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正在討論張仲景的《傷寒論》並重新編排了其中的397種治療方法。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我們正在深入探討和重新整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提出的397種治病療法。
2. 尚論春三月溫症大意
仲景書詳於治傷寒,略於治溫,以法度俱錯出於治傷寒中耳。後人未解義例,故春溫一症,漫無成法可師,而況觸冒寒邪之病少,感發溫氣之病多,寒病之傷人什之三,溫病之傷人什之七,古今缺典,莫此為大。昌特會《內經》之旨,以暢發仲景不宣之奧,然僭竊無似矣。
厥旨維何?《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既冬傷於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時病發,此一大例也。舉此三例以論溫症而詳其治,然後與三陽、三陰之例,先後同符。蓋冬傷於寒,邪藏肌膚,即邪中三陽之謂也。
冬不藏精,邪入陰臟,即邪中三陰之謂也。陽分之邪淺而易療,陰分之邪深而難愈。所以病溫之人,有發表三五次而外症不除者,攻裡三五次,而內症不除者,源遠流長。少減復劇。以為在表也,又似在裡;以為在裡也,又似在表,用溫熱則陰立亡,用寒涼則陽隨絕。凡傷寒之種種危候,溫症皆得有之,亦以正虛邪盛,不能勝其任耳。
至於熱症,尤為十中八九,緣真陰為熱邪久耗,無以制亢陽,而燎原不熄也。以故病溫之人,邪退而陰氣猶存一線者,方可得生。然多骨瘦皮乾,津枯肉爍,經年善調,始復未病之體,實緣醫者於此一症,茫然不識病之所在,用藥不當,邪無從解,留連展轉,莫必其命。昌之目擊心傷者久之,茲特出手眼以印正先人之法則,祈以永登斯人於壽域。
後有作者,諒必不以為狂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張仲景的醫書詳細描述瞭如何治療傷寒,但對於溫病的治療方法則較為簡略,因為他認為兩者的治療原則是相通的,都可在治療傷寒的方法中找到。然而後世的人並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義理和例子,因此對於春季溫病,一直缺乏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法可以學習。而且,遭受寒邪侵襲的病人比受溫邪影響的要少,寒病對人的傷害只佔三成,而溫病卻佔了七成,這是自古以來醫學上的一大缺失。因此,我特別想結合《黃帝內經》的理念,來闡釋仲景未曾明說的深奧道理,雖然我自知能力有限,恐有不周之處。
那具體的理論是什麼呢?根據《內經》所說,冬季如果受到寒冷侵襲,到了春天就會患溫病,這是一個重要的例子;另外,如果冬季時精氣未能好好儲藏,那麼春天也會生病溫病,這也是另一個重要的例子;再者,如果冬天既受了寒,又沒有好好保養精氣,到了春天,這些問題可能同時爆發,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例子。我們可以從這三個例子來討論溫病的性質及治療方法,這樣才能與三陽、三陰的理論相符合。因為冬天受寒,寒邪就會潛伏在肌膚中,這就是所謂的「邪中三陽」;而冬天如果精氣不足,寒邪就會進入體內的陰臟,這就是所謂的「邪中三陰」。陽分的邪氣比較淺,容易治療,而陰分的邪氣較深,難以根除。
所以,有些溫病患者,即使發汗多次,外面的病症仍無法消除;或者即使攻裡多次,裡面的病症仍無法解除。這就像河流一樣,源頭的水很多,下游的水自然也多。病情稍微好一點,就又會變得更嚴重。你以為病在表面,但又好像在體內;你以為病在體內,但又好像在表面。如果使用溫熱的藥物,體內的陰氣就會立即消失;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體內的陽氣就會立刻消逝。所有傷寒的危險徵兆,溫病都有可能出現,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邪氣旺盛,身體無法應付。
