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會講《傷寒論》中論溫證一段

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是則太陽之脈,其終也有五大證:戴眼、反折、瘛瘲、色白、絕汗。太陽關係,豈不最操其重哉!所以中風暴證,多絕膀胱,人不識者。故風溫扼要膀胱,若腎藏將絕,寧不膀胱先絕乎!因是吾徒敢論太陽春溫,受證雖不類,夫風溫,然陽熱勢極,腎吸真陰上逆,地道不通,亦成太陽死證。蓋由誤發其汗,致少陰隨之上入,大類《內經》風厥同也。

《內經》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從之,從之則厥也。瀉陽補陰,是則能治風厥,多不死者。然而中風、風溫、風厥,太陽才涉三風見症,總當迴護陰之根底。勿使陰不內守,勿使陽不上厥,百凡封蟄不露,乃可需其正汗,風始熄也。必能若此,乃為瀉陽補陰之妙。

若陽邪狂逞,少水不能勝火,虛風洞然,果何為哉?諦思一方,其方苟非設誠通神,孰能定此?吾徒尚論溫證於後四卷之一內,取裁其方,然未刻也。又十餘年,諸公大舉會講溫證,當為之刻之矣。閱未語,則老人之欲刻此書,以仁天下也久矣!具同心者,其能已耶!

白話文:

會講《傷寒論》中論溫證一段

太陽經氣衰竭的人,腳無法彎曲伸展,這就是太陽經脈衰竭的五大徵兆:眼睛睜不開、身體反折、抽搐、面色蒼白、不出汗。太陽經的關係如此重要,怎能不謹慎對待!所以中風暴病,大多膀胱先受損,很多人卻不明白。因此風溫病主要侵犯膀胱,如果腎臟功能將要衰竭,難道不是膀胱先衰竭嗎?所以我們敢於討論太陽經的春季溫病,雖然受證症狀不完全相同,但風溫病陽熱之勢極盛,腎臟吸收真陰逆流上行,氣血運行不通暢,也會造成太陽經衰竭的危急症狀。這大多是因為錯誤地發汗,導致少陰經也隨之上升,跟《內經》中所說的風厥症狀很相似。

《內經》說巨陽經主宰一身之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侵襲,少陰經與巨陽經是表裡關係。遇到熱邪就順著它發展,順著它發展就會出現厥症。瀉去陽氣、補充陰氣,這樣就能治療風厥,大多數都能治癒。然而中風、風溫、風厥,太陽經都只是初期的症狀,總要保護陰氣的根本。不要讓陰氣不能內守,不要讓陽氣過度上逆,一切都要封閉收斂,不讓邪氣外露,這樣才能讓汗液自然排出,風邪才能平息。只有這樣做,才是瀉陽補陰的妙法。

如果陽邪猖狂,少量的津液不足以制衡火邪,虛風就像空洞一樣,那將如何應對呢?仔細思考治療方法,如果方劑不能精準有效,誰能治癒這種病症呢?我們在後四卷中的一卷裡論述溫證,已經選定了治療方劑,但還沒有刻印。再過十幾年,各位同仁一起講解溫證,就應該把這些刻印出來了。讀到這裡,就知道我早就想把這本書刻印出來,希望能造福天下百姓了!有志同道合的人,還能猶豫嗎!

2. 會講溫證自晉至今千年絕學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四會語錄

仲景先師,叔季天生聖人,其道如日月之明,無斁之矣。叔和何如人也?以為得統而學聖人之徒,今且談從前之英賢,過信叔和之弊。叔和為晉太醫令,一時醫流,既以淺陋,更甚荒唐。如西晉崔文行,所傳解散溫法,用桔梗、細辛、白朮,烏頭四味,後世奉為靈寶,更增附子,名老君神明散。更增熒火,名務成子熒火丸。

托老君務成子售欺,妖妄極矣。後代朱肱《活人書》具載其方,確信以為有。見時疫為寒疫,故用陰毒傷寒,所以久宗之耳。及以毒攻毒,受劫必死。朱肱復改聖散子,仍用附子,而表裡香燥同之。東坡學士在黃州,見其隨施輒效,載之集中,後世又以過信坡公,殺人多誤。

