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7)
卷二 (7)
1. 真中篇
古今成方雖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觀平人飲醇食煿,積至無算,全不見其熱者,陽氣有權,嘿為運出耳!陽氣遏郁無權,勢必轉蒸飲食之物為痰,痰與風相結,迨發之時,其體盛之人,病反加重。
蓋體盛則陽多,陽多則風與痰俱多也,孰知其風為本,而痰為標耶!孰知其陽氣為本,而風痰為標耶!風痰為標,可汗、可吐,而或者見其昏迷舌蹇,以為邪入心臟,用牛黃清心之類驅風散痰,致陽氣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陽遏在內之人,藏府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臨病又投金石,覆轍相尋,明哲罔悟,亦獨何耶!陽氣為本,勢必絕欲而不更擾其陽,病相始拔。
然而陽氣素動,習慣漸近自然,多不樂於安養,風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舉動,復從本及末,蔓而難圖矣。古今無人深論及此。惟善保生者,見體中痰多風熾,無俟病發,預為絕欲可矣。甚哉,人於天地自然之氣機日用不知也!天時蒸動之時欲求涼風而不可得;風氣乾燥之時,欲求微雨而不可得。是以多濕之人惡蒸動,多風之人惡乾燥者,內邪感之而益動也。
故濕病喜燥藥而忌汗藥,風病喜汗藥而忌燥藥,充其義以為調攝,則居四達之衢,而披襟向風,起呼吸即通帝座之想者,即治濕之良方也。處奧隩之室而整冠振衣,凜天威不違咫尺之懼者,即治風之良方也。人苟知此,不誠可以卻痰而延年耶!
白話文:
[真中篇]
古今雖有很多治療方法,但辨別症狀卻不夠清晰精準。看看平常人飲酒吃飽,積累到很多,卻很少見發熱的,這是因為陽氣有調節能力,默默地將這些排出體外。但如果陽氣受阻,沒有調節能力,飲食中的精華就會轉化成痰,痰和風結合,等到發病時,體質強壯的人,病情反而會加重。
因為體質強壯的人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風和痰都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風是本,痰是標;陽氣是本,風痰是標。風痰是標,可以發汗、可以催吐。但有些人見病人昏迷、舌頭僵硬,就認為邪氣入侵心臟,使用牛黃清心等藥物驅除風痰,結果反而使陽氣更加受阻,導致很多病人因此無法治愈。陽氣受阻的人,五臟六腑如同火烙一般灼熱,平時就喜歡吃生冷食物,生病了又服用寒涼的金石藥物,不斷重蹈覆轍,聰明人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實在令人惋惜!陽氣是根本,就必須節慾,不再擾動陽氣,病情才能好轉。
然而,陽氣本來就活躍,習慣漸漸趨於自然,大多數人不願意安靜調養,風痰稍微消減,就又想做些事情,稍微一活動,病情又從根本到末梢蔓延,難以治療。古今無人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只有善於保養身體的人,發現體內痰多風盛,不等發病,就預先節慾,就能避免。唉!人們對天地自然之氣的運作,日常生活中都不了解!天氣炎熱的時候,想要涼風卻得不到;天氣乾燥的時候,想要小雨卻得不到。所以,體內濕氣重的人討厭炎熱,體內風氣重的人討厭乾燥,這是因為內在的邪氣受到外邪的影響而更加活躍。
所以,濕病喜歡燥熱的藥物而忌諱發汗的藥物;風病喜歡發汗的藥物而忌諱燥熱的藥物。充分理解這其中的道理來調養身體,就能暢通無阻,像敞開衣襟迎風,呼吸順暢,就能通達天帝的境界,這就是治療濕病的好方法。居住在幽靜的房間,衣冠整潔,時刻敬畏天威,這就是治療風病的好方法。人只要明白這個道理,難道不能夠去除痰邪,延年益壽嗎?
2. 小兒篇
闢小兒驚風論
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藏府血脈俱未充長,陰則不足,陽實有餘。不比七尺之軀,陰陽交盛,惟陰不足,陽有餘也。故身內易於生熱,熱盛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時有。彼當日若以四字立名,曰熱、痰、風、驚,則後人不炫,乃以四字難呼,節去二字,曰驚風。遂移後人以多論,以其頭搖手勁也,而曰抽掣;以其卒口禁、腳攣急、目斜、心亂也,而曰搐搦;以其脊強前反也,而曰角弓反張。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易於感冒風寒。
凡寒中人,必先入太陽經。太陽經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還出別下項,夾脊抵腰中,是以病則筋脈牽強,乃生出抽掣等不通各名,而用金石重藥鎮墜,以致外邪深入難痊。間有體堅症輕而愈者,遂以為奇方可傳,誤矣!又方書有云,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以助驚風之說。
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陽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藥又亂投,不能待於傳經解散耳,豈為無傷寒乎?況小兒易於外感,易於發熱,傷寒為更多耶,是即世所云驚風也!所以小兒傷寒,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若待其經盡而解,必不能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
