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小兒篇

解肌之法

桂枝湯

脈浮者用之。太陰之脈,尺寸俱沉細,今見浮,則邪還於表,仍用解肌之法,送出其邪為當也。

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用之,燠土燥濕。

理中湯

濁氣上干於胃,腹脹滿者用之。

桂枝加大黃湯

大實痛者用之。然芍藥、大黃亦當倍減,以小兒胃薄易動也。

小兒兩感溫症第三例

胃與脾一腑一臟,表裡雙受,則在表者為陽邪。然既已入於胃即當愛惜津液,即不得已而解肌清熱,不可輕動其汗。所最難者,要在急溫、急下審諦不差。蓋胃實兼以脾實,則二火交熾,水穀之陰立盡,其口燥咽乾鼻煤。

此後,先生原稿遺失,俟查,接刊。

白話文:

[小兒篇]

解肌方法:

桂枝湯:脈搏浮的可用此方。如果原本是太陰脈(脈象沉細),現在卻浮起來,表示邪氣又回到體表,因此仍要用解肌的方法,把邪氣送出去。

四逆湯:自行腹瀉但沒口渴的可用此方,溫煦脾土,乾燥濕邪。

理中湯:濁氣上升影響胃部,腹部脹滿的可用此方。

桂枝加大黃湯:肚子脹痛得很厲害的可用此方。但芍藥、大黃的劑量要酌情減少,因為小兒的胃比較薄弱,容易受影響。

小兒感冒溫症案例三:

胃和脾一個是腑一個是臟,如果表裡都受邪氣侵犯,那麼表面的邪氣屬陽邪。但邪氣既然已經進入胃部,就要愛惜孩子的津液,即使不得已要解肌清熱,也不能輕易讓孩子出汗。最難把握的是,要仔細判斷是否需要緊急溫補和緊急通便。因為胃實又兼脾實,就會出現兩種火熱交熾的狀況,水穀的陰液很快就會耗盡,孩子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鼻塞的情況。

(此處原稿遺失,待查明後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