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一 (3)
卷一 (3)
1. 溫症上篇
昌按:發汗而令陽微,誤之甚也。陽微則胃中虛冷,而脈反數者,不過客熱之微,溫其胃,而客熱不留,斯脈不數矣。
再按:此但言胃中之陽微,與不藏精之真陽微弱者不同。
⑩病人煩熱,太陽也。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陽明。宜下之;脈浮虛者,太陽。宜發汗。下之,宜承氣湯;若汗之,宜桂枝湯。原文
(11)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原文
昌按:此一條,垂戒雖在溫症項下,然不專為溫症而設,所以不言症,而但言脈也。脈見微數,則是陰虛而陽熾,重以火力追逐其血,有筋骨焦傷已耳。今世之灼艾者,不識亦辨脈之微數否耶?其為陰虛火勝之人,漫用灸法者何耶?
(12)病人耳聾無聞者,以重發汗虛故也。原文
此與傷寒耳聾為少陽邪盛者迥異,益見溫症禁過汗也。
(13)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大便硬也。原文
(14)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原文
(15)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原文
昌按:仲景治溫症,凡用表法,皆用桂枝湯,以示微發於不發之意也。凡用下法,皆用大承氣湯,以示急下無所疑之意也。不知者,鮮不以為表在所輕,而里在所重,殊大不然,蓋表裡無可軒輊。所以然者,只慮熱邪久據陽明,胃中津液先傷,故當汗而惟恐過於汗,反重傷其津液。當下而惟恐不急於下,以亟存其津液也。
(16)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此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為逆。原文
觀此,則溫症比傷寒太陽經之變症為差減,而汗下之次第,亦為不同矣。
(17)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和者,必自愈。原文
觀此,則溫病之人素無內傷及不藏精之類者,為易愈也。
白話文:
溫症上篇
作者認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是治療上的重大錯誤。陽氣虛弱會導致胃部虛寒,即使脈搏頻數,也只是輕微的客邪熱盛,此時應該溫暖胃氣,就能消除客邪熱,脈搏自然恢復正常。
文中特別指出,這裡所說的胃中陽氣虛弱,與因腎精虧損而導致的真陽不足不同。
病人煩熱屬於太陽經證候;汗出後症狀減輕,或像瘧疾一樣,在午后發熱,則屬於陽明經證候。脈象實者屬於陽明經,宜用瀉下法;脈象浮虛者屬於太陽經,宜用發汗法。瀉下宜用承氣湯,發汗宜用桂枝湯。
脈象微弱而頻數,要謹慎使用灸法。因為灸法會加重邪熱,導致煩躁、逆氣,反而損傷氣血,即使火力很弱,也會內傷筋骨,造成血虛難以恢復。
作者認為,雖然這段話出現在溫病篇章中,但它並非專門針對溫病,而是針對脈象。脈象微弱而頻數,表示陰虛陽亢,再用灸法反而會加重病情,造成筋骨損傷。現代許多人使用灸法,卻不辨別脈象的微弱頻數,對陰虛火旺的病人濫用灸法,實不可取。
病人耳聾聽不見,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虛弱所致。這與傷寒引起的耳聾(少陽經邪盛)完全不同,更能說明溫病忌諱過度發汗。
病人便秘五六天,繞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時間規律,這是因為大便乾燥所致。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偶有微熱,呼吸困難無法平臥,這是因為大便乾燥所致,宜用大承氣湯。
大便通暢後,五六天沒有大便,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大便乾燥所致,宜用大承氣湯。
作者認為,張仲景治療溫病,凡是使用表證治療方法,都用桂枝湯,意在輕微發汗;凡是使用里證治療方法,都用大承氣湯,意在迅速瀉下,毫不猶豫。有些人不知道,以為表證治療輕微,里證治療重要,這是大錯特錯的,表里證的輕重並無輕重之分。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擔心熱邪久滯陽明經,胃中津液先受損傷,所以發汗時擔心過度發汗,反而損傷津液;瀉下時擔心不夠迅速,而不能及時保存津液。
先發汗後瀉下是錯誤的;先瀉下後發汗也是錯誤的。只有先發汗或先瀉下才正確。
由此可見,溫病與傷寒太陽經變證相比,病情較輕,汗下治療的順序也不同。
任何疾病,無論是發汗、吐瀉,還是損失津液,只要陰陽平衡,都能自愈。
由此可見,體質良好,沒有內傷或腎精虧損的溫病患者,更容易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