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7)
卷三 (17)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發汗,見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
按:太陽標病,傳入標之本,發渴、溺不利,以此散導之,邪自膀胱而出也。若未渴,妄用五苓散,反引邪氣入里而不能解也。故易老云:即太陽經之下藥也。若傷寒太陽脈緊而渴者,不宜用此。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原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原文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原文
或問:上條云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嘗有四五日六七日不大便者,即為攻之。今言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結熱,乃津液不足,雖十日不更衣,亦無所苦也。經曰: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即知大便不久出。為小便數少,以津液足胃中,故知不久大便也。夫不便者,若有潮熱,譫語,可下之症者,然後可以攻之;其不大便,而無諸下症者,此津液不足,當須自審慎,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
五苓散為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里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
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當服不服,則生何症?答曰: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必致陽明燥火鬱胃發黃,故有調胃湯症,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故也。
不當服服之,則生何症?答曰:不當服而服之,是為犯本。小便強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極則侵陰,而成血症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故五苓散調和陰陽者也,乃太陽陽明之間,故為調和之劑。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但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乃津液已行者。
若與五苓散利之,則重涸腎水,不惟重涸腎水,而酒毒之熱亦不能去,以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黃症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用五苓散以瀉濕熱。
太陽症,傷寒自外入,其標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邪言之,先得者為本,後得者為標。此乃客邪之標本也,治當從客之標本。
又小腸火為本,膀胱水為本,乃寒毒之氣,從標入本邪,與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主之。以方內桂枝,陽中之陽,茯苓陽中之陰,相引而下於本,導出邪氣。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發汗後,脈象浮而數,感到煩躁口渴,就用五苓散治療。 這是因為太陽經的表證傳入到本經,出現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用五苓散引導邪氣從膀胱排出。如果沒有口渴,就不要隨便使用五苓散,否則反而會把邪氣引到裡邊,治不好病。就像《易老》書中說的,這是太陽經的治療方法。但若傷寒太陽經脈象緊而且口渴,就不適合使用五苓散。
中風引起發熱,六七天沒有好轉,而且煩躁,兼有表裡證,想喝水卻喝了就吐,這是水逆,用五苓散治療。
因為病邪深入下焦,導致心下痞滿,已經用瀉心湯治療,但痞滿沒有好轉,病人還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治療。
太陽病,寸脈緩弱,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後又惡寒,不嘔吐,但心下痞滿,這是病邪在下焦,應該用藥治療下焦。如果藥物不能治療下焦,病人不惡寒但口渴,這是病邪轉移到陽明經了。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很硬,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什麼不舒服。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他喝,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應該用五苓散。
有人問:上面說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很硬,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什麼不舒服,但有些病人四五天或六七天不大便,就要用藥攻下。現在說十天不換衣服也不用攻下,這是為什麼?回答是:這不是因為熱邪結聚,而是津液不足,即使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經書上說:陽明病,本就是因為出汗太多,醫生又過度發汗,病雖然好了,但還微微煩躁不舒服,這是因為大便很硬的緣故。
因為津液損失,胃中乾燥,所以大便乾燥。應該詢問病人每天小便幾次,如果病人原來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小便了,就知道大便很快就會排出來。因為小便次數多,說明津液充足,胃中津液充足,就知道大便很快就會排出。至於大便不通暢,如果伴有潮熱、譫語等需要攻下的症狀,才可以攻下;如果大便不通暢,但沒有這些需要攻下的症狀,這是津液不足,一定要慎重,不要因為時間長了就盲目攻下。
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經裡證的藥物。太陽經,病邪在表證就發汗治療,病邪在裡證就引導病邪排出。口渴,是因為邪氣進入太陽經裡,應該用藥治療下焦,使邪氣從膀胱排出。
腎臟乾燥,膀胱有熱,小便不利,這個藥物可以治療。小便通暢,就不適合使用。但是太陽病發熱口渴,即使小便通暢,也應該用五苓散治療下焦。
應該服用卻沒有服用,會產生什麼症狀?回答是:應該服用卻沒有服用,就會導致谷氣消減,津液損耗,必然導致陽明經的燥熱鬱結在胃中,出現發黃,這是調胃湯的症狀,這是因為太陽經的裡證沒有得到治療,因為沒有服用五苓散的緣故。
不應該服用卻服用了,會產生什麼症狀?回答是:不應該服用卻服用了,就是犯了病機。小便會非常通暢,津液大量損耗,極度損傷陽氣就會損傷陰氣,而造成出血的症狀。輕者用桃仁承氣湯,重者用抵當湯。所以五苓散是調和陰陽的藥物,它用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所以是調和陰陽的藥物。酒毒導致小便赤澀,可以用五苓散。但是,如果熱邪在中焦,還沒有進入太陽經的裡證,小便自然通暢而清澈,這是津液已經排出。
如果用五苓散過度利尿,就會加重腎臟的水液虧損,不僅加重腎臟的水液虧損,而且酒毒的熱邪也不能去除,因此上下不通,小便澀滯,就會出現發黃的症狀。如果進入血室,就會造成蓄血,用五苓散來瀉去濕熱。
太陽病,傷寒從外侵入,它的標本有兩種說法:以臟腑來說,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邪氣來說,先受邪氣侵犯的為本,後受邪氣侵犯的為標。這是客邪的標本,治療應該根據客邪的標本。
又小腸火為本,膀胱水為本,是寒邪從標入本,與手太陰經相合,向下到達膀胱,五苓散可以治療。方中桂枝屬陽中之陽,茯苓屬陽中之陰,互相引導,向下治療本經,引導邪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