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6)
卷二 (6)
1. 真中篇
論傷寒直中陰經
人之陽氣素弱,加以房室過損,腠理久疏,胃氣久薄,瀉利無度者,一旦感受風寒之邪,正如怯懦之夫,盜至全不爭鬥,開門任其深入,拱手以聽命而已,所以其候全不發熱者為多。蓋發熱則尚有爭鬥之象,邪不得直入無忌也。然豈是從天而下,大都從胃口而入。胃為五臟六腑之源,邪入其中,可以徑奔三陰而從其類,以故吐嘔、四逆、唇青等候,亦從胃而先見也。失此不治,勢必腹痛下利不止,漸至捲舌、囊縮而死矣。
有魄汗淋漓而死者,孤陽從外脫,亦風邪為多也。有全不透汗,渾身青紫而死者、微陽為陰所滅,亦寒邪深重也。此症陰霾已極,以故一切猛烈之藥在所急用,不可一毫回互,設用藥而加躊躇,轉盻盼天崩地裂矣。
論真中風
傷寒症太陽經之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風之風,乃人身自有之風,平素蘊蓄,而一旦內出者也。《素問》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可見真中風之病,乃人之數擾其陽所致。數擾其陽,惟房室一事為最。房室過勤,縱陰不走,而陽氣則已動,動而不已,必漸積於空隙之所。
而手微麻,足或微痹,舌或微蹇,風信已至。而擾其陽者未已,一旦乘虛橫發,與大塊噫氣,林木振響,黃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無少異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醫方引風寒暑濕之風為治,一誤再誤,外風入而與內風交煽,任憑軀偉體堅,經年不能少減,而成廢人者比比,
甚有不數日而告斃者矣,可勝嘆哉!
論真中風大法
風既自內而生,還須自內而熄。欲自內而熄,何物是熄風之藥?養血乎,風亦與之俱養;補氣乎,風亦與之俱補;實腠理乎,風亦與俱實,將何所取耶?養血、補氣自不可少,而實腠理之藥斷不可用,進而求之於法,然後不患於無藥也。蓋天地間之風,得雨而熄。所以《素問》又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以雨治風,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內風之人,腠理斷不可實,實則汗不能出也。氣血不可不補,虛則不足以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氣足以拒風於腠理之間,務如大病退後之人,飲湯則汗,食粥則汗,如此旬日,以聽風之自熄,然後為當。其妙全在助陽而通血脈,不取驅風散邪為義,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干。
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以治內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積累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中風病多見於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才有微風,便從汗解。而富貴之人,身既安逸,內風已熾,尚圖乘風納涼,沐泉飲水,以解其熱,致陽氣愈遏不舒,加以濃酒厚味之熱,挾郁陽而為頑痰,阻塞經絡,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來。
白話文:
真中篇
論傷寒直中陰經
有些人天生陽氣虛弱,加上縱慾過度,導致皮膚毛孔長期鬆弛,腸胃功能也一直不好,經常腹瀉。一旦感染風寒,就像膽小懦弱的人遇到強盜,完全不抵抗,打開大門任由強盜長驅直入,只能拱手聽命。所以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會發燒,因為發燒代表身體還在抵抗。如果發燒,說明邪氣還不能直接入侵。然而,邪氣並非從天而降,大多是從口進入腸胃。腸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源,邪氣一旦進入,就會直接竄入三陰經,並按其屬性歸類,所以才會出現嘔吐、四肢冰冷、嘴唇發青等症狀,這些都是從腸胃開始出現的。如果錯過治療,病情必定會惡化,導致腹痛、腹瀉不止,最終會捲舌、陰囊收縮而死。
也有人因大汗淋漓而死的,這是因為陽氣從體表散失,大多是因風邪引起的。還有人全身青紫而死的,這是因為微弱的陽氣被陰邪所滅,也是寒邪深入體內的表現。這種情況下,陰邪已經極盛,所以必須立即使用強效藥物,不能有絲毫猶豫。如果用藥時還猶豫不決,轉眼之間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危及生命。
論真中風
傷寒引起的太陽經中風,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從外部侵入人體。而真正的中風,是人體自身產生的風,平時積蓄在體內,一旦爆發出來。《黃帝內經》說:“陽氣的運動如同天地間的疾風”,可見真正的中風,是人體過度擾動陽氣所導致的。擾動陽氣的原因中,以房事過度最為嚴重。房事過多,即使陰液沒有流失,陽氣也會被牽動。陽氣不斷被牽動,就會逐漸積聚在身體空隙之處。
初期會出現手輕微麻木、腳偶爾麻痹、舌頭有時說話不利索等症狀,這表示風邪已經來臨。如果此時還不節制,繼續擾動陽氣,一旦身體虛弱,就會突然爆發,就像狂風呼嘯、沙塵蔽天、海浪翻滾一樣,沒有任何區別,這個人怎麼可能不突然倒下呢!等到突然倒下時,世俗的醫生還用治療外感風寒暑濕的方法來治療,一錯再錯,外邪乘虛而入,與內風交相煽動,即使身體再強壯,也難以在短期內康復,最終成為廢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甚至還有的人在幾天內就死去,實在令人感嘆!
論真中風大法
風既然是從體內產生的,就必須從體內熄滅。想要從體內熄滅風邪,用什麼藥呢?用養血的藥嗎?風邪也會一起得到滋養;用補氣的藥嗎?風邪也會一起得到補益;用收斂毛孔的藥嗎?風邪也會一起得到收斂。那麼,到底該用什麼方法呢?養血、補氣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收斂毛孔的藥絕對不能用。要進一步從治療方法入手,才能避免沒有藥可用。就像天地間的風,遇到雨就會停止一樣。《黃帝內經》說:“陽氣的汗就像天地間的雨”,
所以,用“雨”來治療“風”,雖然沒有直接說是治療風,但治療的道理卻包含在其中。因此,對於內生風邪的人來說,毛孔絕對不能收斂,收斂了就不能出汗。氣血不能不補,虛弱了就不足以產生汗液。關鍵是要讓元氣足以在毛孔之間抵禦風邪,要像大病初癒的人一樣,喝湯就出汗、吃粥就出汗,這樣過幾天,就會聽任風邪自然消退,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這裡的關鍵是幫助陽氣運行,疏通血脈,而不是驅散風邪,所以和荊芥、防風、柴胡、葛根等輕微的藥物完全不相干。
世俗傳說用羌活、防風等藥物來發汗,服用後不久就見效,這只能治療偶感風邪,用來治療內風,連百分之一的效果都沒有。難道能用一兩副藥就治好經年累月的風邪嗎?而且還只是針對皮膚毛孔發汗。中風大多發生在富貴之人身上,而貧賤之人則很少發生。貧賤之人並非沒有房事,而是因為他們勞動奔波,身體的氣經常在活動,即使有輕微的風邪,也會從汗液中排出。而富貴之人,身體安逸,內風已經很盛,還想乘涼、沐浴、喝冷飲來解熱,導致陽氣更加鬱結不舒。再加上吃過多的肥甘厚味,產生鬱積的陽氣,形成頑固的痰液,阻塞經絡,一旦突然發病,就不知道病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