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11)
卷二 (11)
1. 會講《刺熱篇》溫論述上古經文一段
厥陰木而孕太陽水,則子藏母腹,勾萌盡斂,亦嘿庇其根也。今外邪入而真藏逼見於面,夫是以死耳。其熱病內連腎,身內百司庶職,惟腎獨為政府,安則宅神根本,危則顛覆濁亂,生死出入,莫不由之。太陰厥陰,只稟其成,難乾之矣。然不曰少陰而曰腎者,少陰傳走經脈,腎則專主內藏,經謂過在少陰,甚則入腎,同一義也。太陽厥陰爭見,主死。
牽連腎氣在內,以少陰為厥陰母,木勢垂危,求救腎水,腎水足供,尚可母子兩全。腎水源流並竭,不母子俱斃乎!可見神去則藏敗,藏敗則爭見黧黑,豈脈色不由根心也哉!釋謂木之生數三,故死期不過三日,以生數定死期,謬甚。果爾,水數一,土數五,其死主一日,五日耶?《內經》明謂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故以生數妄解乎?下文無期不滿三日,反誤古脫,增入五字駭觀。總因死陰之屬,不審其義,故擅復之耳。
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亦擅增入。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謂右頰前見赤色,未交他處,待汗自已。若兩頤黑色,與少陽赤色爭見,則死也。少陰經敗甚,必入腎,腎藏發露,泉之竭矣,無陰以守之矣。少陽相火,少陰真火,上下交焚,頃刻俱為灰燼,誠劫災也。
傳經勢重,間有迴天之手,至於腎內枯槁無救。頰頤紫黑已見惡痕,縷縷不散,此獨陽無陰,如大火聚,安得紫府、丹臺,授以太陰神水乎?吾徒同志,濬冽彼之泉自固,慶古經之法傳心,無負此番提命可矣!
白話文:
會講《刺熱篇》溫論述上古經文一段
厥陰木(肝)懷孕於太陽水(腎),就好比孩子在母親腹中,生機潛藏,默默地依靠著根基。如今外邪入侵,真氣被迫顯露於面部,因此就會死亡。熱病內連腎臟,人體內所有器官,唯有腎臟獨為政府,安則身體健康,危則導致混亂,生死都取決於它。太陰、厥陰只依賴腎臟的滋養,難以獨自運作。雖然原文不說少陰,而說腎臟,但少陰經脈循行流動,而腎則專司內臟,經文說病邪經過少陰,嚴重則進入腎臟,意思是一樣的。太陽與厥陰同時顯露,主死。
牽連到腎氣,以少陰為厥陰的母親,肝木氣勢危殆,向腎水求救,若腎水供應充足,尚可母子平安。如果腎水枯竭,母子豈不都將死亡!由此可見,神氣耗散則臟腑衰敗,臟腑衰敗則面色黧黑,難道面色變化不是由根本原因決定的嗎?古文解釋說,木的生數為三,所以死亡時間不過三日,用生數決定死期,是錯誤的。如果這樣,水的生數是一,土的生數是五,那死亡時間應是一日或五日嗎?《內經》明確指出,死陰之症,不過三日而亡,所以用生數解釋是錯誤的!原文中「三日」之後的文字,不是古文原意,增入了五字,令人費解。都是因為不明白「死陰」的含義,所以才擅自改動。
關於「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也是擅自增補的。少陽的脈色,表現為臉頰前部發紅,這是熱病的表現。如果發紅尚未蔓延開,說明可以透過發汗治療,等待時機即可。如果與少陰脈同時顯露,則會死亡。意思是說,如果右臉頰前部出現紅色,尚未蔓延到其他部位,等待自行出汗即可。如果兩腮發黑,與少陽的紅色同時出現,則會死亡。少陰經病邪很嚴重,必然會進入腎臟,腎臟功能衰竭,如同泉水枯竭,沒有陰氣來守護了。少陽相火(心火)與少陰真火(命門火)上下交攻,頃刻間就會灰飛煙滅,真是大災難。
經脈傳變病情嚴重時,偶爾會有起死回生的情況,但如果腎臟內部已經枯竭無救,臉頰和下巴已經出現紫黑色斑點,這些斑點蔓延不斷,這是陽氣獨盛而陰氣不足,就像烈火熊熊燃燒,哪裡還能得到紫府、丹田的太陰之水呢?我們同道中人,應該要好好地保護自身的元氣,珍惜古代經文的精髓,不要辜負了這番傳承的性命攸關的教誨。
2. 會講《素問·評熱論》病溫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二會語錄
