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5)
卷二 (15)
1. 會講溫證自晉至今千年絕學一段
乃從《內經》深入至理,發出冬溫、春溫二義,真千百年之一人也。云: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盛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金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又云:春月木當發生,陽以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生化之源既竭,木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
此二則溫症,從《內經》立說,入理深淡,不闢叔和。叔和自妄,蓋時強木長腎水不足供其吸取,故為溫病。較叔和三月四月不為寒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為寒所折,病熱則重,盛夏寒折倒見,不成事理。東垣一則冬溫妙義,一則春溫妙義,幾千年來獨步悟入,偉哉偉哉!賢關首肯此老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闡述了從《黃帝內經》發展而來的溫病理論,精妙地解釋了冬溫與春溫的病機,是千年難得一見的醫學成就。文中指出:冬天受寒,導致秋季的氣候失調,在應該寒冷的季節卻出現溫熱,這是因為火盛而水虧。水虧則其所克制的土氣反而過盛,進而影響到脾胃;金氣不足,則被過盛的土氣所侵犯;火氣太過,與土氣結合,濕熱交加,形成溫病。春天,木氣應該生長,陽氣外泄,但如果腎水不足以滋養,生長之源枯竭,木氣便無法正常生長,導致身體呈現熱象,因時令強迫木氣生長,最終也形成溫病。
這兩種溫病的病機,都源自《黃帝內經》,論述精闢,不落俗套,也駁斥了張仲景(叔和)的某些觀點。張仲景的說法有誤,是因為他沒有認識到春天木氣生長旺盛,腎水不足以供給其所需,所以才會導致溫病。與張仲景的觀點相比,三月四月因寒氣不足,溫病較輕;五月六月寒氣較盛,溫病則較重;盛夏出現寒邪,更是荒謬之說。李東垣(東垣)在冬溫和春溫上的獨到見解,是幾千年來獨一無二的成就,實屬偉大!賢者們都認同這位老醫生的觀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