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春溫下篇諸方

茲篇得十五法,連前共三十法,合前四卷,共足三百九十七法。

桂枝領邪一法

桂枝加生地湯

清表溫中一法

桂枝加人參湯

清陽瀉火一法

桂枝加大黃湯

脈浮先表一法

桂枝

先溫後表一法

治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先用四逆湯,急救其里。救後,清便自調,但身痛者,隨用桂枝湯,急救其表。此見下多,則陰邪亦從陰解,故溫後但解其陽邪,不必兼陰為治。

白話文:

這篇文章包含了十五種治療方法,連同之前的共計三十種,總共有四卷,總計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

  1. 桂枝領邪法:使用桂枝加生地湯進行治療。

  2. 清表溫中法:使用桂枝加人參湯進行治療。

  3. 清陽瀉火法:使用桂枝加大黃湯進行治療。

  4. 脈浮先表法:只使用桂枝進行治療。

  5. 先溫後表法:針對腹瀉清穀不斷且身體疼痛的情況,首先使用四逆湯來急救體內的陰邪。在急救陰邪後,如果大便自行調節正常,但仍然感到身體疼痛,則接續使用桂枝湯來急救體表的陽邪。這顯示下部的病態較為嚴重,因此先溫暖體內的陰邪,只需處理陽邪即可,不一定需要同時兼顧陰邪的治療。

溫經止汗一法

桂枝加附子湯

汗後惡寒一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收陰固陽表虛。

下後惡寒一法

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陽虛。

汗後惡熱一法

調胃承氣湯胃中干實。

汗后里虛一法

桂枝新加湯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汗後發悸二法

桂枝甘草湯治心下悸,欲得人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

白話文:

溫經止汗一法

桂枝加附子湯:可用於治療溫經止汗。

汗後惡寒一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可用於治療汗後惡寒,此法收斂陰氣,固護陽氣,適用於表虛者。

下後惡寒一法

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可用於治療下後惡寒,此法適合陽虛者。

汗後惡熱一法

調胃承氣湯:可用於治療汗後惡熱,此法適用於胃中燥熱者。

汗後里虛一法

桂枝新加湯:可用於治療汗後身疼痛,脈沉遲,適用於里虛者。

汗後發悸二法

桂枝甘草湯:可用於治療心下悸,且想要人按壓的症狀。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可用於治療臍下悸。

汗後腹脹一法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晝夜靜躁一法

汗下後,表虛惡寒,裡虛脈微細,日輕夜重者,以救陰為主,宜桂枝加紅花湯。

日重夜輕,身無大熱者,以救陽為主,宜乾薑附子湯。

誤汗變逆一法

本脈浮而症見汗出、心煩、微寒、腳攣之候,才服桂枝湯,即便厥冷、咽乾、煩躁、吐逆者,乃陽虛而陰獨盛也。先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俟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行陰寒凝滯之血,以伸其腳。若陽虛陰盛,其變愈大者,但用四逆湯,以溫經回陽,而不兼陰為治也。

白話文:

汗後腹脹一個方劑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晝夜靜躁一個方劑

汗下後,表虛怕冷,裡虛脈細弱,白天症狀較輕,晚上症狀較重者,以補陰為主,適合桂枝加紅花湯。

白天症狀較重,晚上症狀較輕,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者,以補陽為主,適合乾薑附子湯。

誤汗變逆一個方劑

原先脈浮而出現出汗、煩躁、輕微發冷、腳抽筋等症狀,服用了桂枝湯後,立刻出現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反胃等症狀,這是陽虛而陰太盛的緣故。先服用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等到厥症好轉、腳變溫,再服用芍藥甘草湯,化解凝滯在陰寒處的血,以緩解抽筋。如果陽虛陰盛的症狀更嚴重,只需要使用四逆湯,溫暖經脈、回補陽氣,不兼顧治療陰證。

2. 附辨溫症合偶感之客邪,以明理而闢謬

諸家方書,謂溫症之外,復有四症:一曰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一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一曰陽脈濡弱,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一曰陽脈濡弱,陰脈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據其援脈以辨症而為治溫者,推廣其端,似乎新奇可喜,詎知辭不達意,徒足炫人。

所以後人一得之長,迥不及於古人,此等處關係病機最鉅,昌不得不並明其理焉。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各主一氣者,其常也。然天氣不可以長拘,所以夏氣亦有清涼之時,冬氣亦有燠熱之時,凡此皆謂之客氣也。本溫症而重感於寒,其病即兼冬氣而為溫瘧;本溫瘧而重感於熱,其病即兼夏氣而為溫毒;本溫症而重感於時行不正之氣,其病即兼不正之氣而為溫疫。

白話文:

許多醫書都說,溫病除了本身的症狀之外,還有四種變症:

第一種是脈象陰陽都旺盛,卻又再次受寒,就會變成溫瘧;第二種是陽脈浮滑,陰脈虛弱,如果再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第三種是陽脈虛弱,陰脈強盛,如果再遇到溫熱,就會變成溫毒;第四種是陽脈虛弱,陰脈虛弱,如果再遇到溫氣,就會變成溫疫。

