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台玉案》~ (22)

回本書目錄

(22)

1. 諸血門

(吐血 便血 尿血 血汗 血潛 鼻血 五竅出血)

血乃水谷之精,化於脾,生於心,藏於肝,布於肺,施於腎。善調攝者,不妄作勞,則血之運於身者,無一息之停,自然肌膚潤澤,筋脈和暢,何病之有。後生少年輩,恃其壯盛,恣情酒色,而貧窮勞苦之人,又暇自惜,涉遠負重,奔走於衣食,而無日夜之安寧,其能不傷於血乎。

傷於上部則胸臆痛,傷於中部,則兩脅中脘痛,傷於下部,則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與衄血無異,但所由之經不同,而要之皆裹於脾也。脾能裹血,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則血從口出,肺火上騰,則血從鼻出,然有輕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於吐血無異,不甚不足為慮也。

至於吐血雖不甚,而實為可畏,用藥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於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則亦自有輕重。如一咯一塊者,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近。痰中見血色如瑪瑙而成塊者,亦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亦近。二者勢若可畏,而猶可調理。法當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鮮者,舊血也,勿以藥止之。

其色鮮者,新血也,所積者必不甚多,宜以藥止之。蓋舊血終不歸經,不任其自出,及於增劇。新血終當歸經,若所出者多,則損人矣。故宜藥止之,以引血歸經。此皆可以調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見血,或一點之小,或一絲之細,語其勢若無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從肺臟中來,肺為虛火所逼,血從痰出故也。

其所以少者何也。蓋肺臟以氣為主,本多氣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臟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則肺以枯,而無以領一身之氣矣。所害不亦大乎。至於五竅出血者,勢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齊逆流,藥不及煎,針不及下,死在頃刻間,此猶血症之至極者也。醫者豈可無急治之法。

若夫滲入腸間,從下部而出,則為腸風,為臟毒,為溺血,其病易治。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從汗孔出者,為肌衄,從舌出者,為舌衄,從委中穴出,為 血。皆有治法。諸血見,若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熱甚也。身涼脈凈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治法,未見血,則宜消宜和。

既見血,則宜涼宜止。舊血未盡,則化其血。新血未盡,則補其血。因其勢之輕重,而為緩急之施,則無不中矣。若婦人崩漏,女子月信,則自見本科,而此不及載雲。

【脈雲】

失血之症,脈皆見芤。芤在何經,血亦從何經。只宜微細,不宜浮大。訣雲。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必傾危。

【立方】

涼血抑火湯 治吐血衄血初起,氣盛上逆,不能下降歸經。

當歸 赤芍(各二錢) 大黃(三錢

白話文:

[血液相關病症]

血液是從食物精華轉化而來,由脾臟製造,心臟使其活躍,肝臟儲存,肺臟分佈,並由腎臟調節。若懂得適度生活,避免過度勞累,血液在體內的循環不會停頓,身體自然會皮膚光澤,筋骨舒暢,何需擔心疾病。然而,年輕人往往仗著自己體力旺盛,過度飲酒和放縱,貧窮勞苦的人又沒有時間休息,為了生活而長途跋涉、扛重物,日夜不得安寧,這怎麼可能不傷害到血液呢?

上半身受傷會導致胸部疼痛,中部受傷會讓兩側肋骨和腹部中間感到疼痛,下半身受傷會造成小腹痛,於是吐血、鼻血、便血、尿血等病狀隨之而來。吐血和鼻血並無太大差別,只是發生的部位不同,但都與脾臟有關。脾臟能控制血液,卻無法阻止血液上升。胃火上攻,血液就會從口中溢出;肺火上升,血液就會從鼻子流出。然而,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程度的差異。鼻血過多時,情況和吐血相同,若不是非常嚴重,則不必過度擔心。

然而,即便吐血量不多,仍是非常令人害怕,因此在治療時不可隨意使用藥物。吐血確實比鼻血更嚴重,但在吐血的情況中,也有輕重之分。例如,一次吐出一大塊的血液,通常源自胃部,因為它的來源較近。如果痰中出現像紅寶石一樣的血塊,也是胃部的血液,來源同樣很近。雖然這些症狀看似可怕,但仍有調理的餘地。治療原則應讓血液自行排出,且必須觀察血液顏色。如果顏色不鮮艷,代表是舊血,不應使用藥物阻止其排出。