詎知坡公集中,朱肱已三改其方,始用敗毒散,不用熱藥,厥功少減前罪,然雖改易其方,不識聖神心法,竟無益矣。朱肱論傷寒註釋,頗合聖矩,但其論溫,傳派不清,違悖聖言,未可枚舉。如仲景謂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朱肱謂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者,溫病也。

仲景所言者,冬月感寒,至春始發之溫病。朱肱所言者,春月病溫,重感於寒之變病。苟朱肱立百法以治正病,外立一法以治變病,於理甚融,乃千百年從未論溫正病,所以其法、其方鹹入室操戈也。叔和云,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朱肱即云,初春發斑,咳嗽為溫毒;吳綬謂,傷寒壞證,更遇溫熱,變為溫毒,乃以溫毒為壞證,亦宗叔和序例,依舊壞證而治之也。

朱肱、吳綬塤篪迭奏於叔和之庭,正乎,邪乎?潔古傷寒名家,惑叔和變法,則亦不為正矣。趙嗣真謂仲景所云,重感異病變為他病者,即索矩所謂二氣、三氣雜合為病也。朱肱謂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汪機謂仲景云,遇溫氣為溫病,遇溫熱為溫毒,不知仲景幾曾有是言哉!巢氏《病源》宗序例四變,用崔文行解散去,龐安常亦然,治法初用摩膏火灸。二日法針,解散取汗。

不解,三日復汗之。更不解,四日用藜蘆丸,微吐愈。不愈,改用瓜蒂散吐之。解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七日熱已入胃,乃以雞子湯下之,巢龐比匪極矣。後安常自撰微言,有和解因時法,於春分、夏至前後,一以和解為主,增一味減一味,即名一方,豈始崔文行蜂螫蟄手耶!然只定不移,移則蹶矣!李思訓亦用和解,海藏謂二公當宋全盛,其法明哲莫逾,然欲汗不敢,欲下不敢,遷延渺法,無可奈何矣!大率委置聖言傅會多口,幾千年來,祖孫父子一脈相承,盈庭聚訟,各逞其端,而未已也!丹溪究心雜症,不事仲景,遇外感,宗東垣補中益氣,兼行解散,終非正法,況惑異氣之說,決擇不精。然既外感不習,獨主雜症,何由登峰造極耶!東垣不解傷寒正治,蓋一生精神在內傷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上堂的師嘉言老人在第四次集會中分享了他的見解。

張仲景,被視為末世的聖人,他的醫學理論就像日月一樣光明,令人欽佩。然而,王叔和是怎樣的人呢?他自認為繼承了聖人的學問,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過去的賢能,以及過度相信王叔和的弊端。王叔和擔任過晉朝的御醫,當時的醫學界淺薄無知,甚至荒謬無稽。例如,西晉的崔文行傳授了一種治療溫病的方法,使用桔梗、細辛、白朮和烏頭四種藥材,後世將此方視為珍貴的靈丹妙藥,並添加附子,命名為老君神明散。再加入螢火蟲,命名為務成子螢火丸。

這些方法以老君和務成子之名欺騙世人,荒誕至極。後世的朱肱在《活人書》中詳細記載了這些方子,堅信它們有效。他看到當時的流行病被認為是寒疫,因此使用陰毒傷寒的療法,因而長期遵循這些方法。然而,以毒攻毒,最終難免一死。朱肱修改了聖散子方子,依然使用附子,但同時加入了表裡香燥的成分。蘇東坡學士在黃州時,發現這種方法效果顯著,於是將其收錄在他的著作中,後世再次過度相信蘇東坡,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

然而,蘇東坡的著作中,朱肱已經三次修改了這個方子,開始使用敗毒散,不再使用熱性藥物,這樣他的功績稍微減少了先前的錯誤。儘管他修改了方子,但他未能理解聖神的心法,結果仍然無濟於事。朱肱對傷寒的評論和註釋,雖然與聖人的規範相符,但他對溫病的理解卻不明晰,違反了聖人的教導,無法一一舉例說明。例如,張仲景認為太陽病發燒、不畏寒而口渴的情況,屬於溫病。然而,朱肱認為,在夏至之前,出現發燒、畏寒、頭痛和全身疼痛,脈搏浮緊的情況,纔是溫病。

