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4)
卷三 (14)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服青龍湯,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用真武湯救之。仲景原文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乃少陰經之方,先錄於此。
按:成注謂,不久厥吐利,無少陰里症,大謬。無少陰證者,但欲寐,尚不止少陰疑似,況敢言不久厥吐利等耶!
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熱,寒則傷營,必以甘緩之,風則傷衛,必以辛散之。此風寒兩傷,營衛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為發散之劑。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為助,佐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微寒,而使,石膏為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非桂枝所同,用之稍逆,則又有亡陽之失。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傷寒發熱、惡寒、煩躁、身心無奈者,發汗則愈。譬若亢熱已極,一雨而涼,其理可見也。若見其燥熱,投以寒涼,其害豈勝言哉!
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仲景以青龍對之,證候與脈相對,無不應手而愈。
風傷衛。衛,氣也。寒傷營。營,血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寒邪居脈中,非特營受病,邪自內作,則並與衛氣犯之,久則浸淫入骨,亦自有淺深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原文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前湯發之。原文
大青龍湯,仲景治傷寒發熱、惡寒、煩躁者則用之。夫傷寒邪氣在表,不得汗出,其人煩躁不安,身心無如之奈何,如脈浮緊或浮數者,急用此湯發汗則愈。若不浮緊而數,無惡寒、身疼者,亦不可用。所以脈證不明者,多不敢用也。
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三者如鼎立,人皆能言之,而不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故醫遂多不用。昌謂脈緩而浮者,中風也,故嗇嗇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者,傷寒也,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於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
昌為究之,風傷衛,則風邪干陽,陽氣不固,發越而為汗,是以自汗,是表虛,故仲景用桂枝以發其邪,芍藥以和其血。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其病稍輕,雖同曰發汗,實解肌之藥耳。所以仲景於桂枝症云:半身漐漐,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可知中風不可大發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邪氣乘虛襲之,故病不除也。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服用青龍湯後,出現厥逆、筋惕肉瞤(肌肉抽搐)等症狀,這是用藥過度導致的逆反應,需用真武湯來緩解。
真武湯方:茯苓、芍藥各三兩,生薑二兩(切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此為少陰經的藥方,在此先列出。)
按:古書注釋說,服用不久就會出現厥逆、嘔吐、腹瀉,沒有少陰經的內在症狀,這是錯誤的。沒有少陰經症狀的人,只是想睡覺,這還不算少陰經的疑似症狀,更何況敢說不久就會出現厥逆、嘔吐、腹瀉呢!
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熱,寒邪傷及營氣(血液),就必須用甘溫的藥物緩解;風邪傷及衛氣(體表之氣),就必須用辛散的藥物疏通。這裏是風寒兩種邪氣同時侵犯,營衛二氣都受損,所以用甘辛藥物結合,來達到發散的作用。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藥物相輔相成,輔助麻黃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藥物相輔相成,輔助桂枝解肌;石膏味甘微寒,用量較大,而且能直接作用於肌表。
大青龍湯是發汗的重劑,與桂枝湯不同,使用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亡陽(陽氣虛脫)的後果。如果脈象微弱,出汗後怕風,就不能服用,服用了就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等逆反應。
傷寒發熱、惡寒、煩躁、身心痛苦的人,發汗就能痊癒。這就像極度炎熱的天氣,下一場雨後就涼快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看到病人燥熱,就用寒涼的藥物,那危害就難以估量了!
中風的脈象是浮緊,傷寒的脈象是浮緩,張仲景用青龍湯來治療,症狀和脈象都相符,都能藥到病除。
風邪傷及衛氣,衛氣是人體的元氣;寒邪傷及營氣,營氣是血液。營氣運行在脈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管之外。寒邪滯留在脈管之中,不僅營氣受損,邪氣從內部產生,就會同時侵犯衛氣,時間久了就會浸淫入骨,其深淺程度也不一樣。
太陽經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渾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沉重,間或覺得輕鬆,沒有少陰經的症狀,可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
張仲景治療傷寒發熱、惡寒、煩躁,就用大青龍湯。傷寒邪氣在體表,不能出汗,病人煩躁不安,身心痛苦,如果脈象浮緊或浮數,就趕緊用這個湯劑發汗,就能痊癒。如果脈象不浮緊而數,沒有惡寒、身痛,就不能使用。所以,脈象和症狀不明確的,大多不敢使用。
張仲景治療傷寒,一是桂枝湯,二是麻黃湯,三是大青龍湯。桂枝湯治中風,麻黃湯治傷寒,大青龍湯治中風兼見寒脈。傷寒兼見風脈,這三種藥方像鼎足而立一樣,人人皆能說得出來,卻不明白前人處方用藥的意圖,所以很多醫生都不用。我認為,脈象緩而浮的是中風,所以畏風、惡寒、發熱,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脈象浮緊而澀的是傷寒,所以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關節痛、惡寒、無汗而喘,張仲景用麻黃湯治療。至於中風脈象浮緊,傷寒脈象浮緩,張仲景都用大青龍湯治療。
我仔細研究,風邪傷及衛氣,就是風邪犯陽,陽氣不足,氣血上逆而導致出汗,這是表虛,所以張仲景用桂枝湯發散邪氣,用芍藥和血。因為中風,病在脈管之外,病情較輕,雖然都說是發汗,實際上是解肌的藥物。所以張仲景在桂枝湯的病症中說:半身微微出汗,不能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否則病就不能痊癒。可見中風不能大量出汗,出汗太多就會反過來傷及營血,邪氣乘虛而入,所以病就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