若是新鮮的血液,表示體內的血液積累不多,應該使用藥物阻止,以防止過多的血液流失,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應該使用藥物將血液導回血管。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調理而痊癒的狀況。然而,如果痰中出現少量或細絲狀的血液,雖然看起來不那麼可怕,但實際病情可能更嚴重。這種血液並非來自胃部,而是源自肺部,因為肺部受到虛火的侵擾,迫使血液隨著痰液排出。

為什麼只會出現少量血液?因為肺部主要以氣體為主,氣體多而血液少,所以排出的血液量也相對較少。肺部原本血液就不多,再受到虛火影響而導致血液外流,肺部功能就會衰退,無法正常領導全身的氣血運行。這樣的傷害實在很大。至於五個感官出口同時大量出血,像潮水般湧出,耳朵、眼睛、嘴巴、鼻子的血液一起逆流,藥物來不及煎煮,針灸來不及施行,隨時可能死亡,這是血癥最嚴重的情況。醫生怎能沒有緊急治療的方法?

如果血液滲入腸道,從下部排出,就是腸風、臟毒或尿血,這些病症較容易治療,不像上半身的出血那樣棘手。另外,有些人的血液從汗腺排出,稱為肌衄;從舌頭流出的血液,稱為舌衄;從委中穴排出的血液,稱為血潛。這些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當患者出現血癥,若伴有身體發熱和脈搏強烈的症狀,治療起來比較困難,因為這是火邪和熱毒過盛的表現。如果身體涼爽,脈搏平穩,則比較容易治療,因為這表示正氣正在恢復。治療原則如下:在出血之前,應採取消炎和調和的方法;一旦出血,就要採用清涼和止血的療法。對於舊血,應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新血,應補充血液。根據病情的輕重,採取相應的緩急措施,如此一來,治療效果就會更好。如果患者是女性,且患有崩漏或月經不調,請參考婦科專科,本書不再贅述。

【脈象】

失血的症狀,脈象通常呈現芤脈。如果芤脈出現在哪條經絡,那麼血液也會從該經絡流失。脈象應呈現微細狀態,不應浮大。古語云:鼻血、吐血若脈象沉細,是好的徵兆;若突然變得浮大,則病情危急。

【處方】

涼血抑火湯 主治初期吐血和鼻血,因氣血旺盛上沖,無法順利下降回歸血管。

當歸、赤芍(各6克)、大黃(9克)

2. 諸虛門

諸虛先要辨陰陽,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惟久虛,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虛症必食少神昏,遺精潮汗,痰嗽腰背胸脅筋骨痛。但見一二症,便是陽損。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而毛落。二損於心,則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

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於胃,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辛甘。若淡於胃,則不可治矣。陰損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於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酸苦。若咸過脾則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

肝腎損而形瘁,汗多者為陰虛。經雲。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古庵雲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肺脾也。

要之陰陽損傷,皆水火不濟。火降則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或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以補和心腎為主,兼養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生矣。

【脈雲】

虛人脈多弦。弦濡大而無力者,為氣虛。沉微無力,為氣虛甚。多在右手上見。脈弦數而無力,為血虛。脈澀而微,為血虛甚。此多在右手上見。或寸微尺大而緊者血虛有火。

【立方】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並病後虛極者。

人參 黃 茯苓 白朮(各二錢) 芍藥 當歸 川芎 熟地(各一錢五分) 甘草 肉桂(各一錢) 棗二枚。薑三片。煎服。

八珍湯 治氣虛血少,四肢無力。

生地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二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一錢) 棗二枚。煎服。

黃 湯 治五臟虛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澀,津液不通脈氣微弱。

黃 白朮 人參(各三錢) 生薑(五錢) 附子 肉桂(各二錢) 棗十枚。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勞倦傷脾四肢乏力,飲食少進,久泄不止。

