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12)
(12)
1. 痢疾門
凡瀉在脾,而痢在腎。故先瀉而後痢者,則曰脾傳腎,為賊邪,其病難愈。先痢而瀉者,則曰腎傳脾,為微邪,其病易愈。此前人之說也。以愚論之,瀉為在脾不暇言矣,而後謂痢為在腎,不能無議焉。瀉固多由於飲食,而痢獨非飲食之所傷乎。飲食停積,因濕熱而化遂為稠濁膠固於腸胃之中,欲下不下,是以有里急後重之苦,明是脾經之病矣。而顧以痢屬於腎者,何所謂歟。
吾未聞飲食之人,不由於脾,而反由於腎也。大概謂之腎病矣。然治痢之藥,悉用蒼朮濃樸黃連,木香白朮陳皮之類,並未有用杜仲黃柏牛膝地黃補腎等藥,治腎之疾,而乃用脾家之劑,必其非腎病故也。要之先痢後瀉而易愈者,以其積滯已盡,而脾尚虛也。豈腎傳脾之謂耶。
白話文:
古人認為腹瀉屬於脾臟病變,痢疾屬於腎臟病變。因此,先腹瀉後痢疾,稱為脾傳腎,屬於邪氣入侵,病症難治;而先痢疾後腹瀉,則稱為腎傳脾,屬於輕微病症,容易治癒。但依我來看,腹瀉確實屬於脾臟功能失調,而將痢疾歸咎於腎臟,則難以認同。腹瀉多因飲食不當引起,痢疾又怎會與飲食無關呢?飲食積滯,加上濕熱,就會在腸胃中形成稠濁黏稠的物質,難以排出,導致里急後重,顯然是脾經的病變。至於說痢疾屬於腎臟病變,實在令人費解。
我從未聽說過飲食影響腎臟,而不是脾臟。雖然古人說痢疾是腎病,但治療痢疾的藥物卻都是蒼朮、濃樸、黃連、木香、白朮、陳皮等健脾藥,並沒有使用杜仲、黃柏、牛膝、地黃等補腎藥。既然用的是健脾藥,就證明痢疾不是腎病。總之,先痢疾後腹瀉容易治癒的原因,是因為積滯已排空,脾臟功能虛弱,並非所謂腎傳脾。
先瀉後痢而難愈者,以脾土已壞,而積滯方壅也。豈脾傳腎之謂耶。腎能藏精,不能藏飲食。若以痢屬於腎,則飲食皆藏於腎矣。豈理也哉。大約治痢之法,與大人無異。但下痢純血者,在大人則為難治,在小兒則為食積,而無所妨。而治小兒之痢,又宜多以消積為主。其詳具大人痢疾門,不復細贅耳。
【立方】
通快飲 治小兒痢疾始發。
山楂(一錢) 麥芽 蒼朮 萊菔子 枳實 木通(各七分) 大黃 檳榔(各一錢二分)
白話文:
小孩先拉肚子後又拉痢疾,而且難以治癒,是因為脾土已經受損,積滯又阻礙不通。怎麼會說是脾傳給腎呢?腎臟只能藏精,不能藏食物。如果把痢疾歸於腎臟,那食物就都跑到腎臟去了,這怎麼可能呢?總之,治療小兒痢疾的方法,跟大人差不多。只是小兒如果拉的是純血,對大人來說是難治之症,但對小孩來說可能是食積,反而不用擔心。治療小兒痢疾,更應該以消積為主。詳細內容請參閱大人痢疾篇,就不再贅述了。
通快飲,用於治療小兒痢疾初發。
山楂(一錢)、麥芽、蒼朮、萊菔子、枳實、木通(各七分)、大黃、檳榔(各一錢二分)。
生薑三片。不拘時熱服。
金寶散 治小兒赤白痢疾肚腹作痛。里急後重。
廣木香 黃連(酒炒) 陳皮(各三錢) 肉豆蔻(麵包煨) 濃樸(炒) 車前子(各二錢)白朮 山楂 蒼朮(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空心燈心湯調下。
歸芍飲 治小兒痢疾。久不肯住。
人參 白朮 白芍 白茯苓 訶子肉(各五分) 烏梅(半個) 黃連 濃樸 肉豆蔻 柴胡(各六分) 黑棗二枚。空心煎服。
白話文:
生薑三片,不分時間,發熱時可以服用。
金寶散用於治療小兒赤白痢疾,伴隨腹痛、里急後重。
藥方:廣木香、黃連(酒炒)、陳皮(各三錢)、肉豆蔻(麵包煨)、濃樸(炒)、車前子(各二錢)、白朮、山楂、蒼朮(各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空腹用燈心湯調服。
歸芍飲用於治療小兒久痢不止。
藥方:人參、白朮、白芍、白茯苓、訶子肉(各五分)、烏梅(半個)、黃連、濃樸、肉豆蔻、柴胡(各六分)、黑棗二枚。空腹煎服。
2. 傷風門
傷風之症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涕呵欠。呻吟不絕。見風便怕。灑淅微寒。與大人傷風無異。若挾食即吐食。挾痰即吐痰。藥劑比大人所服者宜減一半。不論有痰有食否。常須兼用清痰消食之藥。蓋小兒易傷食。而熱則生痰。故劑中宜略用輕輕疏解。令汗微出為度。稍加清熱則愈矣。
蓋風邪客於腠里。非疏解則不能愈。非清熱化痰則小兒亦未易安也。症雖與大人無異。然亦不能無少瘥耳。
【立方】
加味香蘇散
川芎 紫蘇 防風 荊芥 香附 甘草 羌活 白芷(各三錢) 葛根 前胡(各二錢)蒼朮 天麻 黃芩(各八分)
白話文:
