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會講《傷寒論》中論溫證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三會語錄

上古、中古首重溫證,民生最賴之矣,周秦以降,如扁鵲越人起家數輩,各樹偉義,經緯裁成,後代宗匠,至於溫證絕不言之。由是論溫駸傳駸失,乃至人去書存,幾千百年黯然無色矣。漢末張仲景,前聖後聖同符一揆,其著《傷寒論》,雖述實為創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功遠紹軒岐,於中溫證一法,劃然天開,步步著實,繹傷寒家,成、朱十餘輩。義例多獲,獨溫證從不知為何事,予步趨仲景先師,至老不輟。

諸公會講,大舉溫症,以建當世赤幟,俾仲景寒灰火傳。蓋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玩《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說,知冬寒久郁,太陽經受,肌表榮衛主之,與冬月驟病,發熱、惡寒、且不渴者,證則不同。故春月寒鬱既久,發熱而渴,不惡寒,自內出外矣。

與上古榮未交,待汗自解同義。其證不過十之一二耳。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證,少陰冬不藏精,與太陽病隨時忽至,勢則病之八九矣。風溫與風傷衛又不同。中風其脈浮弱,獨主太陽。風溫其脈尺寸俱浮,兼主太陽少陰。腎水木當沉也,風溫載之,從太陽上入,根本撥而枝葉繁矣。

春月木長勢強,吸汲腎水,已為母虛,加以風溫之病,俄頃少陽相火、厥陰風木,風火熾然,能無殆乎!故若發汗已四字,包括錯誤,見醫未病之先,及得病之頃,須診足太陽、足少陰一腑一臟,此千古獨傳妙訣也。診之辨其有無伏氣。有伏氣者,冬寒太少二經久伏身中,時當二月,其脈先見露矣。

發則表熱太陽,與裡熱少陰,將同用事,恣汗無忌,灼熱反倍,是為風溫。風溫表裡俱見浮脈,其證自汗身重,腎本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腎本病也。腎中之候同時薦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死者,醫殺之也。詎意發熱之初,不及脈理,輕易發汗,蚤已犯此大戒,生命可輕試手乎!既腎中風邪外出,以陽從陽,熱無休止矣。被下者,小便不利,傷其膀胱氣化,直視失溲,太陽藏府同時絕矣。

被火,微發黃色,劇如驚癇,時瘛瘲,火熱亂其神明,擾其筋脈也。傷寒燔針灼艾,仲景屢戒,至溫證尤當戒之。被火微發黃色一段,亂其神明,擾其筋脈,重證莫重於此。稍輕誤火,少陰脈系咽喉,干痛乃至唾血,亦多死者,如之何?一逆發汗,已是引日待斃,再促,聖神莫挽矣!故治溫病,吃緊在未發汗前,辨其脈證,補救備至,防危可也。發汗已後,凶咎卒至,又何所措其手足哉!上古論溫,榮交已後,其病內連腎。

中古論溫,專論穀氣,腎中精勝乃汗則生,腎中虛甚,更熱則死。其旨至矣,盡矣!仲景先師,出其不盡之藏,論腎更視膀胱以緯之,小便傷膀胱氣化,甚則直視失溲,謂太陽入絡膀胱命門穴中者,藏精光照,兩目直視則光絕矣。瞳子高者,太陽不足;藏眼者,太陽已絕。

白話文:

古時候和中古時期,人們非常重視溫病,這關係到百姓的生存。周朝、秦朝以來,像扁鵲、越人等醫學大家,各自建立了偉大的醫學理論,但後來的醫學宗師們,對於溫病卻幾乎不提及。因此,關於溫病的學說逐漸失傳,甚至書本還在,但內容已經被人們遺忘數千年之久。直到漢朝末年的張仲景,他的醫學思想與古代聖賢一致,他所著的《傷寒論》,雖然是闡述傷寒,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創新。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他的功績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和岐伯。其中,關於溫病的治療方法,更是獨樹一幟,一步步都非常實在。後來的醫學家,像成無己、朱震亨等十幾人,研究傷寒都能有所收穫,唯獨對溫病卻一無所知。我跟隨張仲景前輩的腳步,直到晚年都不曾停歇。