這些書藉利用脈象來辨別病症,並據此治療溫病,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新奇,令人欣喜。但實際上他們說得並不準確,只是為了炫耀而已。

所以後人學到了一些皮毛,卻遠不如古人精通。這些觀點關係到病機的核心,我不得不把道理說清楚。

一般來說,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四個季節各有其主導的氣候,這是常理。但天氣並不總是固定的,所以夏天也會出現涼爽的時候,冬天也會出現溫熱的時候,這些不尋常的氣候就叫做客氣。

溫病本身如果再次受寒,就會兼具冬天的寒氣,變成溫瘧;溫瘧本身如果再次受熱,就會兼具夏天的熱氣,變成溫毒;溫病本身如果再次受時行不正之氣影響,就會兼具不正之氣,變成溫疫。

原無所變也,乃謂某病忽變某病,不令人炫,而且駭乎!又且長夏之濕氣,春分後早已先動,最能與溫氣相合,而為濕溫之症,何以四症內反不並舉?又且溫瘧一症,《內經》明說是冬月邪入骨髓,至春夏始發,何得妄說春月重感於寒?又且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一症,頭上安頭,夢中說夢,尤為無識。蓋春月厥陰風木主事,與時令之溫不得分之為兩,凡感而病者,皆為風溫之病也。

即如初春之時,地氣未上升,無濕之可言也;天氣尚微寒,無毒之可言也;時令正清和,無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繫於風。倘除風溫另為一症,則所以病溫之故為何故耶?試觀仲景於冬月之病,悉以為寒之名統之,其觱發之風寒,栗烈之寒氣,總為一寒。則春月之風寒、風熱、風濕總為一風,並可知也。

白話文:

原本病症沒有變化,卻突然從某病變成另一病,令人驚訝不已!而且,長夏的濕氣在春分後早已開始活動,最能和溫熱之氣結合,形成濕溫的症狀,為何四種症狀中反而沒有同時提到?此外,溫瘧一症,《內經》明確指出是冬天邪氣侵入骨髓,到了春夏才會發作,怎麼能胡亂說成是春天再次感受寒氣所致?又加上接觸風邪,變成了風溫一症,這簡直是胡言亂語。因為春天屬於厥陰風木當令,與時令之溫本是一體,凡是感受風寒而生病的,都是風溫之病。

就好像初春時節,地氣尚未上升,根本談不上濕氣;天氣仍然微寒,不存在毒邪;時令正值清和,也不會有瘟疫。所以導致疾病的,全繫於風。如果把風溫另外當成一種症狀,那麼溫病的成因是什麼呢?試看仲景對冬月之病,都以寒字統稱,其中的風寒、寒氣,總稱為寒。那麼,春月之風寒、風熱、風濕,總稱為風,也是可以理解的。

夫風無定體者也,在八方則從八方,在四時則從四時。春之風溫,夏之風熱,秋之風涼,冬之風寒,此自然之事也。仲景於溫症,篇首即特揭風溫之名,以綱眾目,其晰義之精,為何如耶!顯明道理,一經後人之手,便將風與溫分之為二,況於精微之奧乎!茲特辨之,以見治溫之法,原為切近平易,而非有奇特也。

溫瘧主治

溫瘧病,脈尺寸俱盛,先熱後寒者,宜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者,宜小柴胡加桂湯。

但寒不熱者,宜柴胡加桂薑湯。

白話文:

風性不定,無固定形態,它會隨著方向和季節而變化。春天風溫和,夏天風炎熱,秋天風涼爽,冬天風寒冷,這是自然規律。仲景在《溫病論》中,一開始就明確提出「風溫」這個概念,作為綱領統攝其他病症,其論述精確,為何要把它分開?明明道理清晰,卻被後人將「風」和「溫」分開,更何況那些精微深奧的道理呢!現在特地說明這一點,讓大家明白治療溫病的方法,本來就平易近人,並無奇特之處。

溫瘧病,脈象浮大,先發熱後發冷的,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先發冷後發熱的,應該服用小柴胡加桂湯。

只有發冷不發熱的,應該用柴胡加桂薑湯。

但熱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湯。

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宜五苓散。

溫毒主治

溫毒為病最重,溫毒必發班,宜病機。竹葉石膏湯、玄參升麻湯、黑膏。清氣涼血。

溫疫主治,人參敗毒散

溫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外邪內熾,莫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目前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表藥中宜用人參,以領出其邪,《寓意草》中論之已悉,茲不復贅。

白話文:

但是發熱不發冷的,宜用白虎湯加桂皮。

出汗、煩渴多、小便赤黃、過去曾有瘴氣或水土不服的症狀,嘔吐嚴重的,宜用五苓散。

溫毒主治

溫毒的症狀最嚴重,溫毒必定會發出疹子,宜根據病機使用竹葉石膏湯、玄參升麻湯、黑膏等,來清除暑氣、涼血。

溫疫主治,人參敗毒散

溫疫病是陽脈濡弱,正氣虛;陰脈弦緊,邪氣盛。正虛邪盛,就會讓外邪內熾,無法解散,病就會纏身為患,而現在不注重養生的人,遇到這種氣息,會更容易被傳染。所以表症藥物中要使用人參,來帶出邪氣,寓意草中已經講得很詳細了,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