岐伯先師論溫,勝義微妙,今始深解之也。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此段論溫,獨創穀氣之旨。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身中之至寶至寶者也。穀氣為疾病之總途,生死之分界,萃萬理為一言,誰能外之?《內經》謂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則藏精之人,外邪不入,身如藥樹,百病不生矣。即不然者,冬藏已敵,春溫積貯為命,主張蚤計在是,胡乃泥沙擲之耶?泥沙擲之,茲後則腎虛甚,而溫死矣,尺熱甚,而溫死矣。穀氣既餒,轉輸不給,關門閉而水穀難通,大事去矣。
況腎虛尺熱,外感傳經而入三陰,熱上加熱。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准平人十二時脈,更增四時,三日促為二朝,再促則脫而不續矣。所以狂言、失志、脫精則死,以此故也。
上古、中古兩大聖神,如出一手,倒說豎說,變化生心,萬理淵源,爛然生色,千代以後,乃至傳為土苴,不論不議,奈之何哉?吾徒七十有五,始知理障稍盡,矩則昭然,茲時不言,更待何年耶!岐伯先師謂陰陽交,交者死。黃帝願聞其說。岐伯但發穀氣之妙,至陰陽交,一言而終,不更再舉。
曏者胸為疑府,今乃知穀氣之旨既明,即陰陽交與不交了然定矣。吾徒嚼舌多年,今轉饒舌,而且細舉之矣。上古榮未交,證之輕者;榮交陰,重且死者。中古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證半輕者;冬不藏精,腎虛尺熱,重且死者。聖神心印,妙義天開,變化錯縱,愈出愈奇。上古太陽與厥陰為偶,少陽與少陰為偶,而陽明太陰雖不言之,而其相偶更定位也。
中古太陽與少陰一腑一臟,獨主其重,蓋太陽主外,少陰主內,太陽司陽經之溫,少陰司陰經之溫,太陽交少陰,少陰交太陽,陰陽交而死矣。然掌上意珠,不敘其文,若隱若顯,俟之後人,何乃竟成絕學耶!岐伯先師,妙翻千古變證,若相忤而實相成,賢智不識其旨,況庸人乎!謂二陽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乃陽經榮未交之輕證,而舉為死不治,必有其說。
言二陽搏,雖未入陰,病溫至極,必死不治,稍延不過十日死。較三日死陰之屬,少饒其期耳。二陽者,手大腸足胃。手經、足經並主陽明,金土燥剛,亢熯陰絕,胃谷腸津,水穀將絕,乃至腸胃如焚矣。縱延多日,究竟不得不死矣。至上古,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一陽、一陰雖不相錯而相遇。
白話文:
岐伯先師談論溫病,其精深奧妙的道理,我現在才開始深刻理解。
黃帝問道:「有種溫病,患者出汗後反而更熱,脈搏急促,出汗並未使病情減輕,還胡言亂語,吃不下東西,這種病叫什麼?」岐伯回答:「這種病叫陰陽交,陰陽交錯,就代表要死了。」
黃帝說:「希望聽您詳細解釋。」岐伯說:「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的精華轉化而來。現在邪氣在肌肉骨骼間與精氣交戰,出汗是因為邪氣被稍微壓制,精氣稍微佔上風。
精氣如果佔上風,就應該能吃東西,也不會再發熱。再次發熱,是因為邪氣仍然存在。汗是精氣的表現。現在出汗後反而更熱,代表邪氣勝過了精氣。吃不下東西,代表精氣已經衰竭。這種病如果持續下去,很快就會死亡。而且《熱論》裡說:『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有力,代表病情危重。』現在脈象和汗出的情況不一致,代表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是很明顯的。胡言亂語,代表意識喪失,意識喪失就代表要死了。現在出現三種死亡的徵兆,卻沒有一線生機,即使病情暫時好轉,最終也難逃一死。
