。因其病徵與病源,故被命名為「瘧」。這種疾病,大多在秋季爆發。由於夏季受暑熱影響,因此到了秋季時就會發病。瘧疾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包括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純的寒冷或單純的熱,以及劇烈的寒熱交替和微弱的寒熱交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先冷後熱的患者,可能是最初受到了寒冷的影響。相反,先熱後冷的患者,可能是先受到熱邪的侵擾。另外,有人認為,先熱的患者可能血虛,而先冷的患者可能氣虛。單純的寒冷無熱可能表示內部損傷嚴重,單純的熱無冷則可能意味著內部疾病較多。劇烈的寒熱交替通常表示病邪深入,而微弱的寒熱交替則表示病邪尚淺。此外,長期的寒熱交錯,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情況,通常是因為患者未能遵守禁忌,加上自身氣力虛弱所致。
總而言之,瘧疾不僅僅是由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日常飲酒無節制、情緒波動和慾望過度也會導致此病。脾臟積累的痰濕無法散去,加上飲食不當和暑熱氣候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病邪在少陽部位聚集。少陽部位位於人體中部,是陰陽交匯的必經之地,又處於表裡之間。當陰血流經此處時,會因刺激而產生熱度,或是陰陽交會時,寒熱交錯的症狀就會出現。如果病情長時間得不到治療,就會形成瘧疾的核心,隱藏在側腹部。
治療此病,需使用引經藥物,將其導向少陽部位,並使用消食、化痰、疏風、調氣的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適當的藥物,這樣纔能有效地治療瘧疾。然而,同樣是瘧疾,有的患者每天發作一次,有的每兩天發作一次,有的每三天發作一次,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病邪的來源有遠有近。冬季受寒,不一定馬上發病,直到第二年的秋天才發病的,那可能是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每三天發作一次的患者,可能是受病已有一年。每兩天發作一次的患者,可能是受病已有半年。每天發作一次的患者,可能是受病已有三個月。疾病的發作頻率與受病的時間長短有關。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發作頻率,就可以推測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例如,如果患者每三天發作一次,醫生可以判斷出他們可能是因為受寒引起的,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如果患者每兩天發作一次,醫生可以推斷出他們可能是因為受暑熱影響,應該使用清暑的藥物來治療。然而,醫生必須看到患者的症狀符合這些推測,才能進行治療。比如,在浙江西部地區,剛開始發作的瘧疾患者常被稱為"胎瘧"。
在瘧疾初期,如果不進行解表,邪氣怎能自行消散,病情反而會越來越嚴重。等到病情拖延日久,氣血雙虛,肝火旺盛,脾臟受到剋制,最終導致四肢消瘦,飲食減少,面色萎黃,皮膚浮腫,這時才開始考慮用藥。對於體質較強的人來說,可能還可以挽救,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可能就無法救治了。既然存在所謂的"胎瘧",也有"胎傷寒"和"胎痢疾"的說法,為什麼只有瘧疾有"胎"的概念,而其他疾病卻沒有呢?
這樣的觀點非常錯誤。通過這樣的解釋,希望後人不再被誤導,避免誤人性命。無論是初發還是再發,只要患者有食物消化不良,就應當消食;有痰就應當化痰;有風就應當散風;有寒就應當祛寒;有熱就應當清熱;有氣滯就應當理氣。對於新病,應當對症下藥;對於舊病,應當滋補元氣。治療的精妙之處,取決於醫生的臨牀經驗和智慧。
【脈象】
瘧疾的脈象通常呈弦狀。如果脈象弦而緩慢,表明寒多;如果脈象弦而快速,表明熱多。如果脈象出現脫節或散亂,則預示病情危急。脈象短促表明患者可能有食積。脈象弦滑表明痰濕較多。脈象如刀刃般尖銳,預示病情兇險。脈象細小,則表示病情較輕。
【處方】
清脾飲:適用於治療脾瘧,脈象弦數,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
茯苓(去皮)、青皮(醋炒)、厚樸(薑製)、草果(去皮)、半夏(薑礬製)、白朮(土炒)、黃芩(酒炒)、柴胡(各一錢二分)、甘草(四分)
用兩杯水,加入薑三片和棗兩枚,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服用。
桂枝芍藥湯:適用於治療嚴重的瘧疾,伴隨戰慄,陽氣旺盛,陰氣虛弱。這是太陽陽明合併的病情。
桂枝(一兩),接下來的部分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