張仲景所描述的,是在冬天感染寒冷,到春天才發病的溫病。而朱肱所描述的,是在春天感染溫病後,又被寒冷侵襲而產生的病情變化。如果朱肱建立一百種方法來治療正常的疾病,再建立一種方法來處理病情變化,那麼他的理論是十分合理的。然而,千百年來,從未有人討論過溫病本身,因此他的方法和方子都像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拿著武器對付自己。王叔和說,當遇到溫熱時,病情會轉變成溫毒;朱肱則說,初春時出現皮疹和咳嗽,即是溫毒;吳綬認為,當傷寒病情惡化,再遇到溫熱,就會轉變為溫毒。他們將溫毒視為病情惡化的表現,並且沿襲了王叔和的理論,按照病情惡化的標準進行治療。

朱肱和吳綬在王叔和的理論基礎上,一個接一個地奏響了他們的樂章,但他們的理論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潔古是傷寒學派的名家,但受到王叔和的影響,他的理論也變得不正確了。趙嗣真認為,張仲景所說的,是當感染不同疾病時,病情會轉變為其他疾病,這正是索矩所說的兩種或三種氣候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疾病的理論。朱肱認為,張仲景說過,冬天的溫病與傷寒有很大的不同。汪機認為,張仲景說過,遇到溫氣會導致溫病,遇到溫熱會導致溫毒。然而,張仲景真的說過這些話嗎?巢氏的《病源》沿用了王叔和的理論,採用了崔文行的治療方法,先用摩膏火灸,第二天使用針刺,第三天再次發汗,第四天使用藜蘆丸微吐,如果病情仍未好轉,就改用瓜蒂散吐之。如果病情仍未完全恢復,再使用針刺。七天後,熱度已進入胃部,這時使用雞蛋湯來治療。巢龐的這些方法簡直是匪夷所思。後來,安常自己編寫了一些精闢的理論,提出了根據季節調整治療方法的概念。在春分和夏至前後,主要使用調和法,增加或減少一種藥物,就命名為一個新的方子。這難道不是從崔文行的蜂螫手法中得到啟示嗎?然而,只有固定不變的方法纔能有效,一旦改變就會失敗!李思訓也使用了調和法,海藏認為,在宋代鼎盛時期,李思訓和安常的療法治則明智無比,然而他們想要發汗卻不敢,想要瀉下也不敢,拖延療程,毫無辦法!總的來說,他們忽視了聖人的教導,導致了眾多無意義的爭論。幾千年來,這些理論被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每個人在法庭上爭辯自己的觀點,但從未得出結論!

丹溪專注於研究各種疾病,不遵循張仲景的理論,遇到外感疾病時,他遵循東垣的補中益氣法,同時進行疏散治療,這並非正確的方法,況且他混淆了異常氣候的說法,無法精準判斷。然而,既然他對外感疾病並不熟悉,只是專注於研究各種疾病,他如何能夠達到巔峯呢?東垣並未理解傷寒的正確治療方法,因為他一生的精神都在內傷的研究上。然而,他從《內經》深入探究,提出了冬季溫病和春季溫病兩個定義,他是千百年來唯一的一位偉大的人物。他說:冬天受寒的人,是因為冬天的氣候像秋天一樣,本該寒冷卻溫暖,火氣旺盛而水分缺乏。當水分已經不足時,勝過它的力量就會胡作非為。土氣過剩,生氣就會受到侵害;金氣不足,就會被勝過它的力量欺負;火氣過旺,火土相輔相成,濕熱相互助長,因此導致溫病。他又說:春天木氣應該生長,陽氣應該向外洩露,誰來鼓舞它呢?腎臟內的水分枯竭,誰來滋養它呢?生長和化生的源泉已經枯竭,木氣如何能夠生長呢?身體中所剩下的,只有熱氣。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氣不斷增長,因此導致溫病。

這兩種溫病的理論,是從《內經》的角度提出的,深入淺出,沒有批評王叔和。王叔和自以為是,認為當木氣強大時,腎臟的水分不足以供應它吸收,因此導致溫病。與王叔和相比,他的理論認為在三月和四月不會受到寒冷的影響,病情較輕,而在五月和六月受到寒冷的影響,病情加重。然而,盛夏時寒冷的影響反而會減弱,這種說法根本無法成立。東垣的冬季溫病和春季溫病兩個定義,是千百年來獨一無二的偉大理論,令人欽佩不已!賢關首先認可了這位老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