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會講溫證正名辨脈之要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五會語錄,論濕溫

仲景先師,袒《素問·熱病》作《傷寒論》,以傷寒皆為熱病也。然於冬月正病獨詳之矣,而春溫夏熱則但述大意,比類一二,惟風溫、濕溫二症,春司風溫,夏司濕溫,獨主其重,千古不易也。前第三會已論風溫之戒矣,今舉濕溫言之。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則發濕溫。

若兩脛逆冷,腹滿義胸,頭目痛,若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也。然風溫二律,指為醫殺,叔和當時凜斧鉞不敢幹也,何乃插入重感異氣,變出四症,誑惑後人!謂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濕疫,予既自任仲景之徒,當再析其妄,蓋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變,總由不識仲景風溫、濕溫二大症耳。風溫為少陰症,微分太陽。

厥陰即溫瘧,亦該少陰統屬。《素問》謂冬感於寒,藏之骨髓,遇大暑內灼,髓空而發溫瘧,此正理也。若重感於寒而變瘧,無是事也。至於濕溫一大證,從不言及,是則夏月竟無著落矣。詎知濕溫包疫證在內,濕溫至盛,長幼相似則疫矣,疫亦暑濕之正法也。其外感發瘧,症之輕者也。

今脈反加重,而症變輕,何以得此耶?至溫毒,則症之重者,三陰更重砌出,脈狀洪數實大有之,其人元氣實盛,可堪大汗大下,外邪立解,何至發為溫毒乎?且陽毒若此,其陰毒又何脈耶?謂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變為溫疫。濡弱本名濕溫,而弦緊乃傷寒定脈,一濕一寒,何從主之?叔和至夏暑為病最重,《內經》原無其說。

楊上善云:輕者夏至前溫病,甚至夏至後暑病,不知何見?予謂初春寒芽,或謂柔折可也;至盛夏,時強木長,謂之疫寒,斷不其然。第四會東垣老人片言而折矣。蓋春月風溫多死在三日,夏月濕溫多有可愈者,安得反重之耶!至於脈法微妙,顯然易徵;傷寒之脈,浮大而緊;中風之脈,浮緩而弱,春溫浮而且弱;風濕弗舉,風溫尺寸俱浮,風火洞然;中暍弦細芤遲,暑傷其氣;濕溫沉弱濡緩,濕流其經。至於痎瘧,仍是脈合火土主之,脈之應病,步步著實,自然之理也。

叔和左更遇,右更遇,左變為,右變為,饐喉結舌,面厚三寸。韓氏《微旨》,本欲懲艾,而見齷齪,和解因時,聽病自愈,政如用小柴胡湯,誠亦一法,第守此將三百九十六法盡為贅龐,其可乎哉!風溫、濕溫,天大二證,乃風溫之治。朱肱用五方:葳蕤湯、知母乾葛湯、防己湯、栝蔞根湯、龍膽湯,其風火相熾,頃刻危亡,全不知矣。

白話文:

上堂的師父,嘉言老人,在他的第五次集會的語錄中,討論了濕溫這個主題。

我們尊敬的前人,張仲景先生,根據《素問·熱病》寫作了《傷寒論》,他認為所有的傷寒都是熱病的一種。然而,他在描述冬季的疾病時特別詳細,對於春季的溫熱和夏季的熱病,他只簡略地提到了一些概念。其中,風溫和濕溫這兩種病症,分別在春季和夏季佔據主要地位,這種觀點歷久不衰。在第三次集會中,我們已經討論過風溫的問題,現在我們來談談濕溫。在傷寒和濕溫中,患者通常因為受潮濕影響,導致中暍,當濕氣和熱氣交纏時,就會引發濕溫。

如果雙腿逆向冷卻,腹部飽滿,胸部緊悶,頭部和眼睛疼痛,或者胡言亂語,治療應該集中在足太陰經,不可以讓他出汗。如果讓他出汗,他可能會失去說話的能力,耳朵會失聰,無法感知疼痛的位置,皮膚和臉色會變青,這被稱為重暍。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醫生的失誤造成的。

