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8)
卷二 (8)
1. 小兒篇
試觀中風卒倒之人,邪中脾之大絡,則昏迷不醒。然則邪熾太陰脾經,勢必傳於大絡,其譫妄而不知人者,夫豈驚風之謂耶!只有慢脾風一說,似乎近理,然不以外感之名統之,則用藥茫無措手。茲特比入春溫之例,庶推之以及四時,而治悉無忒,後之赤子可登春臺。昌所以乞靈于越人,而大暢仲景之旨乎!
小兒溫症第一例
由陽明而太陽,自內達外,皆是表症。但表法原取解肌,而不取發汗,況於小兒肌膚嫩薄,腠理空虛,斷無發汗之理。仲景於太陽之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用桂枝加葛根湯,極得分經之妙,桂枝湯主太陽,葛根湯主陽明。以類推之,太陽症多,陽明症少,則用桂枝湯加葛根;陽明症多,太陽症少,則用葛根湯加桂枝。
圓機在乎臨症,然頸項肩背正二陽所轄之地,不明經絡者,見其𠘧𠘧然牽強不舒,加以目睛上竄,手足反張,諸多太陽見症,而驚風之名自此始矣。詎知仲景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禁,背反張者,痙病也。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柔痙。
又曰:太陽病,發汗過多因致痙。可見不解肌而誤發汗者,必有此變;又可見汗沾衣被,旋覆內滲者,必有此變。當解肌而不當發汗之說又顯矣。然則小兒之解肌,不更當從乎輕劑耶!小兒服桂枝,不必啜熱稀粥,並不可急灌,逼其大汗出。
凡小兒發熱嘔吐者,倘未布痘,即須審諦,不可誤用溫胃之藥。里中一宗候,高年一子,恣啖不禁,每服香砂平胃散極效。一夕痘發作嘔,誤服前藥,滿頭紅筋錯出,斑點密攢筋路,所謂瓜藤斑也。上饒某公一侄,病發作嘔,乃父投以藿香正氣散,一夕舌上生三黑疔,如尖慄形,舌下四黃疔,如牛奶形。蓋痘邪正出,阻截其路,故生變若此,因述以垂戒。
解肌清熱三法
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桂枝加栝蔞湯
攻裡救胃一法
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
治痙病胸滿,臥不著席,腳攣急,齗齒者。
昌變調胃誤攻邪陷一法
桂枝加芍藥湯,治下後腹滿時痛者。
小兒溫症第二例
由陽明而太陰,自表入里。仲景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可見脾氣虛衰,不能力胃行津液,必致吐利兼見,此俗子藉口慢驚之源也。詎知外感之邪,入乘其虛,上吐下利者,即霍亂之意。正氣既虛,兒因畏怯則有之,豈是心虛發驚,肝木生風之候耶!此等認症一差,用藥不合,萬無生理。
蓋脾經之症,自有脾經之專藥,況於屬在外感,仍以散邪為先,所以誤下則心下結硬,正謂邪雖已入太陰,而陽明未盡除者,恐有表症相礙也。
白話文:
[小兒篇]
觀察中風昏迷不醒的人,邪氣侵犯脾臟的大絡脈,就會昏迷不醒。邪氣熾盛於脾經,必然傳至大絡脈,出現胡言亂語、不認識人的情況,這怎麼能說是驚風呢!只有「慢脾風」之說比較接近實際,但若不把它歸類為外感疾病,用藥就會茫然無措。因此,特地比照春季溫病的例子,希望能推而廣之到四季,使治療都能準確無誤,讓後世的兒童都能順利度過危險期。這也是我想要借助前賢的智慧,並且充分闡明張仲景醫學精髓的用意。
小兒溫症第一例
從陽明經到太陽經,由內而外,都是表證。但是表證的治療原則是解表,而不是發汗,況且小兒肌膚嬌嫩,腠理空虛,根本沒有發汗的道理。張仲景在治療太陽經引起的項背僵硬疼痛,伴有汗出、惡風的症狀時,使用桂枝加葛根湯,這非常符合經絡的原理,桂枝湯主治太陽經,葛根湯主治陽明經。以此類推,如果太陽經症狀多,陽明經症狀少,就用桂枝湯加葛根;如果陽明經症狀多,太陽經症狀少,就用葛根湯加桂枝。
臨證的關鍵在於辨證論治,頸項肩背是太陽經和陽明經所循行的部位,不懂經絡的人,見到患者頸項僵硬疼痛,牽拉不舒服,再加上眼睛上翻,手足反張,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症狀,就診斷為驚風。然而張仲景說:「發熱、足寒、頭項強直、惡寒,有時頭面發熱發紅,目脈紅赤,獨自搖頭,張口困難,背部反弓,這是痙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的,叫做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的,叫做柔痙。」
又說:「太陽病,發汗過多會導致痙攣。」可見不解表而誤用發汗的藥物,必然會導致這種變化;汗液浸濕衣被,又從內部滲透出來,也必然會導致這種變化。解表而不宜發汗的道理再次顯明。那麼,小兒的解表,不更應該從輕劑入手嗎?小兒服用桂枝湯,不必喝熱粥,也不可強行灌藥,逼其大量出汗。
凡是小兒發熱嘔吐,如果尚未出痘,必須仔細審察,不可誤用溫胃的藥物。里中某家,有個年長的孩子,飲食無度,每次服用香砂平胃散都很有效。有一天晚上痘疹發作,嘔吐不止,誤服了香砂平胃散,滿頭紅筋錯綜交織,痘疹密布,如同瓜藤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瓜藤斑」。上饒某位官員的侄子,發病嘔吐,他父親給他服用了藿香正氣散,一夜之間舌上長出三個黑色疔瘡,像栗子一樣尖,舌下長出四個黃色疔瘡,像牛奶一樣。這是因為痘疹正在外發,卻被阻擋了,所以才產生這種變化,以此記載作為警示。
解肌清熱三法
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桂枝加栝蔞湯
攻裡救胃一法
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
治療痙病胸悶,臥床不安,腳部攣縮,磨牙的症狀。
昌變調胃誤攻邪陷一法
桂枝加芍藥湯,治療瀉下後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
小兒溫症第二例
從陽明經到太陰經,由表入里。張仲景說:「太陰經的病症,是腹部脹滿而嘔吐,飲食不下,身體非常虛弱,有時腹部自發疼痛,如果瀉下,必然胸中結塊堅硬。」可見脾氣虛弱,不能運化胃部的津液,必然導致嘔吐洩瀉同時出現,這就是俗人所說的慢驚的根源。然而,外感邪氣乘虛而入,上吐下瀉,這就是霍亂的意思。正氣虛弱,小孩因為害怕而生病,怎麼會是心虛驚恐,肝木生風的症狀呢!這種辨證錯誤,用藥不對,萬無生理。
脾經的症狀,自有脾經的專門藥物,況且屬於外感,仍然應該先散邪,所以誤下會導致心下結塊堅硬,正因為邪氣雖然已經進入太陰經,但是陽明經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恐怕有表證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