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

2. 尚論春三月溫症大意

仲景書詳於治傷寒,略於治溫,以法度俱錯出於治傷寒中耳。後人未解義例,故春溫一症,漫無成法可師,而況觸冒寒邪之病少,感發溫氣之病多,寒病之傷人什之三,溫病之傷人什之七,古今缺典,莫此為大。昌特會《內經》之旨,以暢發仲景不宣之奧,然僭竊無似矣。

厥旨維何?《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既冬傷於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時病發,此一大例也。舉此三例以論溫症而詳其治,然後與三陽、三陰之例,先後同符。蓋冬傷於寒,邪藏肌膚,即邪中三陽之謂也。

冬不藏精,邪入陰臟,即邪中三陰之謂也。陽分之邪淺而易療,陰分之邪深而難愈。所以病溫之人,有發表三五次而外症不除者,攻裡三五次,而內症不除者,源遠流長。少減復劇。以為在表也,又似在裡;以為在裡也,又似在表,用溫熱則陰立亡,用寒涼則陽隨絕。凡傷寒之種種危候,溫症皆得有之,亦以正虛邪盛,不能勝其任耳。

至於熱症,尤為十中八九,緣真陰為熱邪久耗,無以制亢陽,而燎原不熄也。以故病溫之人,邪退而陰氣猶存一線者,方可得生。然多骨瘦皮乾,津枯肉爍,經年善調,始復未病之體,實緣醫者於此一症,茫然不識病之所在,用藥不當,邪無從解,留連展轉,莫必其命。昌之目擊心傷者久之,茲特出手眼以印正先人之法則,祈以永登斯人於壽域。

後有作者,諒必不以為狂誕也。

3. 溫症上篇

謹將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定為一大例

冬傷於寒,藏於肌膚,感春月之溫氣而始發。肌膚者,陽明胃經之所主也。陽明經中久郁之熱,一旦發出而外達於太陽:有略惡寒而即發熱者,有大熱而全不惡寒者,有表未除而里已先實者,有邪久住太陽一經者,有從陽明而外達於太陽者,有從太陽復傳陽明不傳他經者,有自三陰傳入胃腑者,有從太陽循經偏傳三陰,如冬月傷寒之例者。大率太陽、陽明二經,是邪所蟠據之地。

在太陽則寒傷營之症,十不一見;在陽明則譫語、發癍、衄血、蓄血、發黃、脾約等熱症每每兼見。而凡發表不遠熱之法,適以增溫病之困厄耳,況於治太陽經之症,其法度不與冬月相同。蓋春月風傷衛之症或有之,而寒傷營之症則無矣。且由陽明而達太陽者,多不盡由太陽而陽明、少陽也。

似此則溫症之分經用法,比之傷寒大有不同。而世方屈指云,某日某經。某日傳經已盡,究竟於受病之經不能摸索,以求良治。所謂一盲而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也。冤哉生命,古今誠一莫控矣!

按溫熱病,亦有先見表症,而後傳裡者。蓋溫熱自內達外,熱鬱腠里,不得外泄,遂復還里而成可攻之症,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傷寒從表而始,故誤攻而生變者多。溫症未必從表始,故攻之亦不為大變。然鬱熱必從外泄為易,誤攻而引邪深入,終非法也。

按溫熱病,表症間見,而里病為多,故少有不渴者,法當以治里為主,而解肌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其間有誤攻裡而致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症,邪純在表,未入於裡故也,不可與溫熱病同論。

①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仲景原文

昌按:溫者,春令之氣也。冬夏秋雖有氣溫之日,不如春令之正且久也。不惡寒三字,內有奧義。蓋時令至春,則為厥陰風木主事,而與太陽之寒水不相涉矣。故經雖從太陽,而症則從春令而不惡寒也。

再按:溫病或有新中風寒者,或有表氣虛不禁風寒者。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又不可因是遂指為非溫病也。然即有之,亦必微而不甚,除太陽一經,則必無之矣。

②形作似也。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非傷寒矣。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所以渴也。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原文

風性弱緩,故脈亦弱。弱者發熱,即《內經》諸弱發熱之義也。脈既浮,當以汗解之,使汗出而愈。取解肌,不取發汗之意。

按:溫熱病原無風傷衛、寒傷營之例,原無取於桂枝麻黃二方也。表藥中,即敗毒散參蘇飲等方,亦止可用於春氣未熱之時。若過時而發之,溫病、暑病,尚嫌其藥性之帶溫,況於桂、麻之辛熱乎!然仲景不言桂、麻為不可用者有二說焉:一者,以剔出桂麻,則三陰絕無表藥也;一者,以桂、麻用之不當,在冬月已屢致戒,春月更無可贅也。後之紛紛訾議桂麻之熱者,未嘗計及於冬不藏精之治耳,惟知春夏有不得不用也。

庶知仲景立方之神哉!