人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遂名之曰慢驚風症,而以參、耆、朮、附藥閉其腠理,以致邪熱不得外越,以為大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但當攻其出表,不當固其入內,仲景原有桂枝法,若舍而不用,從事東垣內傷為治,又誤矣。又新產婦人去血過多,陰虛陽盛,故感冒與小兒無別,乃遂相傳為產後驚風,尤可笑也。
然小兒亦實有驚病,以小兒氣怯、神弱,凡卒遇怪異形聲,及驟然跌僕,皆生驚怖。其候面青、糞青、多煩、多哭,其神識昏迷,對面撞鐘放銃,全然不聞,不比熱邪塞竅也。
謹論小兒治法大綱
小兒冬月深居房幃,觸犯寒邪者恆少,而知識未開,天癸未動,又無不藏精之事,然亦有溫症三例可互推者。經云:水穀之氣感,則害人六府。小兒或因啖乳而傳母熱,或赤飲食而中外邪,皆從陽明胃經先受,由陽明而外達太陽,即與溫症之第一例頗同。而平素脾氣受傷者,邪氣入胃,復乘其脾虛,而客之,即與溫症之第二例頗同。
既陽明胃與太陰脾相連之一臟一腑,交合為病,正傷寒兩感症中二日陽明與太陰受之,則有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之症,與溫症之第三例分經雖不同,而兩感則頗同也。後人造為小兒八歲已前無傷寒之說,不思小兒冬月登山入水者尚有之,豈遂謂無寒可傷耶?即冬月不令受寒,豈遂謂無寒可傷耶?即冬月不令受寒,豈春月並不受時行外襲之氣耶?其後又因無傷寒之說,凡一切外感,俱妄立驚風之名,擅用金石重墜,反領外邪深入,以成不痊之症。昌《寓意草》中已略辨其端,但未詳其治也。
白話文:
[小兒篇]
淺談小兒驚風
剛出生的小孩和幼童,肌肉、筋骨、內臟、血脈都還沒發育完全,陰氣不足,陽氣相對旺盛。不像成年人,陰陽氣相對平衡,小孩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所以體內容易產生熱,熱盛就會生痰,也容易出現風、驚等症狀。當時如果用「熱、痰、風、驚」這四個字來命名這些病症,後人就不會被迷惑了,但因為四個字叫起來太複雜,所以簡化成「驚風」。後人就因此產生很多誤解,看到小孩頭搖手抖,就說是「抽掣」;看到小孩突然口噤、腳攣、眼睛斜視、心神慌亂,就說是「搐搦」;看到小孩身體僵硬向後彎,就說是「角弓反張」。卻不知道小孩的皮膚毛孔還很鬆,容易感受風寒。
寒邪侵入人體,必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太陽經的脈絡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往下到後頸,夾著脊椎到腰部。所以發病時,就會出現筋脈牽扯僵硬,產生抽掣等各種症狀,但卻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而使用金屬礦物等重藥來鎮壓,反而讓外邪更深入體內,難以痊癒。偶爾有些體質強壯、病情較輕的小孩能痊癒,就誤以為是神奇的藥方,可以廣為流傳,這真是錯誤的想法!另外,有些醫書說,小孩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反而會引起驚風。
他們沒有想到,小孩受不了傷寒,剛開始侵犯太陽經,就已經出現身體僵硬、多汗、筋脈抽動、神志不清等症狀,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藥又亂投,根本沒機會等到邪氣循經脈散去,怎麼會說沒有傷寒呢?況且小孩容易感受外邪,容易發熱,得傷寒的機率更高。這就是世俗所說的驚風!所以治療小兒傷寒,要在三天內就痊癒才好,如果等到邪氣遍佈全身才治療,必定無法痊癒。還有,「剛痙」通常無汗,「柔痙」通常有汗,小孩發生「剛痙」的情況較少,「柔痙」較多。
人們看到小孩汗流不止、神志不清,就說是「慢驚風」,然後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藥來封閉毛孔,導致邪熱無法散發出去,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治療小孩的發熱,應該讓熱從體表散出,不應該阻止熱氣往內,張仲景原本就有使用桂枝湯的方法,如果捨棄不用,反而用東垣的「內傷」理論來治療,就又錯了。還有,剛生產的婦女,因為失血過多,陰虛陽盛,所以感受外邪的情況和小兒很像,但卻被當成「產後驚風」,這也很可笑。
但小孩確實有「驚」這種病,因為小孩氣虛、神弱,只要突然遇到奇怪的形狀聲音,或突然跌倒,都會產生驚嚇。症狀是臉色發青、大便發青、容易煩躁、哭鬧不停,神識昏迷,就算在面前敲鐘、放槍,也完全聽不到,這跟熱邪阻塞竅道不一樣。
淺談小兒治法大綱
小孩子在冬天通常都待在室內,很少會直接接觸到寒邪,而且他們還沒開啟知識,也沒有性功能,不會有耗精的事情。但也有溫熱病的例子可以相互推論。醫書說:「水穀之氣感受邪氣,就會傷害六腑。」小孩可能是因為喝母乳而感染母親的熱,或是因為吃不乾淨的東西而感染外邪,這些都先從陽明胃經開始,然後由陽明經傳達到太陽經,這和溫熱病的第一種情況很像。而平時脾胃虛弱的小孩,邪氣進入胃部後,又會趁脾虛而侵入,這又和溫熱病的第二種情況很像。
既然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是互相關聯的一臟一腑,如果兩者同時生病,就相當於傷寒的「兩感症」,在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受邪,就會出現腹脹、發熱、食慾不振、胡言亂語等症狀,雖然和溫熱病第三種情況的分經不同,但都是兩感的情況很相似。後人認為小孩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卻沒想到,冬天還是有小孩會去登山涉水,難道就沒有可能受寒嗎?就算冬天沒有受寒,難道春天就不會被外來的邪氣侵襲嗎?後來又因為認為沒有傷寒,所以只要是外感,就胡亂歸類成驚風,擅自使用金屬礦物等重藥來鎮壓,反而讓外邪深入體內,變成難以痊癒的疾病。清代醫家昌《寓意草》中已經稍微點出了這個問題,但沒有詳細說明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