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於桂枝附子湯方內,去桂枝,加朮三兩,余依前法。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九枚,炮去皮臍),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按:上條頂傷寒,此條頂中風無疑。本文痛不可近,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語,皆是中風。可見風寒與溫相搏,冬月若此;而風與溫濕、熱濕相搏,夏月又若彼。王叔和云: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果何說耶?太陽經證,痙、暍居先,傷寒證居後,駭眩無定,乃後代咸為取宗焉,傷寒書誠疑而難讀之矣。

辨傷寒發黃,有寒濕相搏三法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赤小豆(各一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連軺(二兩,連翹根也),大棗(十二枚,劈),生薑(二兩,切),甘草(一兩,炙),生梓白皮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則盡。

瘀血在裡,身必發黃,用前方。原文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劈),大黃(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若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用前方。原文

梔子檗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劈),甘草(一兩,炙),黃柏(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身黃,發熱者,用前方。

按:熱已發出於外,則與瘀熱不同。正當隨熱勢而亟散其黃,俾不留於肌表也。前條熱瘀,故用麻黃;此條發熱,反不用麻黃,正所謂寒濕中求之,不盡泥傷寒之定法矣。此隸太陽中篇,惟仲景乃識其旨,所謂者何?蓋四條已發於痙、濕、暍三種瘀熱蒸黃之先,凡近豈能窺乎?至於總入陽明發黃,尤為膚淺矣。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太陽經風傷衛、寒傷營方

大青龍湯風寒兩傷大綱總法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石膏(如雞子大,綿裹碎),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在桂枝附子湯的方劑中,去除桂枝,加入白朮三兩,其餘按照原來的做法。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九枚,炮去皮臍),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解表。如果能進食、汗出卻又煩躁,則服用五合(約等於一升的五分之一)。如果擔心一升劑量過多,服用六七合即可。

按:上述條文治療的是傷寒,此條則治療中風,毫無疑問。本文所述症狀,疼痛難以靠近,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或身體輕微腫脹,言語不清,都是中風的表現。可見風寒與溫邪互相搏擊,冬季常出現這種情況;而風邪與溫濕、熱濕互相搏擊,夏季又會出現類似情況。王叔和說:傷寒引起的太陽經痙攣、濕邪、中暑三種證候,應該分別論述。認為與傷寒相似,所以這樣記述,究竟是什麼說法呢?太陽經的證候,痙攣、中暑在先,傷寒證候在後,頭暈眼花不定,這是後世都奉為圭臬的,傷寒書確實令人疑惑難讀。

辨傷寒發黃,有寒濕相搏三法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赤小豆(各一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連翹(二兩,連翹根),大棗(十二枚,劈開),生薑(二兩,切片),甘草(一兩,炙),生梓白皮

以上八味藥材,用井水一斗,先煎煮麻黃,再次沸騰後,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

瘀血在體內,身體必然發黃,使用上述方劑。原文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劈開),大黃(三兩)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煎煮茵陳蒿,煎至剩六升,再加入其他兩味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小便應該會通暢。如果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之後腹部縮小,黃疸從小便排出。

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小便不利,腹部略微脹滿,使用上述方劑。原文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劈開),甘草(一兩,炙),黃柏(一兩)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身體發黃,發熱,使用上述方劑。

按:熱邪已經發散到體表,則與瘀熱不同。應該根據熱邪的勢頭迅速散發黃疸,避免滯留在肌膚表面。前一條方劑治療熱瘀,所以用麻黃;此條發熱,反而不用麻黃,正所謂寒濕之中尋找治療方法,不能完全拘泥於傷寒的固定療法。這屬於太陽經篇,只有仲景才能理解其要旨,所謂的要旨是什麼呢?大概四條方劑都出現在痙攣、濕邪、中暑三種瘀熱蒸發導致發黃之前,一般人怎能窺探其奧妙呢?至於總歸歸入陽明經發黃,就更加膚淺了。

附: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太陽經風傷衛、寒傷營方

大青龍湯風寒兩傷大綱總法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片),石膏(如雞蛋大小,用棉布包裹後搗碎),大棗(十二枚,劈開)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九升,先煎煮麻黃,煎至剩七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出汗過多者,用溫熱的粉撲擦拭身體。服用一次出汗後,停止後續服用。出汗過多損傷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