③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原文

脈浮熱甚,邪氣勝也。邪氣勝則實,反灸之,是實以虛治也。血隨火炎而妄逆,在所必至矣。咽燥者,火勢上逼,枯涸之應耳。若是少陰見症,當不止此一端,故不入冬不藏精一例。

④病如桂枝症,似乎中風。頭不痛,項不強,則太陽無外入之邪而非中風。寸脈微浮,則邪自內出而不當過表。胸中痞硬,痰涎塞膈。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胸中有塞也。當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文

昌按:仲景不曰病似中風症,而曰病如桂枝症者,恐後人誤以治溫一例,混入太陽中風之例而滋擾,故更換其名也。吐法多用梔豉湯,此用瓜蒂散者,取其吐頑痰而快膈,湧風涎而逐水也。有痰而誤發汗,徒亡津液,胃中空虛,蛔失所養,故悖逆而上出也。

⑤病人手足厥冷,似涉厥陰。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非厥陰也。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原文

按:此症乃痰邪自內而作,即四症類傷寒之瘧症也。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表實裡虛。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表虛里實。此以互合之表裡言,設合藏府而統言之,則皆謂之表矣。

⑥病在陽,表未罷,熱未除。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熱邪為水寒所制。服文蛤散;鹹寒利水。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兩寒相摶。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寒結重者。原文

按:病在陽則不兼陰可知,正合第一例也。

⑦病人臟無他病,裡氣和也。時發熱,或然或不然。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胃氣不和也,先其時未發熱之時。發汗則愈,宜桂枝主之。原文

⑧病常自汗出,無時不然。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原文

按:臟無他病,但衛氣不和,亦陽病而陰不病之例也。

再按:春溫之症,由肌肉而外達於皮膚,則太陽膀胱經之邪傳自陽明胃經,與冬月外受之風寒,始先便中太陽,而傷其營衛者,迥乎不同。故此但言衛氣不與營和,其無太過可知也。既衛不與營和,當用麻黃。乃但用桂枝者,可見溫症中發汗之法,皆用解肌。蓋久郁之邪,一解肌則自散,若大汗而重傷津液,反變起矣,此先聖用法之大關也。

⑨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原文

昌按:發汗而令陽微,誤之甚也。陽微則胃中虛冷,而脈反數者,不過客熱之微,溫其胃,而客熱不留,斯脈不數矣。

再按:此但言胃中之陽微,與不藏精之真陽微弱者不同。

⑩病人煩熱,太陽也。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陽明。宜下之;脈浮虛者,太陽。宜發汗。下之,宜承氣湯;若汗之,宜桂枝湯。原文

(11)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原文

昌按:此一條,垂戒雖在溫症項下,然不專為溫症而設,所以不言症,而但言脈也。脈見微數,則是陰虛而陽熾,重以火力追逐其血,有筋骨焦傷已耳。今世之灼艾者,不識亦辨脈之微數否耶?其為陰虛火勝之人,漫用灸法者何耶?

(12)病人耳聾無聞者,以重發汗虛故也。原文

此與傷寒耳聾為少陽邪盛者迥異,益見溫症禁過汗也。

(13)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大便硬也。原文

(14)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原文

(15)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原文

昌按:仲景治溫症,凡用表法,皆用桂枝湯,以示微發於不發之意也。凡用下法,皆用大承氣湯,以示急下無所疑之意也。不知者,鮮不以為表在所輕,而里在所重,殊大不然,蓋表裡無可軒輊。所以然者,只慮熱邪久據陽明,胃中津液先傷,故當汗而惟恐過於汗,反重傷其津液。當下而惟恐不急於下,以亟存其津液也。

(16)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此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為逆。原文

觀此,則溫症比傷寒太陽經之變症為差減,而汗下之次第,亦為不同矣。

(17)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和者,必自愈。原文

觀此,則溫病之人素無內傷及不藏精之類者,為易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