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清代醫學大家喻昌,字仲淹,號東垣,晚號丹溪翁,為浙江餘姚人,是明末清初承先啟後的重要醫學家。其醫學思想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深遠,被尊稱為「東垣先生」。他繼承了傷寒學派的傳統,並廣泛吸收其他醫家的理論精華,形成獨具特色的醫學體系。《尚論後篇》便是喻昌晚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成書)的重要著作,堪稱其醫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尚論後篇》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總計十卷。這部書的架構宏大,內容豐富,不僅涵蓋了中醫學的核心理論,更將診斷、治療與養生保健融為一體,展現了中醫學作為一門整體醫學的特性。從結構上看,上篇主要側重於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確立治療大原則的論述;中篇則深入探討了各種具體疾病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下篇則將目光投向如何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即養生保健之道。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可以從基礎理論入門,繼而學習具體的臨證技能,最終了解如何維護健康,體現了中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整體觀念。

書中承襲並闡發了中醫經典中的核心思想,並在實踐層面加以運用。尤為重要的是,喻昌在書中強調了人體「正氣」的重要性,提出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經典論點。這一論點深刻揭示了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正氣虛弱是邪氣得以侵襲並致病的根本原因。這也為臨床治療指明了方向,即在祛邪的同時,更應重視扶助正氣,恢復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時,《尚論後篇》亦堅守了「治病必求於本」這一中醫治療的金科玉律,強調在面對錯綜複雜的疾病表現時,必須深入探究其病因病機的本質,抓住疾病的根本環節進行治療,才能取得確切的療效,避免治標不治本。

然而,《尚論後篇》最具特色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或許在於其對《傷寒論》的「尚論」與補充,特別是針對歷代醫家對「溫病」理解不清、治療乏效的局面所進行的深入探討。喻昌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雖然詳於治寒病,但對於溫病的論述相對簡略,其治療溫病的法度往往錯綜隱藏在治療傷寒的條文之中,導致後世醫家未能完全領會其深意,因而在面對日益多發的溫熱病時,往往無所適從。他觀察到「觸冒寒邪之病少,感發溫氣之病多,寒病之傷人什之三,溫病之傷人什之七」,指出溫病已經成為古今缺典中最為嚴峻的問題。

因此,《尚論後篇》的一大著力點便是會通《內經》之旨,闡發仲景對於溫病未盡宣說的奧秘。喻昌引《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等論,將溫病發生的原因追溯至冬季的伏邪或內傷,揭示了溫病的潛伏性與多樣性。他指出,溫邪可藏於肌膚(陽分),也可深入陰臟(陰分),導致病程纏綿、反覆,難治程度較之傷寒有過之而無不及。陽分之邪相對易解,而陰分之邪則深伏難驅。溫病往往表現為熱象嚴重,真陰易於耗損,稍有不慎,陰陽即可離絕。

書中特別在卷一「尚論春三月溫症大意」及「溫症上篇」中,對春溫的病機、診斷、治療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喻昌明確指出,溫病與傷寒的發病機理和傳變規律有顯著差異。溫病多從內達外再復還於裡,或直接傷及陽明、甚至從三陰傳入胃腑,其「不惡寒」而「熱而渴」的典型表現,與傷寒的惡寒發熱截然不同。他也糾正了後世醫家拘泥於傷寒分經傳變模式來套用溫病的錯誤,強調溫病的分經傳變與傷寒有很大不同,更應注重辨識邪氣實際盤據的經腑。在治療上,喻昌深刻地認識到溫病多熱多傷陰的特點,故明確提出溫熱病原無風傷衛、寒傷營之例,應謹慎使用辛溫發汗的桂枝、麻黃等藥,認為這類藥物用於溫病、暑病尚嫌藥性偏溫,更何況是辛熱的桂麻,使用不當極易耗傷陰液,加劇病情。他傾向於使用清熱解肌、甘寒育陰、或根據邪氣所在採用不同的清解、攻下、和解等法。

《尚論後篇》卷一所列舉的諸多方劑,便印證了喻昌治療溫病的多元化思路。其中不僅有《傷寒論》中的解肌、吐法、清熱、下法、和解等方,如桂枝湯、白虎湯、大小承氣湯、小柴胡湯等,更有一些其他來源或喻昌發展的方劑(如人參敗毒散、參蘇飲等列為附方)。這些方劑被分門別類,用於處理溫病不同階段和不同表現的複雜情況,涵蓋了解肌、清熱、和解、疏風、分利、開結、攻下、解毒、養血生津、補中、涼血滋陰等多種治療手段。這充分體現了喻昌在繼承經典基礎上的靈活變通與創新發展,為當時及後世醫家治療溫熱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方藥指引。

總體而言,《尚論後篇》不僅是一部系統闡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綜合性著作,更是喻昌針對當時醫學界在溫病領域的困境所獻出的重要貢獻。他通過對《傷寒論》的深入鑽研和對《內經》的會通,釐清了溫病的病因、病機、傳變與治療原則,特別是強調了溫病與傷寒的區別以及治療中保護陰液的重要性,為後世溫病學派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雖然書中內容廣泛,但其對溫病的深刻論述,無疑是其最為光彩奪目的部分之一。這部書集理論提升、臨證指導、養生預防於一體,體現了喻昌精湛的醫術和深邃的醫學思想,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珍貴典籍。透過對《尚論後篇》的認真研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原則,以及在面對複雜疾病時如何運用經典理論指導臨床實踐。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