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會講篇

2. 會講《刺熱篇》溫論述上古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一會語錄

上古醫旨,其時首春,其證首溫,先師祖僦貸季所傳,先師岐伯述之者也。首引太陽之脈色,榮顴骨,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

凡十五句七十字,岐黃之庭,宗旨曉然,至後世則《內經》且闕,況上古乎!所以釋者極悖理。吾徒會講,首析其義焉。凡人有病,其色必徵於面,而熱病尤彰。《內經》本篇謂:肝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是五臟熱病色且先徵矣。

然五臟隱深,其色不宜外見,才見微色,隨刺俞穴,蚤瀉其熱,名曰治未病。待病治之,遲矣。《靈樞》謂:赤黑色,忽見,天庭大如拇指者,不病而卒死,劇則刺,非能挽矣。惟太陽經脈色顯而易見,初起熱徵於面,此時漫無凶咎。太陽脈色榮飾於顴,乃久邪內伏,其春發溫,必始太陽經脈,紅赤熱色,先見兩顴,如以採飾,熱之先徵也。榮飾之色止顴骨一處,不交他處,病之淺者也。

古經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少需聽其自解,此真訣也。大凡溫病,熱自內出,經氣先虛,雖汗之多未汗解,故云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太陽經氣虛者,必待午未,正陽杲日當空,群陰見睨,太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少陽經氣虛者,必待寅卯初旭,出震繼離,煥然一新,少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

注謂肝病待甲乙解,心病待丙丁解,此五臟經文與三陽經全不相涉。至於與厥陰脈爭見者死,咸謂外見太陽赤色,內應厥陰弦脈,此則如隔千山矣。秦漢以後,始分二十四脈,弦謂少陽可也,厥陰亦可也。大浮滑數入陽弦可,沉澀弱微入陰弦亦可也。弦脈陰陽兩屬,安得指為死脈,且三日之促耶?古義斷不其然,上古理脈色而通神明,謂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色以應日者,舉頭見日,隨處長安,晶光萬道,人身之色,無幽不燭,同也;脈以應月者,千江有水,千江月,地脈潛通,人身之脈,環會貫通,同也。脈榮顴骨,即色榮顴骨,才一見之,表裡兩符,豈非日月合璧耶?如太陽顴骨色脈同時解散,並不成溫熱病矣,病則色脈同時俱見矣。

太陽榮顴骨,少陽榮頰前,厥陰榮頰後,少陰榮兩頤,乃至十二經脈色,大絡、小絡隨病彰灼,一瘡一痤,色脈不相離也。道在下合五行休王,上副四時往來,何吾人自小之耶!所以太陽厥陰,陰陽同時並交榮飾,此才名為爭見。若只面呈一部,豈爭見乎!爭見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為主死;爭見青黑克賊,十死不救矣。蓋太陽水而生厥陰木,則發榮滋長,光華畢達,固有善無惡也。

白話文:

這是一段關於古代醫學對熱病診斷的討論,主要出自上古醫家的經驗,強調觀察臉部氣色來判斷病情。

古時候的醫理認為,春天容易出現溫病,最初的症狀會表現在臉上。最早的醫家,如僦貸季和岐伯,都認為要觀察太陽經的脈色。太陽經的氣色會反映在顴骨,如果顴骨出現紅潤光澤,但氣色沒有擴散開來,表示這個病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只要等待時機即可。如果太陽經的氣色和厥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表示病情嚴重,病人可能活不過三天,而且熱病會深入到腎臟。如果是少陽經的氣色,會反映在臉頰前側,同樣是熱病的表現。如果臉頰前側有氣色,但沒有擴散,也是只要等待時機,讓身體發汗即可。但是如果少陽經的氣色和少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則表示病人將會死亡。

古時候的醫家認為,人體有病,一定會反映在臉上,熱病尤其明顯。《內經》提到,肝熱會使右臉頰發紅,心熱會使臉部發紅,脾熱會使鼻子發紅,肺熱會使右臉頰發紅,腎熱會使下巴發紅。這些是五臟有熱的徵兆。但是五臟深藏在體內,不應該有明顯的氣色外顯,一旦出現微小的顏色變化,就要立即針刺相關的穴位,及早散熱,這就叫做「治未病」。等到病情嚴重才治療,就太遲了。

《靈樞》記載,如果臉上突然出現像拇指大小的紅黑色,表示病人會突然死亡,即使針刺也無法挽救。太陽經的脈色最容易觀察,熱病初期會反映在臉上,此時情況不嚴重。太陽經的氣色表現在顴骨,表示病邪潛伏已久,在春天發作成為溫病。初期會在顴骨出現紅色的氣色,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這種氣色只出現在顴骨,沒有擴散到其他地方,表示病情較輕。

古經說:「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意思是說,當氣色還沒擴散時,表示只要等待時機讓身體出汗就可以痊癒,這才是真正的訣竅。溫病是由內而外發出的熱,身體的經氣會先虛弱,所以即使出汗也不一定能完全痊癒,需要等待時機。太陽經氣虛的人,要等待午未時分,陽氣最盛的時候,讓病邪自然消散。少陽經氣虛的人,要等待寅卯時分,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讓病邪自然消散。

關於肝病等待甲乙日解,心病等待丙丁日解的說法,跟三陽經沒有關係。至於說「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有人認為是指臉上出現太陽經的紅色,同時體內出現厥陰經的弦脈,但這兩者差異太大,不可混為一談。秦漢之後,才出現二十四脈的說法,弦脈既可以是少陽經的脈象,也可以是厥陰經的脈象。弦脈可以是陽性的浮滑數脈,也可以是陰性的沉澀弱微脈,所以弦脈不能直接說是死脈,也不能說病患三天內就會死亡。古人認為診斷脈色非常重要,這是上天重視、先師傳授的醫理。氣色對應太陽,脈象對應月亮,要掌握其中的關鍵。

氣色對應太陽,就像抬頭就能看到太陽一樣,光芒照耀所有地方,人體內部的氣色也無所遁形。脈象對應月亮,就像千條河流都有月亮一樣,地下的脈絡和人體的脈絡互相連通。如果脈象表現在顴骨,氣色也表現在顴骨,表示表裡一致,就像日月合璧一樣。如果太陽經的顴骨氣色和脈象同時消散,就不會形成溫熱病;如果發病,則氣色和脈象會同時出現。

太陽經的氣色表現在顴骨,少陽經表現在臉頰前側,厥陰經表現在臉頰後側,少陰經表現在兩頰。十二經脈都有相應的氣色變化,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脈絡,都會隨著病情顯現。病灶的顏色和脈象是不可分割的。醫理要符合五行和四時的變化,不應該輕視。所以太陽經和厥陰經的陰陽之氣如果同時在臉上顯現,才叫做「爭見」。如果只是單純的臉部有氣色,不算「爭見」。爭見的氣色呈現赤紫色且凝滯晦暗,表示病情嚴重,已經到了將要死亡的地步。爭見的氣色如果呈現青黑色且像被剋制,表示十死無生。太陽屬水,可以滋生厥陰屬木,使之生長茂盛,光彩煥發,這樣才是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