這一段論述溫病,獨創了穀氣(食物精華)的理論。穀氣化為精,精氣旺盛才能產生汗液,這是身體內最珍貴的物質。穀氣是疾病發展的總樞紐,是生與死的界線。用一句話概括所有道理,誰又能忽略它呢?《內經》說,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所以能藏精氣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這樣藏精氣的人,外邪難以入侵,身體就像藥樹一樣,百病不生。如果不是這樣,冬天沒有好好養藏,春天溫病就會積累爆發,危及生命。早就應該做好預防準備,怎麼能像把泥沙丟棄一樣不重視呢?如果把精氣像泥沙一樣拋棄,之後就會腎虛嚴重,導致溫病死亡;脈象尺部(靠近手腕處)發熱嚴重,也會導致溫病死亡。穀氣一旦衰弱,轉輸功能不足,關閉了身體的通道,水穀難以運行,那就大勢已去了。
況且腎虛、尺部發熱,外感會傳入三陰經,熱上加熱。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三次,比正常人十二個時辰的脈象,又多了四次。三天的時間,縮短為兩天的變化,再加快脈搏就會衰弱而斷絕。所以胡言亂語、意識喪失、精氣衰竭就會死亡,都是這個原因。
上古、中古這兩位偉大的醫學聖賢,他們對醫理的理解如同出自同一人之手,無論正說反說,都變化無窮,讓人受益匪淺,各種醫理的根源,都閃耀著光輝。千年之後,竟然被後人當成廢物一樣對待,不研究不討論,真是讓人無奈啊!我已經七十五歲了,才開始覺得自己對醫理的理解障礙逐漸消除,其中的規律也越來越明顯。現在不說,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岐伯先師說陰陽交錯,交錯就是死亡。黃帝想聽他詳細解釋,岐伯卻只闡述穀氣的奧妙,談到陰陽交錯,就一言帶過,不再多說。
之前我對胸中的疑惑很多,現在才知道,如果明白了穀氣的道理,那麼陰陽是否交錯,就非常清楚了。我研究醫理多年,現在開始多說一些,而且會詳細解釋。上古時期,陽氣尚未和陰氣交錯,病證會比較輕;如果陽氣和陰氣交錯,病證會很嚴重,甚至死亡。中古時期,冬天如果受到寒邪傷害,春天一定會得溫病,病證會比較輕;如果冬天沒有好好藏精,導致腎虛、尺部發熱,病證會很嚴重,甚至死亡。聖賢的心法,就像天啟一樣,其精妙之處變化多端,越研究越能發現其中的奧秘。上古時期,太陽經和厥陰經互為配對,少陽經和少陰經互為配對,而陽明經和太陰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但它們的配對關係也是確定的。
中古時期,太陽經和少陰經一腑一臟,共同掌管身體的要害。太陽經主外,少陰經主內,太陽經掌管陽經的溫煦,少陰經掌管陰經的溫煦。太陽經和少陰經的氣機交錯,就會陰陽交錯而死亡。然而,這些道理就像掌上明珠一樣珍貴,卻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若隱若現,留給後人自己領悟,為何會變成絕學呢!岐伯先師,巧妙地解釋了千古以來的各種變化證候,看似互相矛盾,實則互相成就,有智慧的人都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何況是普通人呢?有人說,二陽經的病氣相搏,患上溫病會死,無法醫治,頂多只能活十天。這不過是陽經陽氣還沒有和陰氣相交的輕微證候,卻被說成無法醫治的重症,肯定有其更深層的道理。
說二陽經相搏,雖然還沒有進入陰經,但是溫病發展到這種程度,一定會死亡,無法醫治,最多只能多活十天。比起三天就死的陰經病證,只是稍微延長了一些時間而已。二陽經,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手經和足經都屬於陽明經,金土屬性乾燥剛烈,導致身體陽氣過盛而陰氣耗竭,胃中的穀氣和腸中的津液都將耗盡,乃至腸胃如同被火燒一般。就算能勉強延續幾天,最終也難逃一死。至於上古時期,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一陽一陰雖然不會互相錯亂,但卻會互相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