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2)
卷三 (12)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前藥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誤下,下利不止,身疼痛,宜先救里,後救表一法
先救里用四逆湯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服後身疼痛、便清自調者,急救表,用桂枝湯。方見上篇。
辨誤下引邪內入,用梔子湯取吐三法病人舊微溏者,不可服。
一法,下後煩滿不安,用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厚朴(四兩,姜炙),枳實(四兩,湯浸去穰,炒)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一法,誤用丸藥大下,身熱微煩,用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一法,大下後,身熱,心下結痛,用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二服,得吐止後服。
又本方一法
發汗,若下,煩熱,胸中窒者,用此方。原文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反復顛倒懊憹者,用此方。原文
又加味二法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於前方內加倍甘草。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於前方內加倍生薑、甘草。
辨下後復發汗之脈證,晝夜靜躁一法
乾薑附子湯方
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按:用薑、附二味偏於辛熱者,恢復重虛之陽,而求以協和於偏勝之陰也。
辨吐下後復汗,身為振搖動惕,久成痿廢二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辨傷寒熱瘀,小便反利,為蓄血,用抵當丸一法
抵當丸方,上篇用抵當湯。
水蛭(二十個,熬),虻蟲(二十五個,熬,去翅),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二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晬時當自下血,若不下,更服。
辨傷寒風濕相搏,身體煩疼,脈證二法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枝加白朮湯方,大便硬小便利者用此。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此方用九味藥材,以七升清酒、八升水,先煮前八味藥材,取三升藥汁過濾,加入膠烊化開,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此方又名復脈湯。
誤服瀉藥導致腹瀉不止,且身體疼痛,應先治裡證,再治表證。
先治裡證,可用四逆湯:
四逆湯: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將三味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後分次溫服。體質強健者,可加大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服用四逆湯後,若身體疼痛、大便恢復正常,則需急治表證,可用桂枝湯(方劑見上篇)。
若誤服瀉藥導致邪氣內侵,可用梔子湯以催吐;但若病人原本就輕微腹瀉,則不可服用。
若服用瀉藥後感到腹脹不適,可用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湯:劈開的梔子十四枚、薑炙厚朴四兩、湯浸去瓤炒過的枳實四兩。將三味藥材加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過濾後分三次溫服,每次服一服,待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若誤服丸藥導致瀉下過度,伴隨發熱、輕微煩躁,可用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湯:劈開的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將二味藥材加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過濾後分二次溫服,每次服一服,待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若瀉下過度後,伴隨發熱、心下結痛,可用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劈開的梔子十四枚、用棉布包裹的香豉四合。加水四升,先煮梔子,煮至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一升半,過濾後分二次溫服,每次服一服,待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本方另有兩種用法:
一、發汗或瀉下後,伴隨煩熱、胸悶者,可用此方。
二、發汗或瀉下後,虛煩失眠,輾轉難眠,煩躁不安者,可用此方。
另加兩種加減法:
一、若氣虛者,可在梔子豉湯中加倍甘草,製成梔子甘草豉湯。
二、若嘔吐者,可在梔子豉湯中加倍生薑和甘草,製成梔子生薑豉湯。
辨別瀉下後再次發汗的脈象症狀,晝夜靜躁者,可用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湯:晝間煩躁,夜間安靜,脈象沉細,身體無明顯發熱者,可用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破成八片)加水三升,煮至一升,過濾後一次服下。
說明:使用乾薑、附子這兩種辛熱藥材,是為了恢復體內嚴重虧損的陽氣,從而調節陰陽失衡的狀態。
辨別吐瀉後再次發汗,身體顫抖,久而導致痿廢者,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四兩、去皮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二兩。加水六升,煮至三升,過濾後分三次溫服。
辨別傷寒熱邪瘀阻,小便反利,為蓄血者,可用抵當丸:
抵當丸:此方見上篇抵當湯,藥材為水蛭二十個(熬製)、虻蟲二十五個(熬製,去翅)、去皮尖桃仁二十個、大黃二兩。將四味藥材搗碎,製成四丸。每次取一丸,加水一升,煮至七合服下。服藥後應在一天內自行排出瘀血,若未排出,則需再次服用。
辨別傷寒風濕相互搏結,身體煩痛,可參考以下兩種方劑: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炮附子三枚(去皮,破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三兩、劈開的大棗十二枚。加水六升,煮至三升,過濾後分三次溫服。
去桂枝加白朮湯:大便乾燥,小便不利者,可用此方。(藥方未列出)