感冒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發熱、鼻塞、呼吸急促、打噴嚏和哈欠,不時呻吟,見風就怕,有輕微的寒意。小孩的感冒和成人的一樣。如果伴有消化不良,可能會嘔吐食物;如果伴有痰,可能會嘔吐痰。小孩服用的藥物劑量應該是成人的一半。無論是否有痰或消化不良,通常都需要同時使用清痰和消食的藥物。因為小孩容易消化不良,熱氣會生成痰,所以藥方中應適當加入輕微的疏散解表成分,讓微微出汗即可,稍微增加清熱的藥物,病情就會好轉。
蓋風邪侵入皮膚,如果不通過疏散解表來治療,就不能痊癒。如果不清熱化痰,小孩也可能難以安穩。即使症狀與成人相同,小孩也不能完全避免一些小病。
【配方】
加味香蘇散
川芎、紫蘇、防風、荊芥、香附、甘草、羌活、白芷(各3錢)、葛根、前胡(各2錢)、蒼朮、天麻、黃芩(各8分)。
上加蔥頭十枚。生薑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為主。隨症加減。不得一一詳贅矣。
或荊防敗毒散(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蔥頭十枚,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以微微出汗為度。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疾病或消食積。以這個方子為主要治療方案,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就不一一詳述了。
或者可以參考荊防敗毒散(方劑詳見傷寒門)。
3. 治痘總論秘訣
痘之發與雜症不同。雜症只在一經。痘則五臟之症俱見。古雲似傷寒者,亦大概言也。
寒由外入,痘自里出。故惡寒無汗,頭痛脊強,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症之所無也。兩眼含淚,臭氣出粗,睡中微驚,耳紋現,惡熱不惡寒,此痘症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五臟症已詳。
凡初熱時,睡中微悸,鼻氣出粗斯二者僅可作痘症驗。有雲,中指獨冷,耳尻冷等說不必信。
痘者豆也。肖其形則生,不肖其形則死。形之不肖,元神竭矣。尖圓而凸,周凈而聳,形之有神者也。如麩如沸,如疹如疥如蠶種,如蛇皮,如蚊跡,如蚤斑,如湯泡,如火刺,形之無神者也。形而無神,可冀生乎。至如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不欲如秋草之經霜。紅白兩分,明潤光活,色之有彩者也。
白話文:
痘疹的發病與各種雜症有所不同。雜症通常只涉及一個特定的病症,而痘疹則會表現出五臟的各種症狀。古人提到類似於傷寒的症狀,這只是一般性的描述。
寒氣從外而入,痘疹則從內而出。因此,如果出現畏寒無汗、頭痛脊背僵硬、左額部出現青色紋路、臉色蒼白且缺乏精神等症狀,這都是傷寒所特有的,而痘疹通常不會有這些症狀。眼睛會含著淚水,呼吸急促,睡眠中偶爾驚醒,耳部會出現紋路,喜歡熱而非畏寒,這是痘疹的特徵,而這些在傷寒中通常不會出現。
對於痘疹的診斷,初次發熱時,如果在睡夢中感到微弱的驚悸,並且鼻息粗重,這兩點可以作為痘疹的診斷依據。有時候會提到中指特別冰冷、耳垂冰冷等情況,這些說法不一定可信。
痘疹的形狀就像是豆子。如果痘疹的形狀與豆子相似,那麼就有生機;如果不相似,則可能預示著生命危急。具有神韻的痘疹,形狀尖圓而凸起,四周潔淨且顯得挺拔;而那些像穀物、沸騰、疹子、疥蟲、蠶種、蛇皮、蚊子留下的痕跡、跳蚤斑點、湯泡、火焰刺等無神的形狀,就不太能期待它們會帶來生機了。至於顏色,最好像是春天花朵在露水中的樣子,而不是秋天經過霜打的草。紅白相間,明麗潤澤,有光彩的顏色,是好的徵兆。
如膩粉,如枯骨,如紅米飯,如豬肝色,色之無彩者也。形不有神,色不現形,生意可知矣。嗚呼神彩,其生死之門戶也。
凡看痘,先看元氣。痘兒元氣,非有非無,唯心領意會耳。已如形色初善,而終變惡者,元氣內竭也。形色初惡,而終歸善者,元氣內強也。元氣本也,形色末也。故善者必求本。
人知痘藉氣血,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於氣血者,元氣是也。蓋元氣盛則氣血流通而領遂。
