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5)
卷二 (5)
1. 秋
衄音忸,鼻間出血也。
論四時制勝之道
《素問》云: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可見凡人感受四時偏勝之氣而成病者,原各不同。感風氣勝者,則體從之而動焉,如振掉搖動之類是也。感熱氣勝者,則體從之而腫焉,凡癰腫之類是也。此與寒傷形,形傷腫之腫不同。與熱傷氣,氣傷痛之意直互見。
感燥氣勝者,則體從之而干焉,如津液枯涸,皮毛燥濕之類是也。感寒氣勝者,則體從之而浮焉,即所謂寒傷形,形傷腫者是也。感濕氣勝者,則體從之而濡瀉焉,脾惡濕喜燥,濕氣太過,則土不勝水,而濡瀉之病作也。《六元正經》又謂,甚則水閉跗腫,亦見土不勝水,則不能外輸膀胱,而內則為水閉,及水氣泛溢四肢,而外則為跗腫。所以較之濡瀉為尤甚也。
然而風與燥相鄰,風燥又未有不熱者也。濕不與燥為鄰,其或為寒濕,或為熱濕,則各隨其體之積累所造焉。但春夏秋三時俱屬風燥熱,惟冬時方屬寒,則受病者之熱濕多,而寒濕少,又屬可推矣。
春屬東方木,木太過以西方金制之,始得其平。故怒多則傷肝,惟悲始能勝怒,以肺金主悲也;風多則傷筋,惟燥始能勝風,以肺金惟燥也;酸多則傷筋,惟辛始能勝酸,以肺金味辛也。夏屬南方火,火太過以北方水制之,始得其平。故喜多則傷心,惟恐始能勝喜,以腎水主恐也;熱多則傷氣,惟寒始能勝熱,以腎水性寒也;苦多則傷氣,惟咸始能勝苦,以腎水惟咸也。長夏屬中央土,土太過以東方木製之,則得其平。
故思傷脾,惟怒勝思,肝主怒也;溫傷肉,惟風勝濕,木主風也;甘傷肉,惟酸勝甘,木味酸也。秋屬西方金,金太過以南方火制之,則得其平。故憂傷肺,惟喜勝憂,心主喜也;燥傷皮毛,惟熱勝燥,心主熱也;辛傷皮毛,惟苦勝辛,火味苦也。冬屬北方水,水太過以中央土製之,則得其平。
故恐傷腎,惟思勝恐,脾主思也;寒傷血,惟燥勝寒,火勝水也;咸傷血,惟甘勝咸,土味甘也。夫四時一有太過,即以所勝制之,內而七情,外而六氣五味,皆可用之調其偏。以協於和,可見道本自然而然,推之無窮無極,總不出其範圍。雖有智者,莫加毫末也。後世識不及古,反舍正路,不由者何耶!
問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何解也?曰二語者,藥之權衡也。形充於血,陰之屬也。陰不足者,本當益陰,然益陰而陰未能生,必溫以氣之陽,而陰始生,以陽為陰之主也。精麗於氣,陽之屬也。精不足者,本當益陽,而陽未能生,必補以陰之味,而陽始生,以陰為陽之基也。二者皆藥石之權宜,亦陰陽互根之妙理也。
白話文:
秋
鼻出血。
關於四季養生的道理
《素問》說:風盛則動,熱盛則腫,燥盛則乾,寒盛則浮腫,濕盛則濡泄(水瀉)。可見人因感受四季氣候偏盛而生病,原因各有不同。感受風氣盛者,身體會隨之而動,例如顫抖、搖晃等。感受熱氣盛者,身體會隨之而腫,各種癰腫之類都屬於此。這與寒邪傷及形體,形體受損而腫脹的腫不同,也與熱邪傷及氣,氣受損而疼痛的疼痛不同。
感受燥氣盛者,身體會隨之而乾燥,例如津液枯竭,皮膚乾燥等。感受寒氣盛者,身體會隨之而浮腫,這就是所謂寒邪傷及形體,形體受損而腫脹。感受濕氣盛者,身體會隨之而濡泄(水瀉),脾臟厭惡濕氣而喜乾燥,濕氣過盛,則土氣不勝水氣,而導致濡泄的疾病產生。《六元正經》又說,嚴重時會出現水腫腳腫,也是土氣不勝水氣,水氣不能向外輸送到膀胱,內則導致水腫,水氣瀰漫四肢,外則導致腳腫。所以比濡泄更嚴重。
然而風與燥相鄰,風燥又往往伴隨著熱。濕氣與燥氣不相鄰,濕氣可能是寒濕,也可能是熱濕,這要根據體內積累的情況而定。但春夏秋三季都屬風燥熱,只有冬季才屬寒,所以人們更容易患上熱濕之症,而寒濕之症較少,這也是可以推斷的。
春天屬東方木,木氣過盛則用西方金來克制,才能保持平衡。所以怒氣過多會傷肝,只有悲傷才能克制怒氣,因為肺金主悲;風氣過盛會傷筋,只有燥氣才能克制風氣,因為肺金主燥;酸味過多會傷筋,只有辛味才能克制酸味,因為肺金味辛。夏天屬南方火,火氣過盛則用北方水來克制,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喜樂過多會傷心,只有恐懼才能克制喜樂,因為腎水主恐;熱氣過盛會傷氣,只有寒氣才能克制熱氣,因為腎水性寒;苦味過多會傷氣,只有鹹味才能克制苦味,因為腎水主鹹。長夏屬中央土,土氣過盛則用東方木來克制,才能保持平衡。
所以思慮過多會傷脾,只有怒氣才能克制思慮,肝主怒;溫熱過盛會傷肉,只有風氣才能克制濕氣,木主風;甘味過多會傷肉,只有酸味才能克制甘味,木味酸。秋天屬西方金,金氣過盛則用南方火來克制,才能保持平衡。所以憂愁過多會傷肺,只有喜樂才能克制憂愁,心主喜;燥氣過盛會傷皮膚毛髮,只有熱氣才能克制燥氣,心主熱;辛味過多會傷皮膚毛髮,只有苦味才能克制辛味,火味苦。冬天屬北方水,水氣過盛則用中央土來克制,才能保持平衡。
所以恐懼過多會傷腎,只有思慮才能克制恐懼,脾主思;寒氣過盛會傷血,只有燥氣才能克制寒氣,因為火克水;鹹味過多會傷血,只有甘味才能克制鹹味,土味甘。總之,四季氣候只要有一樣過盛,就用相克的因素來制約它,內在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外在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五味(酸苦甘辛鹹),都可以用來調節其偏盛,以達到陰陽協調的狀態。可見養生之道本就自然而然,推而廣之,無窮無極,總不出這個範圍。即使是聰明的人,也無法在此基礎上再添一毫一厘。後世之人認識不如古人,反而捨棄正確的道路,這是為什麼呢?
問:形體不足者,溫之以氣;精氣不足者,補之以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這兩句話是藥物運用上的權衡之法。形體依靠血液充盈,屬陰。陰不足者,本應該益陰,但是益陰而陰氣仍然不能生成,就必須用陽氣溫煦它,陰氣才能生成,因為陽氣是陰氣的主宰。精氣依賴於氣,屬陽。精氣不足者,本應該益陽,但是陽氣仍然不能生成,就必須用陰性的藥物來補充它,陽氣才能生成,因為陰氣是陽氣的基礎。這兩種方法都是藥物運用的權宜之計,也是陰陽互根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