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一 (2)
卷一 (2)
1. 溫症上篇
庶知仲景立方之神哉!
③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原文
脈浮熱甚,邪氣勝也。邪氣勝則實,反灸之,是實以虛治也。血隨火炎而妄逆,在所必至矣。咽燥者,火勢上逼,枯涸之應耳。若是少陰見症,當不止此一端,故不入冬不藏精一例。
④病如桂枝症,似乎中風。頭不痛,項不強,則太陽無外入之邪而非中風。寸脈微浮,則邪自內出而不當過表。胸中痞硬,痰涎塞膈。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胸中有塞也。當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文
昌按:仲景不曰病似中風症,而曰病如桂枝症者,恐後人誤以治溫一例,混入太陽中風之例而滋擾,故更換其名也。吐法多用梔豉湯,此用瓜蒂散者,取其吐頑痰而快膈,湧風涎而逐水也。有痰而誤發汗,徒亡津液,胃中空虛,蛔失所養,故悖逆而上出也。
⑤病人手足厥冷,似涉厥陰。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非厥陰也。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原文
按:此症乃痰邪自內而作,即四症類傷寒之瘧症也。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表實裡虛。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表虛里實。此以互合之表裡言,設合藏府而統言之,則皆謂之表矣。
⑥病在陽,表未罷,熱未除。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熱邪為水寒所制。服文蛤散;鹹寒利水。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兩寒相摶。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寒結重者。原文
按:病在陽則不兼陰可知,正合第一例也。
⑦病人臟無他病,裡氣和也。時發熱,或然或不然。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胃氣不和也,先其時未發熱之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原文
⑧病常自汗出,無時不然。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原文
按:臟無他病,但衛氣不和,亦陽病而陰不病之例也。
再按:春溫之症,由肌肉而外達於皮膚,則太陽膀胱經之邪傳自陽明胃經,與冬月外受之風寒,始先便中太陽,而傷其營衛者,迥乎不同。故此但言衛氣不與營和,其無太過可知也。既衛不與營和,當用麻黃。乃但用桂枝者,可見溫症中發汗之法,皆用解肌。蓋久郁之邪,一解肌則自散,若大汗而重傷津液,反變起矣,此先聖用法之大關也。
⑨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原文
白話文:
溫症上篇
真是要佩服張仲景立方的精妙啊!
③脈象浮而發熱厲害,反而用灸法治療,這是因為病情屬於實證。用虛證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實證,由於灸法助長了體內的火氣,必然導致咽喉乾燥、吐血。脈象浮而發熱厲害,是邪氣盛的表現。邪氣盛則為實證,反而用灸法,這是用虛證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實證。血液隨著火氣旺盛而逆亂,這是必然的結果。咽喉乾燥,是火氣上衝,導致津液枯竭的表現。如果是少陰經的症狀,就不止這些表現,所以不符合「冬季不藏精」的道理。
④病情類似桂枝湯證治的疾病,看起來像中風。但頭不痛、頸項不僵硬,說明太陽經沒有外邪入侵,並非中風。寸脈微微浮起,說明邪氣從內部出來,沒有侵犯到表層。胸部痞悶堅硬,痰涎阻塞膈肌,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阻塞的表現。應該採用吐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病人如果本來有寒症,又再次發汗,胃中寒冷,必然會吐出蛔蟲。
[註釋] 張仲景不說「病情像中風」,而說「病情像桂枝湯證治的疾病」,是擔心後人誤以為是溫病的一種,混淆到太陽中風的範疇而造成困擾,所以更換了名稱。吐法多用梔子豉湯,這裡使用瓜蒂散,是為了吐出頑固的痰液,使膈肌舒暢,排出風涎,利水消腫。如果有痰,又錯誤地使用發汗法,則會徒然損耗津液,胃中空虛,蛔蟲失去營養,就會逆流而上。
⑤病人手腳厥冷,好像犯了厥陰病。但脈象時而緊緊的,說明邪氣結聚在胸中,並非厥陰病。心中飽滿而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說明病在胸中,應該使用吐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
[註釋] 這個症狀是痰邪從內部產生,就像傷寒四種症狀裡面的瘧疾一樣。張仲景說:「病人全身發熱卻想靠近衣物,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是表實裡虛。「病人全身發冷卻不想靠近衣物,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這是表虛裡實。這是從表裡互補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從臟腑的結合來整體說明,都叫做表證。
⑥疾病在陽經,表證未解,熱邪未除。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卻反而用冷水澆灌,熱邪被寒邪所遏制而無法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又不渴,這是熱邪被水寒所抑制的表現。服用文蛤散,因為它鹹寒能利水。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寒邪實證阻塞胸部,沒有發熱症狀,這是兩種寒邪相互搏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寒邪阻塞嚴重者。
[註釋] 疾病在陽經,則不兼陰證,這是可以知道的,這和第一個案例是一樣的。
⑦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裡氣平和。時而發熱,時而又不發熱。自汗不止,這說明胃氣不和。在發熱之前,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病情就會好轉,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⑧病人經常自汗,沒有時候不汗。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營氣平和,外邪不協調,因為衛氣不能與營氣協調,所以才會自汗。因為營氣在脈內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再次發汗,營衛調和則病癒,可以使用桂枝湯。
[註釋] 內臟沒有其他疾病,只是衛氣不和,也是陽病而沒有陰證的例子。
[再註釋] 春溫的症狀,從肌肉擴散到皮膚,說明太陽膀胱經的邪氣是從陽明胃經傳來的,這和冬天從外界侵入的風寒,一開始就侵犯太陽經,損傷營衛的狀況,完全不同。所以這裡只說衛氣不和營氣,說明沒有太過。既然衛氣不和營氣,應該用麻黃,卻只用桂枝,可以看出溫病中發汗的方法,都是用解肌的方法。久積的邪氣,只要解肌就會自行消散,如果大汗傷了津液,反而會使病情惡化,這是古代聖賢用藥的大原則。
⑨病人脈象數,數脈代表熱,應該消化食物進食,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使用發汗的方法導致陽氣虛弱,膈肌氣虛,脈象才數。數脈是客熱的表現,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寒所以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