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會講《素問·評熱論》病溫經文一段

然吾徒榮未交,待時汗已,經氣虛者,辰已經旺,汗乃盡解,必然之理也。門人有蓄疑義,脾胃以膜相連耳。脾胃榮交相連,直是易易,所以上古故不言之也。予不然,傷寒傳經,如膽藏肝葉,豈不直入相合。然必少陽膽乃傳太陰,再傳少陰,乃傳厥陰,繞經而走,不能直截合膽也。

今陽明胃乃傳少陽膽,少陽始傳太陰,繞經傳次亦然。固知陽明、太陰交與不交,各分疆界矣。兩顴頰後,榮交相爭,部位不遠,頰前與頤,榮交相爭,部位不遠,額中鼻準,榮交相爭,部位不遠,必至榮交不分,乃為死也。至於太陽、少陰,陰陽正交,吾徒更深言之。《內經》兩感證,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三日死。

由是論之,溫症微不相同矣。溫症一日,太陽而交少陰,有十分交者,有五分交者,有一二分交者。所以溫症,太陽、少陰本經與病相持,即十日半月總為一日之期,不傳二日三日之促而驟死者。蓋以穀氣平時覺不相同,榮衛平時覺不相等,病之精津不枯,穀氣不盡,熱勢少衰,肌膚漸漬微汗,兩交忽為兩解,病醫相成者多有之矣。半月一月,待斃無醫,穀氣不得不盡者,非天也,人也。

然醫之手眼,審幾決擇,一日已前,圖而又圖,邀非幸邀,生機可待,此為超醫。至一日已後,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穀氣精血,傳經立盡,盡則死矣。岐伯先師曰: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又曰: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然則陰陽交,交者死。

予向以為一言而終,隨病隨死之候,幾誤一生,牆面惶汗,常慄然之矣。立志奇男子,冬至閉關,儲蓄內富,豈非第一義乎!

白話文:

然而,我們學生的經絡氣血運行尚未交會,等到出汗之後,經絡之氣已經虛弱,陽氣旺盛的時間已經過去,汗液也就完全退去,這是必然的道理。學生們有些疑惑,脾胃經脈是互相連通的。脾胃經絡相連,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上古時候不特意說明。我認為不然,傷寒傳經的道理,如同膽經藏於肝經之內,難道不直接相連相合嗎?然而,必須先由少陽膽經傳給太陰脾經,再傳給少陰腎經,然後傳給厥陰肝經,循經絡運行,不能直接到達膽經。

現在,陽明胃經傳給少陽膽經,少陽膽經才傳給太陰脾經,循經傳遞的順序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知道,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是否交會,各自有其界限。兩顴骨後方,經絡氣血互相爭奪,位置相距不遠;頰前與下巴,經絡氣血互相爭奪,位置相距不遠;額頭正中與鼻樑,經絡氣血互相爭奪,位置相距不遠,必然導致經絡氣血不能區分,就會導致死亡。至於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陰陽正氣相交,我們更要深入探討。《內經》中兩種感邪的證候,一日內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相交,二日內陽明胃經與太陰脾經相交,三日內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相交,三日內就會死亡。

由此推論,溫病的病理稍有不同。溫病發病的第一天,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交會,有的交會十分完全,有的交會五分,有的僅交會一二分。所以溫病中,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本身與病邪相抗衡,即使持續十天半個月,也相當於一天的時間,不會像傳經迅速致死的二日或三日那樣快速。這是因為穀氣(脾胃之氣)平時感覺不同,榮衛之氣平時感覺不均衡,病邪的精氣津液沒有耗竭,穀氣沒有完全耗盡,熱勢略微減退,肌膚漸漸出微汗,兩經絡的交會忽然解除,疾病和治療互相配合,這種情況很多。半個月或一個月,等到病人等待死亡而沒有治療,穀氣必然耗盡,這不是天命,而是人為的。

然而,醫生的醫術和經驗,能夠仔細審察病情,做出判斷和選擇,如果在發病的第一天之前,反覆治療,就能避免不幸,生命就能保住,這才是高明的醫生。到了發病的第一天之後,第二天陽明胃經與太陰脾經相交,第三天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相交,穀氣精血沿經絡運行而耗盡,耗盡就死亡了。岐伯先師說:疾病久拖不治,壽命就會很快衰竭。又說:現在只看到病人三日內死亡的例子,沒有看到病人痊癒的例子,即使病癒了,也必然會死亡。那麼陰陽交會,交會就會死亡。

我過去曾經認為只要一言以蔽之,跟著疾病的發展而死亡的徵兆,幾乎誤了一輩子,我常常感到害怕和戰慄。立志成為奇才,在冬至閉關修養,儲蓄內在的能量,豈不是最重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