當歸 黃 人參(各二錢) 白朮 陳皮 柴胡(各一錢二分) 升麻 甘草(各八分) 棗薑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血虛火盛朝涼晚熱,精神減少睡卧不穩。

當歸(三錢) 知母 麥門冬 天門冬 地骨皮 丹皮(各二錢) 棗仁 柴胡 天花粉 人參(各一錢) 燈心三十莖。食遠服。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弱,脾經不和一切損傷,虛煩骨蒸。

山茱

白話文:

[虛弱綜合症]

各種虛弱病症首要判斷陰陽失衡,血液屬陰而氣屬陽。突然虛弱但無重大損傷的情況容易恢復,若有長期虛弱及損耗,也能通過補益來改善。然而,若是長期虛弱,且氣口脈搏微弱者,生命垂危;反之,脈搏強健則仍有生存機會。女性患者長期患病,人迎脈強健可望康復,若脈弱則預後不佳。

虛弱症狀通常包括食慾減退、意識模糊、遺精、潮熱盜汗、咳嗽、腰背胸脅及筋骨疼痛。出現以上一兩種症狀,即顯示陽氣受損。從上至下,首先肺部受損,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接著心臟受損,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

婦女月經不調。再者胃部受損,飲食難以消化吸收,皮膚失去滋潤。應食用辛甘食物。若胃部對清淡食物難以消化,則病情難以逆轉。陰虛從下至上,首先腎臟受損,骨骼無力,無法下牀。其次肝臟受損,筋絡鬆弛,無法自我控制。再者脾臟受損,飲食消化不良。皮膚失去滋潤,應食用酸苦食物。若過度鹹食,則病情難以逆轉。主要的原則是,心肺受損,面色憔悴,多汗者為陽虛。

肝腎受損,形體疲憊,多汗者為陰虛。古籍記載:肺部受損,應增強氣力;心臟受損,應補充血液;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適應冷暖;肝臟受損,應緩解內在壓力;腎臟受損,應增強精氣。肺和脾主管氣力,肺怕冷,脾怕濕,因此溫暖祛寒、燥濕的藥物能補肺脾,同時抑制心腎。心和腎主管血液,心怕熱,腎怕燥,因此清熱潤燥的藥物能補心腎,同時抑制肺脾。

總之,陰陽失衡,都是因水火失調所致。火氣下降則血脈和暢,水氣上升則精神充沛。可能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主要以調和心腎為主,兼顧脾胃養護,如此飲食改善,精神氣血自然生成。

【脈象】

虛弱者脈象多為弦象。弦象柔弱、大而無力,為氣虛。沉微無力,為嚴重氣虛,多出現在右手脈象。脈象弦數而無力,為血虛。脈象澀而微弱,為嚴重血虛,多出現在右手脈象。或寸脈微弱,尺脈大而緊,表示血虛有火。

【處方】

十全大補湯 治療氣血雙虛,特別適用於病後極度虛弱者。

人參、黃芪、茯苓、白朮(各6g)芍葯、當歸、川芎、熟地(各4.5g)甘草、肉桂(各3g)大棗2個,薑3片。煎煮服用。

八珍湯 治療氣虛血少,四肢無力。

生地、當歸、川芎、芍葯(各6g)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3g)大棗2個。煎煮服用。

黃芪湯 治療五臟虛寒,四肢消瘦皮毛枯燥,津液不通脈氣微弱。

黃芪、白朮、人參(各9g)生薑(15g)附子、肉桂(各6g)大棗10個。煎煮服用。

補中益氣湯 治療中氣不足,勞累過度傷脾,四肢乏力,飲食減少,長期腹瀉不止。

當歸、黃芪、人參(各6g)白朮、陳皮、柴胡(各3.6g)升麻、甘草(各2.4g)大棗、薑煎煮服用。

滋陰抑火湯 治療血虛火旺,早晚發燒,精神萎靡,睡眠不穩。

當歸(9g)知母、麥門冬、天門冬、地骨皮、丹皮(各6g)酸棗仁、柴胡、天花粉、人參(各3g)燈心30莖。飯後服用。

六味地黃丸 治療腎氣虛弱,脾經不和,一切損傷,虛煩骨蒸。

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