至於熱病,更是常見,因為體內的真陰被熱邪長期消耗,無法抑制過旺的陽氣,就像野火無法熄滅。因此,對於患有溫病的人來說,只有當邪氣退去,體內的陰氣還能留存一絲,纔有可能活下來。然而,他們大多骨瘦如柴,皮膚乾燥,津液枯竭,肌肉焦黑,即使經過一年的精心調理,才能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這都是因為醫生對於這種疾病茫然不知所措,用藥不當,導致邪氣無法排除,病情反覆,生死難料。我看到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現在我特別想提供我的見解,以修正前人的法則,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延年益壽。
將來如果有更好的醫學家出現,相信他們一定不會認為我的想法是荒謬的。
3. 溫症上篇
謹將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定為一大例
冬傷於寒,藏於肌膚,感春月之溫氣而始發。肌膚者,陽明胃經之所主也。陽明經中久郁之熱,一旦發出而外達於太陽:有略惡寒而即發熱者,有大熱而全不惡寒者,有表未除而里已先實者,有邪久住太陽一經者,有從陽明而外達於太陽者,有從太陽復傳陽明不傳他經者,有自三陰傳入胃腑者,有從太陽循經偏傳三陰,如冬月傷寒之例者。大率太陽、陽明二經,是邪所蟠據之地。
在太陽則寒傷營之症,十不一見;在陽明則譫語、發癍、衄血、蓄血、發黃、脾約等熱症每每兼見。而凡發表不遠熱之法,適以增溫病之困厄耳,況於治太陽經之症,其法度不與冬月相同。蓋春月風傷衛之症或有之,而寒傷營之症則無矣。且由陽明而達太陽者,多不盡由太陽而陽明、少陽也。
似此則溫症之分經用法,比之傷寒大有不同。而世方屈指云,某日某經。某日傳經已盡,究竟於受病之經不能摸索,以求良治。所謂一盲而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也。冤哉生命,古今誠一莫控矣!
按溫熱病,亦有先見表症,而後傳裡者。蓋溫熱自內達外,熱鬱腠里,不得外泄,遂復還里而成可攻之症,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傷寒從表而始,故誤攻而生變者多。溫症未必從表始,故攻之亦不為大變。然鬱熱必從外泄為易,誤攻而引邪深入,終非法也。
按溫熱病,表症間見,而里病為多,故少有不渴者,法當以治里為主,而解肌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其間有誤攻裡而致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症,邪純在表,未入於裡故也,不可與溫熱病同論。
①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仲景原文
昌按:溫者,春令之氣也。冬夏秋雖有氣溫之日,不如春令之正且久也。不惡寒三字,內有奧義。蓋時令至春,則為厥陰風木主事,而與太陽之寒水不相涉矣。故經雖從太陽,而症則從春令而不惡寒也。
再按:溫病或有新中風寒者,或有表氣虛不禁風寒者。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又不可因是遂指為非溫病也。然即有之,亦必微而不甚,除太陽一經,則必無之矣。
②形作似也。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非傷寒矣。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所以渴也。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原文
風性弱緩,故脈亦弱。弱者發熱,即《內經》諸弱發熱之義也。脈既浮,當以汗解之,使汗出而愈。取解肌,不取發汗之意。
按:溫熱病原無風傷衛、寒傷營之例,原無取於桂枝、麻黃二方也。表藥中,即敗毒散、參蘇飲等方,亦止可用於春氣未熱之時。若過時而發之,溫病、暑病,尚嫌其藥性之帶溫,況於桂、麻之辛熱乎!然仲景不言桂、麻為不可用者有二說焉:一者,以剔出桂麻,則三陰絕無表藥也;一者,以桂、麻用之不當,在冬月已屢致戒,春月更無可贅也。後之紛紛訾議桂麻之熱者,未嘗計及於冬不藏精之治耳,惟知春夏有不得不用也。
白話文:
[溫症上篇]
謹記,冬天因寒邪侵襲而受傷,到了春天一定會引發溫病,這是一個重要的規律。
冬天的寒邪會潛藏在皮膚肌肉之中,等到春天溫熱的氣息來臨,才會開始發作。皮膚肌肉是陽明胃經所主管的區域。陽明經脈中積蓄已久的熱,一旦爆發出來,會向外傳導到太陽經。有的病人稍微怕冷就立刻發燒;有的則是高燒不退,完全不怕冷;有的病人表面症狀還沒解除,體內就已經出現實熱證;有的邪氣長期停留在太陽經;有的從陽明經向外傳到太陽經;有的從太陽經又傳回陽明經,但不傳到其他經脈;有的從三陰經傳入胃腑;有的則像冬天受寒一樣,從太陽經按順序傳到三陰經。總的來說,太陽經和陽明經是邪氣最容易盤踞的地方。