然而,對於風溫和濕溫這兩種病症,我們把它們視為醫生的失誤,叔和當時對此非常警惕,不敢輕易處理。為什麼會插入重感異氣,變出四種病症,混淆後人的視線呢?脈搏的陰陽兩面都強烈,如果再次受到寒冷的影響,就會變成溫瘧;如果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再遇到風,就會變成風溫;如果陽脈洪大,陰脈實大,再遇到溫熱,就會變成溫毒;如果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再遇到溫熱,就會變成濕疫。

我自認是仲景的門徒,我應該再次分析這些錯誤的觀念。溫瘧、風溫、溫毒、溫疫這四種變化,總體上是由於未能理解仲景提出的風溫和濕溫這兩大病症。風溫屬於少陰病症,與太陽相關。厥陰就是溫瘧,它也被歸入少陰的範疇。《素問》指出,冬天感受寒氣,寒氣藏於骨髓中,當酷暑來臨,體內的寒氣會被熱氣煎熬,骨髓空虛,從而引發溫瘧,這是正確的道理。如果再次受到寒冷的影響而變成瘧疾,那是不可能的。

至於濕溫這一重大病症,從未提及,這樣一來,夏天似乎就沒有任何疾病了。然而,濕溫包含了瘟疫的症狀,當濕溫達到極盛,無論年齡大小,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這就是瘟疫,瘟疫也是暑濕的正常表現。除了感受外邪而引發瘧疾的輕症之外,

現在脈象反而加重,而病症卻變輕,這是怎麼回事呢?至於溫毒,這是一個嚴重的病症,三陰更嚴重地表現出來,脈象顯示洪大、數實,患者的元氣非常旺盛,能夠承受大汗和大下,外邪立刻解除,為什麼會發展成溫毒呢?此外,如果是陽毒,那麼陰毒的脈象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如果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就會變成溫疫。濡弱本來就是濕溫的特徵,而弦緊則是傷寒的確定脈象,一個是濕,一個是寒,怎麼能這樣判斷呢?叔和認為,夏天的暑熱是最嚴重的疾病,但《內經》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楊上善曾經提到:輕微的病情在夏至前是溫病,嚴重的病情在夏至後是暑病,我不知道他是基於什麼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認為,初春的寒氣,可以說是柔和的,但是到了盛夏,樹木強壯生長,說它是瘟疫或寒冷,這是不可能的。在第四次集會中,東垣老人用一句話就揭示了真相。春天的風溫多在三天內死亡,夏天的濕溫大多可以痊癒,為什麼要將其視為更嚴重的疾病呢!

至於脈象的微妙之處,顯然是容易辨別的;傷寒的脈象,浮大而緊;中風的脈象,浮緩而弱,春季的溫熱,脈象浮弱;風濕的脈象不舉,風溫的脈象在尺寸上都浮,風火清晰可見;中暍的脈象弦細遲緩,暑氣損傷了氣血;濕溫的脈象沉弱濡緩,濕氣侵襲了經絡。至於瘧疾,仍然是脈象符合火土的特徵,脈象和疾病的關係,步步為營,這是自然的規律。

叔和的理論,左邊遭遇,右邊遭遇,左邊變成,右邊變成,這些詞語讓人感到困惑。韓氏的《微旨》原本想要警示人們,但實際上卻顯得瑣碎。根據時間的不同,疾病會自然痊癒,就像使用小柴胡湯,確實是一種方法,但如果只是堅持這種方法,將其餘的三百九十六種方法視為多餘的,這怎麼可能呢!風溫和濕溫是兩種重大的病症,但對於風溫的治療,朱肱只使用了五種方劑:葳蕤湯、知母乾葛湯、防己湯、栝蔞根湯、龍膽湯,對於風火相熾的病情,片刻之間就會危及生命,他完全不瞭解。

至於濕溫,心臟的君火和脾臟的太陰,他從未真正理解正確的治療方法,只是施加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真正的智慧在哪裡呢?作為仲景的門徒,我們應該深入研究溫病,像火炬一樣照亮前進的道路,希望各位能夠洞察真理,共同推進醫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