有負戴並行,祛毒。痘必應期而開落。元氣一虧則在外者內不續,在內者外不固。毒肆妄行,或出或入,而為外剝內攻矣。調養真元,補益氣血,誠治痘完策。不得已而欲攻,他症中病即已。經曰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白話文:
痘疹的顏色,如同膩粉般白,如同枯骨般蒼白,如同紅米飯般暗紅,又像豬肝般暗沉,這些都是缺乏生氣的顏色。外觀沒有生機,顏色也不鮮明,便可知其生命力如何。可見神采是生死之門戶。
觀察痘疹,首先要看元氣。痘疹的元氣,既非有也非無,只可用心領悟。若最初形色良好,但最終惡化,則元氣內虛;若最初形色惡劣,但最終轉好,則元氣內強。元氣是根本,形色是表象,因此,治病要注重根本。
人們都知道痘疹依賴氣血,卻不知道痘疹依賴的還有超越氣血的元氣。因為元氣旺盛,氣血才能通暢,並能引導氣血運行。
治療痘疹,應當像負擔重物般並行,祛除毒素。痘疹必須在預期時間內出現和消退。若元氣虧損,則外在的痘疹無法得到內部的補充,內在的元氣也無法穩固外在。毒素肆虐妄行,或外泄或內攻,導致外剝內攻。調養真元,補益氣血,才是治療痘疹的完整策略。不得已而需攻治,則需針對其他症狀和病變。經書中說:“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夫包血成圓者氣也。氣能拘血制毒,則痘窠必圓,尖而周凈。附氣成暈者血也。血能附氣制毒,則痘暈必光明而紅活。頂陷者氣之虛,塌陷者氣之離,暈枯者血之虛,根散者血之離。圓也,暈也,氣血之所為也。而所以成圓成暈者,氣血不得專主也。
根窠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故六日之前,專看根窠。無根窠,必不貫膿。六日以後,專看膿色,無膿色,必難收靨。此理也,勢也。
無形者,根據有形。有形者,附無形。互相根據附,固天地之道,亦氣血之道也。氣之離,不由血之散乎。故自氣血交後,常觀根窠為憑準。粗緊紅活,生意沛然。若微細而不現不斂,且黯淡。則氣將飛去,而必不剋制毒矣。是故內攻根散者死。內攻而根血猶附,非毒作楚,必三因致之。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相互作用,形成痘疹的形狀和顏色。氣能控制血液,防止毒素擴散,所以痘疹的中心會呈現圓形、尖銳、乾淨。血液附著在氣上,抑制毒素,所以痘疹周圍的紅暈會明亮、鮮活。如果痘疹頂部凹陷,則表示氣虛;如果痘疹塌陷,則表示氣離散;如果紅暈枯萎,則表示血虛;如果根部散開,則表示血離散。圓形和紅暈都是氣血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由於氣血不能完全主導,所以才會有不同的變化。
痘疹的根部和中心是血液的聚集處,膿液是血液腐敗的產物。因此,在發病第六天之前,要觀察根部的形狀,如果沒有根部,就一定不會化膿。第六天之後,要觀察膿液的顏色,如果沒有膿液,就難以痊癒。這是疾病的原理和發展趨勢。
無形的氣依賴於有形的血液,有形的血液也依附於無形的氣。相互依賴,是天地之道,也是氣血之道。氣的離散,必然導致血液的散開。因此,從氣血交融開始,就要一直觀察痘疹的根部,以判斷病情。如果根部粗壯、緊實、紅潤、鮮活,則表示生機旺盛。如果根部細微、不明顯、不收斂,而且黯淡,則表示氣將要離散,無法控制毒素。所以,內部攻毒,根部散開的人就會死亡。如果內部攻毒,但根部和血液仍然附著,則不是毒素作祟,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頂白根紅,氣血分也。在四五日間不分,則後必作癢。頂沖根附,氣血交也。在六七日不交,則後必有變。至是而根白地清,起勢勃勃,可不藥而愈。若深紅壯熱,疔將作也。四日用清,六日用補,乃治常痘繩釐。
氣血有常,而不能盈於常,而能自虧
白話文:
頭頂的白色部分和紅色部分,這代表的是氣血分離的情況。如果在四到五天內還無法分開,那麼之後可能會出現癢癥。頭頂的衝擊部分與根部相連,這代表的是氣血交合的情況。如果在六到七天內還未能交合,那麼之後可能會有變化。到了這個階段,如果根部白色而土壤乾淨,發病的勢頭強烈,可以不用藥物就能痊癒。如果出現深紅色和壯熱的情況,這是疔毒即將發作的徵兆。在第四天使用清熱的方法,第六天使用補益的方法,這是治療普通痘疹的基本原則。氣血有其正常的循環,但不能超過正常範圍,也不能自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