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寒傷營,則寒邪入陰血,而營行脈中者也。寒邪居脈中,非特營受病,邪自內作則並與衛氣犯人,久則浸淫入骨,是以汗不出而熱,齒齕而煩冤。仲景以麻黃髮其汗,又以桂枝助其發汗,欲滌除內外之邪,營衛之病耳。大抵二藥皆發汗,以桂枝發其衛之邪,麻黃開營衛之病,治自有淺深也。

何以驗之?觀仲景第十九症云:病當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也。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又四十七症云: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是知中風汗出者,營和而衛不和。

又第一卷云: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俱病者,即煩疼,當發其汗。是知傷寒浮緊者,營衛俱病也,此麻黃湯中並用桂枝,此仲景之言也。至於青龍,雖治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之病,然仲景又云:陽微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厥逆,便有筋惕肉瞤之症。

故青龍一症,尤難用藥,須是形症諦當,然後可行。

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二者為營衛俱病,法宜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各半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原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原文,噎音謁,食滯氣不通也。

或問:小青龍與小柴胡症,皆嘔而發汗,表裡之證大概彷彿,何故二方用藥不之同?曰:夫傷寒表不解,裡熱未甚,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之。以腹中熱尚少,而不能消水飲停蓄,故作消症。然水寒作病,非溫熱之劑不能解,故用小青龍發汗散水,原其理,初無里症,因水寒以致然也。若小柴胡症,則系傷寒發熱之邪傳裡,在於半表半裡之間,熱氣內攻,故生諸症。

是二症雖曰表裡俱病,至其中之寒熱則全不同,故用藥有薑、桂、柴、芩之異也。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

下之後,復發汗,煩躁不得眠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原文

此當與梔子豉湯症參看,蓋下後煩不得眠一也,而用藥有寒熱不同乃爾。

服姜附湯有二法:一法當熱服。手少陰心也,水包火,熱服以接心火。身表寒盛,外火少也,寒從外生,熱從內消,譬如凍死,寒在外也。一法當寒服,足少陰腎也,寒邪入水,令冷服以類腎水。身發微熱,內水多也,熱從外生,寒從內消,譬如飲冷,寒在內也。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寒邪傷及營氣,是因為寒邪侵入陰血,而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寒邪滯留於脈絡內,不僅營氣受病,邪氣從內部作祟,還會侵犯衛氣,時間久了就會浸淫入骨,所以會出現不出汗卻發熱、牙關緊咬煩躁不安的症狀。張仲景用麻黃來發汗,又用桂枝來幫助發汗,目的是想清除體內外的邪氣,治療營衛二氣的病變。總之,兩種藥物都具有發汗的作用,桂枝發散衛氣的邪氣,麻黃則疏通營衛的病氣,治療的深度有所不同。

如何驗證呢?看看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第十九條症狀的記載:「病應當自然出汗」,這是營氣調和的表現。營氣調和,外邪卻沒有消除,是因為衛氣與營氣沒有協調一致的緣故。因為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再次發汗,使營衛調和就能痊癒,所以應該使用桂枝湯。又四十七條症狀記載:「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的表現,所以出汗,想要救治外邪,應該使用桂枝湯。由此可知,中風出汗,是營氣調和而衛氣不調和。

此外,卷一記載:「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兩種病症同時存在,就會煩躁疼痛,應該發汗。」由此可知,傷寒脈浮緊,是營衛二氣都受病的表現,所以麻黃湯中同時使用桂枝,這是張仲景的說法。至於大青龍湯,雖然治療的是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的病症,但是張仲景又說:「陽氣虛弱怕風的人,不可以服用。服用後會出現厥逆,以及筋惕肉瞤的症狀。」

所以大青龍湯的應用,藥物使用尤為困難,必須症狀明確後才能使用。

熱盛而煩躁,手腳溫熱,脈浮而緊,這是傷風見寒脈;不煩躁,微熱,四肢微冷,脈浮而緩,這是傷寒見風脈。這兩種情況都是營衛二氣同時受病,治療方法應該是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咽喉阻塞,或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或喘息,小青龍湯主治。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並輕微喘息,發熱不渴,服藥後口渴,這是寒邪消除將要痊癒的表現,小青龍湯主治。噎,指咽喉阻塞,食物停滯,氣機不通。

有人問:小青龍湯和小柴胡湯的症狀,都是嘔吐並發汗,表裡證候大致相似,為什麼兩種方劑的藥物組成卻不同呢?回答是:傷寒表證未解,裡熱尚未嚴重,而口渴想喝水卻喝不多,就不應該服用。因為腹中熱邪尚少,不能消解停滯的水飲,所以出現了消渴症候。但是水寒作病,非溫熱藥物不能解,所以用小青龍湯發汗散水,從根本上講,起初沒有裡證,是因為水寒導致的。若小柴胡湯證,則是傷寒發熱的邪氣傳入裡,處於半表半裡之間,熱邪內攻,所以產生各種症狀。

這兩種症狀雖然都說是表裡同病,但其中的寒熱性質完全不同,所以藥物使用了生薑、桂枝、柴胡、黃芩的不同組合。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

瀉下之後,再次發汗,煩躁不能睡眠,乾薑附子湯主治。

這應該與梔子豉湯的症狀對照參考,瀉下後煩躁不能睡眠是一樣的,但是藥物組成因寒熱不同而有所區別。

服用乾薑附子湯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熱服。手少陰經屬心,水包火,熱服以接應心火。身體表面寒邪盛,外火少,寒邪由外而生,熱邪由內而消,例如凍死,寒邪在體表。一種方法是冷服,足少陰經屬腎,寒邪入侵水,冷服以類比腎水。身體微微發熱,內部水液多,熱邪由外而生,寒邪由內而消,例如喝冷水,寒邪在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