在太陽經,因為寒邪傷到營血而引起的疾病,十次之中難得見到一次;而在陽明經,則常見譫語、發斑、流鼻血、蓄血、發黃、脾約等熱性症狀。如果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溫病,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更何況在治療太陽經的疾病時,治療方法和冬天並不相同。春天可能會發生風邪侵襲衛氣的疾病,但不會有寒邪傷害營血的情況。而且,從陽明經傳到太陽經的情況比較常見,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少陽經的則比較少。
由此可見,溫病的辨經治療和傷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現在的醫生只知道依照日子來判斷病邪在哪條經脈,說什麼某一天是哪條經脈,過了幾天就說經脈傳遍了,完全不了解病邪究竟在哪裡,怎麼可能找到好的治療方法呢?這就像一個盲人帶著一群盲人,一起掉進火坑一樣。可悲的是,生命如此脆弱,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
溫熱病也可能先出現表面症狀,然後才傳入體內。這是因為溫熱之邪由內向外發散,熱邪鬱積在肌肉紋理之間,無法向外排出,才會又轉回體內,形成可以用攻下的症狀,不像傷寒是由表及裡的過程。傷寒是由表及裡,所以如果誤用攻下的方法會產生很多變化。溫病不一定從表面開始,所以攻下後不一定會有大的變化。然而,鬱積的熱邪最好還是讓它向外發散比較容易痊癒。誤用攻下方法會導致邪氣深入體內,這終究不是正確的方法。
溫熱病,表面症狀偶爾會出現,但體內疾病比較多,所以很少有不口渴的,治療原則應該以調理體內為主,同時兼顧疏散肌表。有時候,調理體內,表面症狀也會自然解除。其中,有因為誤用攻下方法而導致疾病加重的,是因為春夏時節突然受到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疫病,邪氣完全在表面,沒有進入體內,所以不能和溫熱病相提並論。
[第一點:太陽病,發燒且口渴,但不怕冷,這是溫病。](張仲景的原文)
**我的見解:**溫,指的是春天的氣息。雖然冬天、夏天、秋天也有溫暖的日子,但都比不上春天的溫暖來得持久。不怕冷這三個字,其中含有深奧的道理。因為時令到了春天,厥陰風木當令,和太陽寒水沒有關係。所以雖然病邪在太陽經,但症狀卻符合春天的氣候,因此不怕冷。
**再進一步說明:**溫病有可能是剛受風寒侵襲,也可能因為體表氣虛而不能抵禦風寒。衛氣虛弱就會怕風,營血虛弱就會怕冷。但不能因此就說這不是溫病。即使有這種情況,也必定是輕微而不嚴重的,除了太陽經,其他經脈一定不會出現怕冷的症狀。
[第二點:看起來好像是傷寒,但脈象不緊繃而是虛弱,這就不是傷寒了。虛弱的脈象一定會口渴。用火烤過的人一定會胡言亂語。脈象虛弱發熱所以會口渴。脈浮,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原文)
風的特性是虛弱、舒緩,所以脈象也虛弱。虛弱導致發熱,這和《內經》中提到的「虛弱導致發熱」是一致的。脈象既然是浮脈,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讓汗發出來病就會好。這裡的「發汗」是解肌的意思,而不是發汗過度的意思。
**總結:**溫熱病原本就沒有風傷衛氣、寒傷營血的情況,所以原本就不適合用桂枝、麻黃這兩張方子。在發散表邪的藥物中,像敗毒散、參蘇飲等方子,也只適用於春天還不太熱的時候。如果已經過了這個時節,發生的溫病、暑病,還嫌這些藥物藥性帶溫,更何況是桂枝、麻黃這種辛熱的藥物呢?然而,張仲景沒有說桂枝、麻黃完全不能用,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把桂枝、麻黃排除在外,三陰經就沒有可以發散表邪的藥物了;第二,桂枝、麻黃的使用不當,在冬天就已經造成了很多戒惕,春天更不需要多說了。後世很多人都在批評桂枝、麻黃的熱性,卻沒有考慮到冬天沒有養精的後果,只知道春夏有些時候不得不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