各位同道今天一起講論溫病,是為了豎立當今的旗幟,讓張仲景關於溫病的學說重新發揚光大。所謂的溫病,是指太陽病發熱卻口渴,而且不畏寒。參考《黃帝內經》中「冬天受寒,春天必發溫病」的說法,可以知道,冬天寒氣鬱積在體內,太陽經脈受到影響,這和冬天突然發病,發熱、畏寒且不口渴的傷寒是不同的。所以,春天寒氣鬱積已久,發熱口渴,不畏寒,是病邪從體內往外發散的現象。

這與上古時期說的,病邪在榮衛之間,等待出汗自然痊癒的道理是相同的。這種情況只佔十分之一二。如果發汗後,身體反而更加灼熱,就叫做風溫病。風溫病是因為少陰腎臟在冬天沒有藏好精氣,又與太陽病同時發生,勢頭非常猛烈,這種情況大概佔了病情的八九成。風溫病和風邪傷衛氣又有所不同。中風的脈象是浮而無力,主要影響太陽經脈。風溫病的脈象則是寸關尺三部都浮,同時影響太陽和少陰經脈。腎水本來是向下沉降的,但風溫病卻使它上浮,從太陽經脈入侵,導致病根動搖,枝葉繁茂。

春季木氣生長旺盛,會吸取腎臟的水分,使腎臟更加虛弱。再加上風溫病,很快就會導致少陽相火和厥陰風木過於旺盛,風火交熾,非常危險。所以,如果說「發汗已」這四個字,就包括了錯誤的治療方法。醫生在病人沒發病之前和剛發病的時候,就必須診斷太陽和少陰這兩個臟腑,這是千古以來獨特的訣竅。診斷時要辨別是否有伏邪。有伏邪的人,是冬天的寒邪長期潛伏在少陰經脈中,到了二月,脈象就會先顯露出來。

一旦發病,就會出現表熱(太陽)和裡熱(少陰)同時發作的情況,如果隨意發汗,反而會使灼熱加倍,這就是風溫病。風溫病表裡都出現浮脈,病症表現為自汗、身體沉重,這是腎臟本來的病症。還會出現嗜睡、打鼾、說話困難等症狀,這也是腎臟的病症。各種腎臟的症狀同時出現,非常危險。古訓說:「溫病要治在少陰,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死亡,是醫生害死了病人。」誰能想到,在發熱的初期,如果不仔細檢查脈象,就輕易發汗,早就犯了大忌,怎麼能輕易拿生命開玩笑呢!如果腎中的風邪外散,陽氣跟著陽氣往外散,熱勢就不會停止。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小便不暢,損傷膀胱的氣化功能,甚至出現兩眼直視、大小便失禁等情況,這是太陽和膀胱的臟腑功能同時衰竭。

如果使用火療,皮膚會微微發黃,嚴重的話會像驚癇一樣,出現抽搐,這是火熱擾亂了神志和筋脈。傷寒病都要禁忌使用火針、艾灸等方法,更何況是溫病呢。用火療導致皮膚微微發黃,擾亂神志和筋脈,這種情況是最為嚴重的。即使稍微錯誤地使用火療,也會損傷少陰經脈,導致咽喉疼痛甚至咳血,很多人因此而喪命,這應該怎麼辦?一次錯誤的發汗,已經是等死,再用錯誤的方法治療,即使是神仙也無力回天了!所以,治療溫病,最重要的是在沒有發汗之前,辨別清楚脈象和病症,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預防危險。如果發汗之後,凶險和災禍隨之而來,那時再想補救就來不及了!上古時代論述溫病,是在榮衛交會之後,病邪會進入到腎臟。

中古時期論述溫病,主要認為是穀氣(後天之本)的問題,腎中精氣充盛,出汗才能痊癒;腎中精氣虛弱,再發熱就會導致死亡。這些道理非常透徹,已經說盡了。張仲景前輩,把這些沒有說盡的奧秘都闡釋出來,他認為治療腎臟疾病更要觀察膀胱的情況,因為膀胱的氣化功能受損,嚴重的話會導致兩眼直視、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太陽經脈進入膀胱的命門穴,腎臟的精氣無法上行照耀眼睛,所以兩眼直視就意味著精氣耗竭。瞳孔上翻的,說明太陽經脈不足;瞳孔藏在眼眶的,說明太陽經脈已經衰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