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方見前。

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原文

予觀仲景常言,發汗後乃表邪悉解,止餘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湯。今汗出而喘,無大熱,乃上焦餘邪未解,當用此方以散之。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乃桂枝症悉具而加喘者用之,注言汗出而喘,以為邪氣壅甚,非桂枝所能發散,此誤也。況身無大熱,更無證,何故復言表邪必盛?其後章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注曰:汗下雖殊,其不當損正氣則一,其言有至理存焉。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

大抵當時因事發機,前後失於照應,故有此等之弊也。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原文

悸,心動也,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有氣虛而悸,陽氣內弱,心下空虛也;有停水飲而悸,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也;有汗下後而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離水也,故悸與驚不同。

茯苓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原文自明。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汗後,腹脹滿者,前湯主之。原文自明。

或問:太陽篇中發汗後諸症,不言太陽病,固所當然,亦合列於傷寒之上,何故止言發汗後腹脹者,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曰:凡言發汗後者,以外無表症,里無別邪,止有腹痛一事而已,除此之外,即獲全安。夫傷寒二字,豈可易言哉?其傳變吉凶,猶反掌耳,可與所餘一症而並例哉!其諸汗後不殊此意。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附子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原文自明

四逆湯方,方見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原文

五苓散方,方見前。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原文下同

水道為熱所蔽,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不能運化津液,故令渴水無當於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

濁陰既出下竅,則清陽自出上竅,又熱隨溺而泄,則渴不治,可以自除。雖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強以五苓散利之。強利之則重亡津液,益虧其陰。故曰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師又曰: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之邪不傳他經,自入其府也,五苓散主之。是使陽邪由溺而泄耳。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方已在前文提及。

汗出後,患者出汗但仍喘息,沒有明顯發熱的情況,則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原文如是說。

我觀察仲景的醫案,常常提到發汗後表邪已解,只餘下一種症狀,因此說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現在患者汗出而喘,沒有大熱,這是上焦餘邪未解,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散邪。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是用於桂枝湯的症狀都具備,且伴隨喘息的患者,注釋中說汗出而喘,認為邪氣壅塞嚴重,不是桂枝湯所能發散的,這是錯誤的。況且患者沒有明顯發熱,也沒有其他症狀,為何還要說表邪必然盛?其後章節下文提到汗後不宜再使用桂枝湯,條文註釋說:汗法雖不同,但都不應損傷正氣,這一點是一致的,其言論中包含著至理。由此可見汗後註釋的錯誤。

總之,當時因為事件的發生機制,前後照應失當,所以產生了這些弊端。

桂枝甘草湯組方:

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過多,患者叉手捂住胸口,心下悸動,想讓人按壓,則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原文如是說。

悸,就是心臟跳動,心神不安,坐立難安。有氣虛而悸,是陽氣內虛,心下空虛;有停水飲而悸,是心火旺盛而惡水,水在體內停滯,心神不安;有汗下後而悸,是因為汗液是心液,汗出過多導致心虛,如同魚兒離開水一樣,所以悸與驚恐不同。

茯苓甘草大棗湯組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發汗後,患者臍下悸動,想要奔走跳躍,則使用茯苓甘草大棗湯治療。原文已說明。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組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汗出後,腹部脹滿,則使用前述湯劑治療。原文已說明。

有人問:太陽篇中發汗後的諸多症狀,沒有提及太陽病,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應該列入傷寒的範疇,為何只說發汗後腹脹,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回答是:凡是說發汗後的情況,都是指外無表證,內無其他邪氣,只有腹脹這一症狀而已,除此之外,就已經痊癒了。傷寒二字,豈能輕易更改?其傳變吉凶,猶如翻掌之間,怎能與其他的單一症狀相提並論?其他汗後症狀也都是這個意思。

芍藥甘草附子湯組方:

芍藥、甘草、附子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惡寒,這是虛證。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原文已說明。

四逆湯的組方已在前文提及。

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未解除,煩躁不安,則使用茯苓四逆湯治療。原文如是說。

五苓散的組方已在前文提及。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水,讓胃氣平和就能痊癒;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則使用五苓散治療。原文下文相同。

水道被熱邪阻礙,所以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不能運化津液,所以口渴,飲水也不能解渴,所以用淡味的藥物來治療水腫。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然有潤燥的不同,但它們都是淡味的,所以都能利水。桂枝性味辛熱,辛熱可以化氣。《內經》說: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貯藏於此,氣機通暢就能排泄。這就是使用桂枝的用意。

濁陰從下竅排出,則清陽自然從上竅排出,熱邪隨著小便排出,則口渴自愈。雖然小便不利,也有因汗下之後,內耗津液引起的,不能強行用五苓散利尿。強行利尿則會更加耗傷津液,更加虧損陰液。所以說大瀉後,又發汗,小便不利,是因為亡失津液,不要治療,等小便通暢,自然就會痊癒。老師又說:太陽經循經的邪氣直達膀胱,小便不利,患者如狂躁一樣,這是太陽經的邪氣沒有傳至其他經脈,自行進入其臟腑,五苓散主治。這是讓陽邪通過小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